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99|回复: 0

三国兵法中的行军篇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91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1130
  • 最近打卡:2024-10-29 21:01:13

1008

主题

48

回帖

6182

积分

版主

积分
6182
发表于 2024-3-12 06: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行军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九篇,段落不多,才5段,但篇幅很长,其内容也相当重要.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如何行军作战,驻扎安营以及怎样根据不同情况观察判断敌情等问题.行军,"行"指军队的行军布阵,"军"指军队的驻扎,屯驻.曹操注:"择便利而行也."王皙注:"行军当据地,便察敌情也."总而言之,都是有关看似普通简单的,部队的安营扎寨和行军布阵的问题。而这些貌似平常的日常操作,却也是关乎一支军队胜败与否的头等大事,是绝对不可予以忽视的.
! p/ a) y* j/ z, o9 W# ?" g) K& s0 S4 a% e8 s% e
6 O7 m4 q. o% X5 I0 r
7 K* |  s( g, A" F
        在第1节里,孙子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处军"问题."处军",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指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驻扎等诸方面的处置对策.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孙子认为,"处军相敌"是作战指挥中的一个重点课目。"相敌"指观察,判断敌情.孙子指出在行军作战中,首先要将军队处置好,而"处军"的重要内容,便是要善于利用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的地形.三国里,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非常多,如第95回,蜀将马谡的失街亭,就是由于他违反了"处军"的最基本原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主力部队驻扎在山上,而不是采纳副将王平的正确建议:"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逾越".结果是一败涂地.而魏将司马昭探路而回,语其父司马懿曰:"男料街亭易取也."司马懿在仔细察看后,亦喜不自禁:"乃天使吾成功矣!"又笑谓谡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说的不错,连最简单的安营扎寨,行军布阵都搞不好,不是废物点心还是什么?!故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实在是所用非人耳!而魏将邓艾之所以能取得灭蜀的成功,也是在看到自己所处的地形与己相当不利,于是及时作出调整部署,集中全力猛攻通往成都的门户---绵竹,首先夺取有利的地形,来保证自己在"处军"方面的有利态势,然后再一举拿下成都,获得战役的最终胜利.邓艾与司马懿的成功,以及马谡的失败,无不反映出善于"处军相敌"的重要性.8 Q# Y7 f) W* v) @& G+ |8 e

6 C3 r# G5 }/ I. u& t% u9 ]; t6 Y' }, ?
        孙子在这一节里还列举了怎样由于山地,江河,碱泽,平原这四种因地形的不同而不同处军方法的原则.并进而在第2节里将利用地形的基本特点归纳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这是孙子对前人和当时利用地形经验的科学总结.山地"处军相敌"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不要去仰攻敌人已占领了的高地.第95回,司马懿尽管知道自己已胜券在握了,但对于违反处军原则,占据高山与己对抗的蜀军,仍是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以断敌汲水之道来困死对方.此计果然奏效,蜀军不战自乱,魏军则取得了街亭战役的胜利.比起马谡这个书呆子,司马懿是深通"战无隆登"这一兵法原则的行家;江河"处军相敌"的一大原则,就是当敌人渡河到一半时,再进行攻击,此时是出击的最佳的时机.如第58回,马超闻知操军正在渡渭河,谓韩遂曰:"今操不攻潼关,而使人准备船筏,欲渡河北,必将遏吾之后也.吾当引一军循河拒住岸北.操兵不得渡,不消二十日,河东粮尽,操兵必乱,却循河南而击之,操可擒也."遂曰:"不必如此.岂不闻兵法有云:'兵半渡可击',待操兵渡至一半,汝却与南岸击之,操兵皆死于河内矣."超大喜,依计而行.结果杀得曹操是割须弃袍,狼狈不堪,几乎丧命.不得不自嘲曰:"几为小贼所困!"看来韩遂亦深晓"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这一用兵法则;沼泽盐碱"处军相敌"的原则,一是要避开这一危险地带,二是如迫不得已,一定要找到水草.三国中似乎没有沼泽,但有沙漠.第33回,曹操北征乌桓,但见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有打退堂鼓的想法,经郭嘉鼓励和分析,乃决定继续征讨.有人推荐袁绍旧将田畴深知此境.操召而问之.畴曰:"此道秋夏间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最难行动.不如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前近柳城,掩其不备:蹋顿可一战而擒也."操从之,果破乌桓.不过曹操在回军的途中也是历经艰险.时天气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由此可见,"绝斥泽,惟有去无留”的正确性;平原“处军相敌”的原则,前低后高,也就是正面占领平坦开阔地段,侧翼倚托高地的意思。第113回,姜维六出祁山,与夏侯霸商议当取何地。霸曰:“祁山乃用武之地,可以进兵,故丞相昔日六出祁山。因他处不可出也。”维从其言,遂令三军并望祁山进发,至谷口下寨。从地理上看,谷口前面基本上属于平坦开阔地域,姜维在此安营扎寨,背后就是祁山。正合了兵法上讲的“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邓艾曾赞叹姜伯约是个将才,如此看来,确实名不虚传。! j' I: b4 `& Z) Q9 v/ C

0 h* k! S3 f; }4 j9 T/ K* ~# d% r4 ?+ s. E  t
         “一般情况下驻军,总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时至今日,这一野外“处军”原则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孙子在第2节里还谈到遇到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以免遭受到危险。一,绝涧,指两岸峭峻,水流其间的地形。第62回,刘璋将冷苞献计曰:“此间一带,正靠涪江,江水大急。前面寨占山脚,其形最低。决涪江之水,可尽淹死刘备之兵也。”说明当时刘备军队所处的地域正是非常险恶的“绝涧”,若非彭羕前来告知,刘备一军皆成鱼鳖矣;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第74回,魏军屯于罾口川,连日大雨,不止。督将成何来见于禁曰:“大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虽有土山,离营稍近,即今秋雨绵绵,军士艰辛。近有人报说荆州兵移于高阜处,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倘江水泛涨,我军危矣。”于禁叱曰:“匹夫惑吾军心耶!再有多言者斩!”成何羞惭而退。是夜,关羽决汉江,水淹七军,于禁见四下无路,乃投降关公。于禁虽然在曹操的将领中亦有名将之谓,但比起关羽来还是略逊一筹。关云长一看于禁的“处军”之势,就已经明白,自己赢定了“‘鱼’入‘罾口’,岂能久乎?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吾已差人堰住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放水,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也。”很明显,关公比于禁更懂“处军相敌”之道也;天牢,指山险环绕,易进难出的地形。三国中的这类地形很多,最著名的例子如第90回,孔明火烧藤甲兵于盘蛇谷;第101回,孔明在木门道射死魏国名将张郃;天罗,指荆棘丛生,军队进入后如陷罗网无法摆脱的地形。;天陷,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险的地带。;天隙,指两山之间狭窄难行的谷地。不过后面这三处地形书中似乎没有介绍,这里也就不再举例了,总之,也是非常危险的地方。因此,孙子要求军队的指挥员,一旦遇到恶劣地形,“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7 |8 p' q3 S; P: m; T
% T( L+ b7 M0 n6 S  e9 ~! l" s0 K. e
        第三节的文章非常长,是孙子从实战经验中概括出三十余种侦察判断敌情的方法。碍于篇幅过长,只能选择其中几例予以简单介绍和解答。如“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备战的,这是想要进攻。第75回,关羽见到替代吕蒙的吴军统帅陆逊的卑词厚礼后,大笑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遂不以为意,将原来驻防在荆州防备吴军偷袭的军队大半调往樊城前线。孰不知一场更大的败仗正在等着他呢;“众草多障者,疑也”,草丛中有许多障碍物,这是敌人故布疑阵。第96回,魏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被吴鄱阳太守周鲂断方诈降诱入石亭埋伏圈内,杀得是大败亏输。正在危急时分,幸得魏建威将军贾逵前来相救,方才得以逃出重围。逵于林木茂盛处,及险峻小径,多设旌旗以为疑兵。及至徐盛赶到,见山坡下闪出旗角,疑有伏兵,不敢追赶,收兵而回。因此救了曹休;“半进半退者,诱也”。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第99回,孔明见司马懿不出,心生一计。一连数日,每日退三十里扎营。魏将争请追击。司马懿曰:“吾料孔明上年大收,今又麦熟,粮草丰足。虽然转运艰难,亦可支吾半载。安肯便走?彼见吾连日不战,故作此计引诱。”但张郃等将坚持追赶。司马懿乃分兵二路,前后护卫,以防中伏。未料果中诸葛亮计中计,大败一阵。气得司马懿责骂诸将曰:“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众将羞惭而退。这些概括性方法的特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了孙子军事思想中的朴素辨证法色彩。
( |& S" e7 T3 ^' d  t) {- R* @
/ A0 u: }0 a  X( e  D1 w; U$ v
/ M3 |% A9 x9 Y. H2 ]6 ~" f         第4小节非常短,但却十分精练。孙子在这里只说了这么几句话:兵力并不在于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而能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自恃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的。袁绍谋士沮授曾劝谏主子不要出兵攻打曹操的主要理由就是:“制胜之策,不在强盛。”但袁本初在许攸和荀湛给他带的高帽子下“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起兵是也”,最后决定与曹操兵戎相见。但才一交锋,其先锋颜良,文丑就由于轻敌冒进,在延津,白马被操军斩杀,士气大跌。正应了“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而曹操尽管在兵力和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远逊袁绍的情况下,依靠其内部上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集中精锐力量,攻打对方要害部位,最后终于取得了官渡大战的胜利,正合了兵法上所说的:“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y$ M9 I7 P! y

+ z( w5 d% N* [, ^; v: c" |
& p6 a9 J8 Y: E" y' e         最后,孙子在第5节中还扼要论述了治军的基本原则:“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主张教罚并用,宽严结合,以求得“与众相得”。如诸葛亮在第101回,面对魏军来袭,坚持依法办事,放已服役到期的士兵回家,与家人团聚,感动得士兵们是热泪盈眶,争抢出战,最后一战就击败了魏军,就是一种用怀柔宽仁的手段教育部下,从而使他们真心的感恩戴德,为之效命的实例。诸葛亮在治军方面“令之以文”给他带来的成效是不言而喻的;而第75回,吕蒙在夺取荆州以后,以违法军令为由,斩了私取民间斗笠遮盖公家铠甲的同乡,其用意就是要让士兵们能严格贯彻,服从自己的命令。其收到的效果也是非常的惊人,“自是三军震肃”。故接下来在第76回,吕蒙在荆州传下号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公出征将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月给与粮米。有患病者,遣医治疗。一副仁义之师的模样。这消息传到关羽军中,立刻军心大乱,荆州军与吴兵才一接触,便溃不成军,投降,逃跑者不计其数。关公只带着数百人逃到麦城,最后被吴军擒杀。吴军的胜利,不能不说有吕蒙在治军上“齐之以武”的功劳。恩威并施,才能做到:“是谓必取”,而“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然后“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5 A0 l! ]# C: T& j
0 i4 s2 q* Y. F7 O
! ^3 `  s- K; O8 T0 h        孙子在本篇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作战指导思想,如“兵非益多也”,“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等,至今仍发挥着积极意义。还有他提出的“处军相敌”之论,即主张充分了解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敌情,从而使行军作战,驻扎安营更能得到安全的保障。而这些用兵之道,经过三国中的各路军事指挥员的灵活运用后,变得更加清晰明确起来了。《孙子兵法》是一部难得的军事著作,更为难得的是,它有了一本最佳的示范教材《三国演义》!) Y' _( R' z8 Y3 w  Z( w" q8 `* x
  ~4 t8 N: o5 ?; d/ {0 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4-11-25 08:57 , Processed in 0.224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