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M. e3 h+ @: }/ |( e" i5 R2 K5 b8 G. e
周瑜,字公瑾。江东的青年英才,小霸王孙策的结拜兄弟。孙策临死前,曾特别叮嘱过接他班的二弟孙权:“。。。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第29回)。足见周郎在小霸王心目中的地位。周公瑾与孔明的梁子是在赤壁大战时结下的。在此之前,他们并无过节,甚至素无谋面。直到第44回,曹操占领了荆州,饮马长江。写信约孙权会猎于江夏,共讨刘备。诸葛亮作为刘皇叔的特使紧急来到江东,经过“舌战群儒”后,压住了东吴投降势力的气焰。又摸到了周瑜坚决抗曹的底,于是二人约定,共同全力说服孙权以武力抗击曹操。次日,在周瑜的慷慨演说下,孙权终于答应了联合刘备对抗曹操的进攻。周瑜喜滋滋的回到了下处,请孔明商议破曹之策。亮曰:“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瑜曰:“何谓心不稳?”孔明曰:“心怯曹兵之多也,怀寡不敌众之意,将军能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瑜曰:“先生之论甚善。”乃复入见孙权。果然孙权正为此事犯愁,经过公瑾的一番开导,终于使孙权安下心来,决计抗曹,更无他疑。瑜出后,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昨天,周瑜还诚恳的对诸葛亮说道:“。。。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操。”孔明也十分真挚地回应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才过了一个晚上,昨日还同仇敌忾,志同道合的盟友,一眨巴眼儿,就变成了势不两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冤家对头,翻脸可称得上是快矣!后人都把责任归咎于周瑜的妒忌,但我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来说,能越早发现自己潜在的敌人和对手,才是最优秀的。周公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外人,对自己主子的心理活动,掌握得竟比自己更透彻。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最可怕的冤家对手!故周郎由此萌生及早了除去孔明想法也是有道理的。之后,周瑜屡次设计,欲使诸葛亮自己往火坑里钻,都被孔明巧妙的给化解了。最后,诸葛亮在东风到来后,乘上早已准备好的快船,扬长而去,最后一次躲开了周瑜的毒手。从此以后,诸葛亮与周瑜二人,成了三国时期最为斗智的一对冤家。结果周公瑾是屡战屡败,气得他是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临终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第57回)成了世上最经典的“冤家路窄”的名言。确实,周瑜因赤壁一战成名,但老天好像有意和他过不去,派来了一个诸葛亮,不仅阻挡住了他夺取荆州,进而西进巴蜀的步伐,更粉碎了其为孙氏集团营造一个形成与曹操划江而治的梦想。诸葛孔明堪称是他命中一个永远无法躲掉的克星。这也就难怪周瑜在死前会发出那一声对命运不公平的叹息!在与周公瑾这个冤家的斗法中,孔明赢了!他通过了周大冤家守卫的那条窄路。' w$ w1 B2 q, \" A
$ W3 D! @' r4 {/ k$ n, b
& s; C8 Q& `! p7 L* y" O
司马懿,字仲达。是魏国军队中唯一能对抗诸葛亮的人。在与诸葛大丞相交手之前,二人并无深交,可以说是只闻其声,未见其面。但孔明似乎很早就已经相当的忌惮司马仲达。第91回,诸葛亮得知魏主曹丕死后,子曹睿继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处军马。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大患。”诸葛亮的担心一点都没有错。第94回,魏国新城太守孟达写信给孔明,准备归降蜀国。孔明大喜,约以时日。却没想到消息走漏,被官复原职的司马懿获悉,不奏报魏主。倍道而驰,八日抵达新城,出其不意擒斩孟达,断了诸葛亮的内应。随后,司马懿与张郃在街亭打败了蜀军,逼使一出祁山,已连克三郡的孔明领军撤退。之后,在孔明其它几次兵出祁山北伐时,只要遇到司马仲达,蜀军前进的势头就会被立刻遏止住了。最终,诸葛亮在数次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不得不由于司马懿与他大打特打按兵不动的消耗战而狼狈撤军。看书中,不管孔明如何使计,司马公只一招,避而不战就足以使诸葛大丞相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司马懿这个冤家的本事让孔明自己也为之叹服曰:“彼深知我也!”(第103回)。最后孔明因忧愤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司马懿笑到了最后。从大局上来看,诸葛亮是完全输给了司马懿这个冤家。孔明最终没有能通过司马仲达这个冤家把守的窄路。 : A" O9 {6 ~0 s3 V8 @" y. l! p4 E& d. ?7 x; d.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