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U3 n9 y" M+ n- j) J9 a B2 i 反计三:第114回,魏国权臣司马昭指使爪牙贾充杀了魏主曹髦之后,又残杀了忠臣王经一家.细作报入蜀中,姜维闻听,喜曰:"吾今日伐魏,又有名矣."遂发书入吴,约同起兵问司马昭弑君之罪;一面奏准后主,发兵伐魏.时邓艾在祁山寨中,训练人马.闻报蜀军三路杀到,乃聚诸将计议.参军王瓘曰:"吾有一计,不可明言,现写在此,谨呈将军台览."艾接来展看毕,笑曰:"此计虽妙,只怕瞒不过姜维."瓘曰:"某愿舍命前去."艾曰:"公志若坚,必能成功."遂拨五千兵与瓘.瓘领兵前往蜀寨,见了姜维,拜伏于地曰:"某乃王经之侄王瓘也.近见司马昭弑君,将叔父一门皆戮,某痛恨入骨.今幸将军兴师问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愿从调遣,剿除奸党,以报叔父之恨."维大喜,谓瓘曰:"汝既诚心来降,吾岂不诚心相待?吾军中所患者,不过粮耳.今有粮车数千,现在川口,汝可运赴祁山.吾只今去取祁山寨也."瓘心中大喜,以为中计,忻然领诺.维令瓘领三千人去,留下二千人听用.瓘恐维疑惑,从之.夏侯霸至,曰:"都督何故准信王瓘之言也?吾在魏,虽不知备细,未闻王瓘是王经之侄.其中多诈,请将军察之."维大笑曰:"我已知王瓘之诈,故分其兵势,将计就计而行.司马昭奸雄比于曹操,既杀王经,灭其三族,安肯存亲侄于关外领兵?故知其诈.仲权之见,与我暗合."于是姜维不出斜谷,却令人于路暗伏,以防王瓘奸细.果然王瓘上当了,派出去和邓艾联系的人被蜀军捉住.姜维把王瓘书中通知邓艾前来接应的日期改过,令己方人员扮作王瓘的下书人给邓艾送信.邓艾中计,按照假信上的日期,亲自带兵前来接应王瓘,被早就埋伏好的蜀军打了个大败.依靠丢盔弃甲,杂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才得以侥幸生还.蜀军随后杀向王瓘.知道自己暴露后的王瓘,狗急跳墙,一把火把蜀军的粮草都烧了,带兵反往汉中杀去,并将沿途的栈道及各关隘尽皆烧毁.姜维领兵从小路来追杀王瓘.最后,瓘被蜀兵四面围攻,投黑龙江而死.余兵尽被姜维坑之.不过打了胜仗的姜维因粮草,栈道被毁,乃引兵回汉中. 5 v- s! O( E9 A ; s- h w( d( U1 I( }. x. G5 I ( L# T- b9 b6 n! F 王瓘的诈降计从表面来上看是失败了,但从实质上来看是胜利了;而姜维的反间计从战术上来看是胜利了,但从战略上来看是失败了.可以说这个结果都出乎了双方的意料之外.对于姜伯约来说,出现了这个局面是他无论如何都不愿看到的,也根本没有想到的.姜维在三国中以聪明大胆著称,在此可见一斑.为了让王瓘相信自己已被他所骗,让自己的反间计获得成功.姜维破天荒地把王瓘安排去看守蜀军的命根子---粮草.然后再利用王瓘的书信,把邓艾诱入自己早就布置好的伏击圈内,加以痛歼.随后回过头来,再去收拾王瓘.计划非常完美,姜维也非常自信.因为王瓘原定于八月二十日让邓艾带兵来接应,而姜伯约则把日期提前到了八月十五日.他预留了五天时间来确保他在打败邓艾后,有足够的时间掉转枪口对付王瓘.姜维坚信他的反间计一定能获得双丰收.但人算不如天算,姜伯约没料到在胜利的最后时刻,他的计划出了点小意外.王瓘没有按照他设想的套路出牌.在发现自己的阴谋败露后,破罐子破摔的王瓘反其道而行之的打法,致使姜维精心设下的反间计不得不以令他遗憾的方式而收场.姜维的反间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是个半成品.造成这个难堪的局面,姜维是要负全责的.尽管他的反间计十分的巧妙,但姜伯约忘记了"困兽犹斗"这句成语,更没有让他想到的是,王瓘,一个魏军中不起眼的人物,却和他一样,不仅是一名顽强的战士,而且也拥有为国献身的决心和毅力.一把熊熊的大火让姜维顷刻之间从沸点跌入了冰点.成功的喜悦转瞬化为乌有.蜀军在刚看见胜利的宫殿那一刻起,不得不再次大踏步地往回走,眼睁睁地看着那座胜利的宫殿在他们的身后慢慢地缩小,最后消失.姜维的反间计应该是三国里最让人遗憾的反间计了.3 \8 |. z3 W& t. \5 S$ f: F
2 d: N" |0 R4 O# i3 L1 { `% V! e
( J. O6 g( S# g5 `) c 三国里的反间计还有很多,这里只不过举出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仅供大家了解一下.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双方都以假对假,就看谁把对方玩转在自己手掌里.谁的假造得越逼真,越巧妙,就越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并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行动,从而落入了己方的圈套之中.反间计是一项技术活,俗称"斗智".用得好,如周瑜,诸葛亮,功成名就;用不好,如姜维,功亏一篑.更有可能身败名裂,因此,说"反间计"是一项高智商的脑力运动,真的一点也不过分.# t0 x! b A. v. A2 a' ?0 n
8 C6 q0 L7 o0 f- k" w*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