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大义高于一切,即使眼前有燃眉之事,也抵不过祖国的召唤。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硝烟在中原地区四起,外族看见这样的状况却没有趁虚而入,那是因为各方势力都对其非常防备。
6 c# W' ]- Q) @4 ^9 F$ u% Y; U$ {. m# L. ?
1 K6 D, V ?8 @: b1 E3 z1 O: `
势弱的外族力量$ ^' X. u- N( M
关于外族入侵,历来都是统治者心里的一根刺,特别是匈奴人的威胁。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的猃狁,春秋时的为戎、狄,战国时的胡,后世都统一概括为匈奴人,早期匈奴人十分嚣张。从秦朝开始,就屡次遭受骚扰,始皇帝耗费巨大的代价修筑长城。
) ?( b" Y6 {& q' _汉朝出于不轻易动武的考虑,多次与西域联姻,展开了和平外交手段。7 B& _/ \+ U$ \! V n1 I
但这样长期的忍气吞声让帝王的威严被挑衅,汉武帝在中后期出兵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漠北战争以后,匈奴主力军队被消灭,东汉时期又进一步被统治者实施了打击,这让他们彻底瓦解,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北匈奴向欧洲逃亡,南匈奴残部不得不向汉朝臣服,留居在河套草原地区。
- E2 \+ u+ M1 s& | J1 H* Q9 l5 x }! ]9 F2 @3 v) W' [
匈奴入侵2 {4 |7 o% l, C! z2 k& p1 J# M) ^
等到了汉末,三国争霸时期,群雄逐鹿,天下大乱,依旧没有外族侵袭中原,并非是没有了外族势力,也不是他们不想,军队拦在了边疆,掀不起大风大浪。当时外族主要有六种:匈奴、乌桓、鲜卑、羌、山越和南蛮,外族无论是人口,还是武器粮草都难以筹集。
^0 H4 u" h& h/ o1 p0 P内部的分裂持续存在,外部又遭受常年的打击,外族的战斗力难以聚集,完全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汉末三国虽然处于敌对状态,但在外族问题上却是很统一,态度强硬,决不允许外来人占据华夏一方土地。
0 N& g, V0 y) ~# N9 H# }5 a* M& w& A$ }1 U3 x# ^: `
曹操的北方管理1 A' }8 Y7 K& y( h& ~2 R& d* z
曹操盘踞北方,挟天子令诸侯,一统天下的心思路人皆知,匈奴的频频侵扰,造成了南下的后方忧患,让他早就不满。曹操面对匈奴聚集地的再次发展与人口的扩增,生出了控制的意图。8 Q7 f- T& a6 m6 J$ y1 t& \. g
他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出兵分裂匈奴各部,削弱势力,防止其聚集起兵,又派遣汉人到各部落当司马,收回匈奴贵族手里的权力。之后匈奴忘内地迁徙,生活方式向汉化,逐渐由放牧改为农耕,悠游自在的日子让他们的凝聚力与号召力进一步下降。! n0 [) _) Q1 w: @$ R& C
东北方的乌桓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公元207年,曹操为肃清南征后顾之忧,出兵讨伐乌桓,大破部落,乌桓首领蹋顿单于被大将张辽斩于白狼山下,二十万余口人被俘虏。, B/ P) m( x- c/ ]
% H: Y. k- Q+ S; q乌恒之战+ c' Y" b0 n/ e# V+ q
乌桓就此衰落,加上乌桓贵族本身不作为,肆意掠夺下属财务,地方官员又选择视而不见,甚至与之相互勾结,日积月累下被各方势力蚕食,最终融合消失在了历史里。
) k" w/ z( J' [& k5 e& ]此外,袁绍父子、公孙瓒、阎柔等人都利用过乌桓当作战者,乌桓内部的贵族可以享受优厚的待遇,普通民众却只能被驱逐上战场,当作免费的武器。7 ^5 r) j9 j Q# B1 |* w; T/ X( Y
鲜卑与乌桓一同组成了东胡的主要势力,习俗和语言类似,仅仅从可考的资料记载,鲜卑前后五次向汉族投降,但不久后就会再次叛乱。在曹操的高压政策下,他们再次选择投降,不战而败。# o6 W" i7 Y$ Q7 W) Q; A
部分鲜卑人前往内地居住,但仍旧归于部落首领管辖,当犯下大错时,才会有州郡等地方官员过问罪行,可还是会被鲜卑贵族干扰,双方实力经常产生摩擦,动不动就拔刀相向,只有有胆识、有谋略的官员才能治得了他们,否则鲜卑头目勾结地方政府,从而要挟商贩百姓的事例简直是屡见不鲜。- y+ K# ~0 U1 N1 \! p: P& F
7 r& A2 A* R, U l1 D
西蜀平复南蛮
7 W" }, t+ o. _蜀汉政权占据了西南片区的半壁江山,特别是在坐拥成都平原的资源下,丰富的人力与军备力量都向这方势力倾斜。诸葛亮一代智者,管理有方,蜀国国力日渐强盛,虽然与曹操还有差距,但相比起刘璋统治时期而言,已经是天壤之别。
6 o; @1 I* o/ O0 N" @3 g刘备肩负恢复中原、匡扶汉室的重担同时还要防备蛮人与羌族。蜀汉对武陵地区的南蛮一般是采取抚慰招安的策略,这件事从刘备在荆州驻军就开始执行,前前后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马良、马谡、郝普等人深入各蛮夷村落展开外涉,但进程很是缓慢。# h$ X/ V, f8 q) N2 o
武陵蛮最大的叛乱是在汉平帝时期,被打击后,一直保持的是时断时续的状态,刘表在实行州牧制度后对各部南蛮实行安抚政策,很有效地让蛮人达成合作。对于格外不合作的蛮人,西蜀就采取武力,诸葛亮深入不毛,将孟获七擒七纵,最后还是让人心服口服。* s' G4 W. ~. p# C2 g
孙策与孙权都曾试图与蛮人交涉,但都以失败告终,毕竟他们怀着的是让其打仗当炮灰的目的,用心险恶。
( W7 Z% _" H8 v0 [" T: G1 x+ ^) q
暴力征服外族的孙吴: `" f% i3 m/ T) e4 B* ?6 p. w
山越事实上并不属于一个完整的民族,而是对久居山林部落的统称,秦汉时被称为百越,魏晋时才为山越。他们也不止活动与孙吴境内,也偶尔出没于魏地的庐江郡区域,但大部分还是居住在环境更好的江南,广布于扬州的会稽、吴郡、丹阳等地。5 |) R1 s3 D$ Z
山越也分为两种人,一种是主动逃进深山,躲避灾祸的汉人,比如徐无山内的田畴就率领族人在山里耕种劳作,数年就发展到了五六千家,还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另一种就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又被称为"山人"、"宗部",如潘临、彭氏等。但后期凡是反抗孙吴统治的地方势力,一律被看作是山越。
; D4 Y4 Q5 @7 K5 z- N8 H8 K+ D7 p$ r4 W# ^ a' G% W# G4 J
孙权8 |6 w4 K' ~3 T- X3 A) T
孙吴家族世代传承,坐拥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富庶得很,与南方的山越相比,后者简直与野人无异。孙策当时兵力有限,有需要快速扫平江东,时间紧迫下,就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对于山越的处理就是先攻打,再抓走劳动力,隔三差五就敲敲打打一下山林。
; B1 r+ C/ R, Z/ C) J% ]4 [数十年的残酷征讨下,大部分山越人被迫出山,迁徙到了平原地区,要么被充军,要么被地主编为佃户,收取税务。
% \/ a6 `2 G n东汉末年世道虽然混乱,但对于外族入侵都是保持着同仇敌忾的态度,这些不成气候的民族受到碾压,很难再翻身。魏蜀吴三国首先是抗外,其次才是对内,这可能就是外族在这个时期一直没能入驻中原的主要原因吧。
# Y2 z% q( C7 H: W% t( B0 s+ C' G2 @7 J( a* }- a/ [.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