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9 I, p- H: j! U6 H( Q5 M9 d K; f. ^% J. u
在第二段,孙子十分明确的指出:想要不被敌人战胜,在于防守严密;想要战胜敌人,在于进攻得当。三国中的周瑜和陆逊都是忠实执行这一方针的典范将帅。对于曹操在赤壁大战上的失败原因,有人认为是其统率的主力部队,北方军人们普遍缺乏水战经验的缘故,这也是其中之一。而我认为,这和吴军统帅周郎在战前采取了正确的防守战术密不可分。曹操兵至赤壁时,其军队并没有止步不前,军中也有一支在人数上超过吴军,作战经验方面并不弱于东吴水师的荆州水军。在书中第44,45回里对此都有描述,周郎曾与孙权曰:“荆州水军,不过七,八万耳”但大家要记住,周瑜所率吴军总数才三万人。在三江口,曹军初与吴军水战便告失利,不得已退回江北。周瑜夜探曹军水寨,大惊曰:“此深得水军之妙也!”问“水军都督是谁?”左右告曰:“蔡瑁,张允。”瑜思曰:“此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说明荆州人还是非常熟悉打水仗的,之所以会败北,“久不操练耳”倘若假以时日,加以训练,完全能和东吴水军一争高下。最后,周瑜设巧计使曹操斩杀蔡,张二将,替江东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周瑜为此非常得意:“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也。”可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周大都督并没有趁此良机向曹操展开大举进攻,而是按兵不动。按理说此时的形势对吴军极其有利,敌军懂行的专家没有了,换上了对水战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荆州水军经此一变,真如周郎预料的那样:“怀疑未服”;而曹操的北军不熟水战,多生疾病。一切皆如公瑾所说:“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而周瑜却反其道而行之,弃攻势,采取守势,根本原因在于时机未成熟耳。因为他缺少了一个最关键的胜利因素------风向,破敌制胜的东南风!故周公瑾在首战告捷,次以谋胜敌的情况下,仍采取防守策略,主要是为了寻找对方的空隙,等待机会罢了。最后,东风的到来,为周瑜彻底打败曹操,取得赤壁大战的全胜,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0 E9 Y$ F/ Q L. j; d2 i/ d) I- |1 p/ j1 Q
! N" M1 p; |" U2 N4 u: h 而陆逊能在彝陵,猇亭战胜强敌刘备,关键还在于他在战前采用了“稳守反击”的正确策略。第83回,由于陆逊十分强硬的要求部下遵照自己的命令,只守不攻,使得蜀军的进攻势头被逐渐削弱,不得已退入森林中以躲避炎热的酷暑。在见到敌方的锐气已被自己固守不出的战术消磨殆尽,陆逊这才下令,向蜀军发起最后的大反攻。小陆这么做,是因为他深知:“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只有把篱笆扎得紧了,才能保证自己获取最后的胜利。陆逊可谓是深谙此道。最后,陆子赢得了彝陵,猇亭之战的完胜。以上三个经典战例都说明了孙子关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攻守方法,在作战中努力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寻找敌人的可乘之机,以压倒性的优势,予敌以致命的打击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重要性。 c S6 f9 h. X7 O/ r6 [ - k+ ], [1 B) y 8 `8 U! }1 E, X2 b 不过孙子在此也坦率的承认:再优秀的将领,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却不能做到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也就是说,胜利可以预知,但是不可强求。诸葛亮六出祁山终告失败,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尽管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取得不少胜利,但终究扭转不了整个战局,最后无奈地宣告失败。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方面,曹魏政权都没有让蜀汉有可乘之机。魏国政局稳定,内部团结,政令统一,社会安定,无天灾人祸。它首先在天时方面没有空子让对手可钻;其次,魏军事先占领了有利地形,使得蜀军失去了在地利上的优势;最后,魏国最优秀的军事家司马懿采取的以守为攻,打持久战的正确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又把蜀军最后一丝希望,企图凭借精兵强将速战速决的美梦给彻底的粉碎了。故孙子在文章的起首一段就感慨道:“胜可知而不可为。”* X; K% W2 [( X( ]9 o, E) X9 W4 g
1 n8 ?6 B V$ ?; G7 Y6 k$ D ' `5 C$ `3 w, v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三国中的能征惯战之将的用兵之术,莫不如此。比如吕蒙,为了夺取荆州,不惜装病,并郑重其事的把指挥权交给陆逊,以此来麻痹关羽。在成功欺骗了关公后,立即亲率大军,“白衣渡江”,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荆州城下,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另外,司马懿倍道而驰,八日抵达上庸,擒斩孟达也是一例。当然他最得意之作,就是装年老风瘫,骗过政敌曹爽。再趁对手远离权力中心,出城打猎之机,发动政变,从而获得了成功。这二人也是个中的高手。' ]) L: n2 a9 s# z U3 P
; o/ C5 L$ w+ y' g, Q5 O : l& z$ }- K$ G' e6 B' r( o 孙子还说:“胜利者。。。其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些业已处在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曹操在官渡战胜袁绍,就是因为他采用的作战措施得当,而袁本初正如曹操谋士郭嘉在第18回所陈的“十胜十败”说中所分析的,早就处在失败的边缘上了。他的强大只是暂时的,是完全可以被击破的。曹操确实会打仗,在官渡大战中,一方面他想方设法战胜袁军,使己方处于不败的优势,以期在心理上压倒对方;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战机,稍有机会立即抓住不放,从而赢取了胜利。反观袁绍,其违背谋士田丰的良策,以攻为守,结果只要进攻势头被对方遏止,就一筹莫展了。最后在良机到来之时,又畏得畏失,优柔寡断。让幸运女神转身叩开了曹操的大门,也彻底的关上了他的希望之门;周瑜在赤壁取胜曹操,除了周公瑾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对头外,也正如诸葛亮在第43回里为孙权所分析的那样,曹操其实早就失败了:“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事实恰如诸葛亮所料,曹操败局已定。在等到合适的时机后,有如天助的东南风到来之后,胜利女神也就顺理成章地降临到了江东;陆逊在猇亭大破刘备也是如此。他首先让己军坚守勿动,对于蜀军任何的挑衅行为置之不理,甚至连部下纷纷提议,派兵前去解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孙权的侄子孙桓,也不予理睬。硬是没让蜀军逮到任何空子可钻,反倒是实在撑不下去的蜀军,按照陆伯言事先预料到的,乖乖地钻进了陆子为他们早就设计好的圈套中去了。最后成就了三国中最年轻的军事统帅的美名。所以,孙子曰:“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而三国中那些失败者,正如孙子说的: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官渡的袁绍,赤壁的曹操,彝陵的刘备,莫不如此。他们无不是在战争的前期就匆匆忙忙的急于和对方开战,企图以优势兵力一战定乾坤,结果反而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2 c* y( p* `2 g$ x
0 O0 u" X* @5 z,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