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三十六计.胜战计>>中的第二条名叫"围魏救赵",说起这条计的出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大的有名.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王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打算带领军队直接赶赴赵都邯郸,与正在围困邯郸的魏军决战.孙膑制止了他.说道:"要解开乱成一团的绳结,不可以握拳去打.替人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魏将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在接到自己的国家遭到齐军攻击的消息后,不得不撤了邯郸之围,火速回救.结果在半路上被早就埋伏好的齐军打得大败.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就是"围魏救赵"故事的由来.这段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以其实战性强,针对性强,效果极佳而闻名于世.它也因此深得"三十六计"作者的青睐并被收录其中,成为"胜战计"中的一条.而在三国里,这条广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的"围魏救赵"之计也多次出现在读者面前.- T0 n% f7 W5 d
1 v1 C9 w* j# D$ B
0 u6 E' i+ ~( }( l, Q/ X
z9 u: u3 Z3 l% |# [* b R6 P% B1 P 围计一:第24回,曹操起二十万大军,远征盘踞在徐州的刘备.玄德闻知,遣孙乾至河北,向袁绍求救.乾先见田丰,具言其事,求其引见.丰入见绍曰:"今曹操东征刘备,许昌空虚,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之机会也,惟明公裁之."绍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丰曰:"何恍惚之有?"绍曰:"吾子中惟此子生得最异,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决意不肯发兵,乃谓孙乾曰:"汝回见玄德,可言其故.倘有不如意,可来相投,吾自有相助之处."田丰以杖击地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遂跌足长叹而出.
$ n% d( u5 @" b- U h$ y4 l0 V$ Y$ \6 D. m* j( W" R' l
- Y: Z# I1 P* K3 L" U 田丰在袁绍的谋士集团里向以高瞻远瞩,智谋出众而出名,看他为袁本初献的这条"围魏救赵"之计,可见其的确是名不虚传也!此计袁绍若能实施,上可以把皇帝抢到手中,自己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以解刘备之围;下,就算不能成功,亦为自己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留下一个好帮手,使得曹操能有所顾忌,不敢过于放肆.而袁公与刘备互为犄角,以待时机.可以说这是条"一箭三雕"的妙计.但令人遗憾的是,老田头虽然聪明,机关算尽,可偏偏遇上了一个糊涂的主子.将田丰的"围魏救赵"的妙计弃之不用,理由竟然是小儿子的病比军国大事更重要.难怪老田听了主子拒绝他的"围魏救赵"计策的荒唐理由之后,气得直拿拐杖敲打地面.胸闷憋屈啊!袁绍真是奇怪,明明知道田谋士进献的"围魏救赵"之计是一条好计,可就是不采用.其实他儿子生病并不妨碍该计的执行.袁本初完全可以派遣一员大将,再配上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带领一支精兵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就如田忌,孙膑故事一样.袁绍可以呆在家里一边照顾心爱的小儿子,一边坐等好消息的到来.根本用不着他亲自出马,劳思费神的.怎么老袁就偏偏没想到这样做呢?匪夷所思!田丰的"围魏救赵"之计甫一形成,尚未呱呱落地既胎死腹中,可谓是三国中最令人惋惜的"围魏救赵"之计!* ^# J8 P! E: l8 `' I# B; J2 j( a
+ s* N# X- R; ?% E9 h0 r! S: |$ m; h/ u
围计二:第31回,曹操在仓亭又一次大败袁绍后,正与众谋士讨论下一步的战略方向.忽然接到荀彧的急报,说:"刘备在汝南得刘辟,龚都数万之众.闻丞相提军征河北,乃令刘辟守汝南,备亲自引兵乘虚来攻许昌.丞相可速回军御之."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操自提大兵往汝南来迎刘备.经过一番鏖战,终于将刘备赶跑.
! X' h; x, `) u' v5 s% P
+ F$ D) U7 y% ]) C9 i. [" ~, I ~
$ \6 F+ t4 f0 n% O( f 刘玄德不愧是条"潜龙",极其具有战略头脑.夺取许昌对他意味着什么,对曹操意味着什么,相信这二个三国里终生的怨家对头,心里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在曹操率主力与袁绍的残军作最后的决战时,刘备毫不迟疑,带领着自己好不容易召集来的那么一丁点的人马,直扑曹操的老窝许昌.打算趁其内部空虚之际,实施田丰未能完成的"围魏救赵"之计,牢牢抓住袁绍曾失之交臂的机会,取代曹操和袁绍,成为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人.刘备此举如果成功,其带给他在政治上的意义不亚于曹操;就算不成,也可暂救袁绍的一时之困.因为刘大耳很清楚,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他,保住袁绍,就是保住他自己.袁本初若不在了,曹操必定会集中精力来对付他.所以,刘玄德认为,尽管此时的他,实力还很虚弱.但机会稍纵即逝,决不能错过.与其和袁绍一样坐以待毙,不如孤注一掷,先下手为强,赶在曹大丞相的救兵到来之前,及早拿下许昌,方为上上之策.只是刘皇叔虽然有眼光,有雄心,有魄力,有兵马.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部队还未赶到许昌,就被及时回援的曹操给拦截住了.实力明显不占优势的刘备又一次被曹操打得大败而逃.只得投奔到荆州刘表,暂时寻一块安身之处.看刘玄德的这次"围魏救赵"之举,已知其志不小.战略方向对头,战术布置得当.之所以失败,似乎所缺的只是运气耳.其实不然,仔细的分析一下,刘备的"围魏救赵"的策略最后归于失败,还是他低估了曹操的结果.尽管刘皇叔不想做第二个袁绍,但他忘了一点,曹孟德可不是袁本初,他的部下也不是袁绍的部下.刘备这里刚一有动作,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就已经知道了,并以最快的速度报告给了他的主子.而曹操的行动也不慢.一得到荀彧的警告,曹阿瞒立刻放弃掉了已成为困兽的袁绍,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救援,并出乎刘备的意料之外,突然带兵出现在他的面前.从而及时地把刘大耳的"围魏救赵"的企图扼杀在萌芽状态.三国里二个最顶尖的枭雄之间的又一次较量,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刘备的这场"围魏救赵"之战,虽暂且救了袁绍一时,却没能救得了他一世.更要命的是,反而把刘备自己给搭了进去.刘备的"围魏救赵"之计,堪称是三国里最蚀本的买卖.
9 Z- `8 I& f8 |) r2 S+ G
% o: n& | |7 @* l" j
2 q/ x$ G8 b# b6 b. W. { 围计三:第103回,孙权分兵三路,讨伐魏国.自领军入居巢门,取魏新城.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魏主曹睿亦起三路兵迎敌.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睿自与满宠率大军救合肥.满宠入军中奏魏主曰:"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必得全胜."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即令骁将张球领五千兵,各带火具,从湖口攻之.满宠引兵五千,从东岸攻之.是役,吴水军大败,被烧毁的战船,粮草器具不计其数.诸葛瑾率败兵逃走沔口.魏兵大胜而回.
! ?& n: t' q& Q4 q5 z6 f3 S# _- F& j7 s: ]& N: U2 ~6 {8 c/ y4 H
; y m- r0 w7 I) _9 ?
魏军此战的胜利与满宠所献的计策有莫大的关系.满伯宁此计其实也是一条"围魏救赵"之计,与别人不同的是,满宠侧重于由最能有效打击敌军的一方担当主动进攻的任务,而不是按条块划分,按部就班的来任命防区里的负责人来指挥这一行动.因为满宠与魏主的作战任务是堵住进攻合肥的吴军.而魏军负责防御巢湖诸葛瑾部队的是刘劭和田豫.但机智过人,善于把握时机的满伯宁,根据敌情,及时向魏主建议,从己方这里抽调一支精干力量,打击尚处在麻痹之中的吴军,以缓解魏军的压力.魏主睿接受了他的意见,当机立断,派出精兵强将,偷袭吴国水军部队,获得了成功.此举既有效打击了吴军嚣张的气焰,又鼓舞了魏军的士气,减缓了军队的一部分压力.满宠的这条"围魏救赵"之计,可称得上三国里最成功的一个了.
2 |" N$ c9 L. G( }: e5 ~/ d9 N- l1 Y' b! }: a
9 J5 ], {7 R, O! P
围计四:第103回,吴将陆逊得知诸葛瑾带领的水军遭到了惨败之后,立即向吴主孙权建议:"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陆逊这一招非常的高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你用"围魏救赵"之计打败我水军,我也用"围魏救赵"之计,撤掉包围在新城的部队,直攻魏军的后方,截断你们来往的归路,造成魏国部队的军需物资无法得到供应和补充,与国内的联络无法畅通.乘魏军处于混乱之机,前后夹攻,一举打败对方.非常惋惜的是,陆逊的这条"围魏救赵"的妙计,由于派去送信给吴主孙权的使者被魏军的侦察兵给捉住了,计划被魏军得知,提前做好了准备而功亏一篑.不过,这条没能实施的"围魏救赵"之计,也着实把魏主曹睿惊出了一身冷汗:"东吴陆逊,真妙算也!"陆逊的"围魏救赵"之计也算得上是三国里一条没来得及执行的绝妙之计!
W8 w# ~2 }! M2 B! v. u
3 @3 B$ p L6 \- d* C& F2 W2 L5 g3 g. |* P3 D
<<三十六计>>里对打仗有这样的解释: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 "围魏救赵"之计就非常形象生动地对此作了个比喻.说到底,这就是孙子常说的"避实击虚".面对占有有利形势的敌人,无论是去解围救困,还是防御反击,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使己方或盟友的围困得到自解,才是上佳之选.而"围魏救赵"就是其中成本最少,获得的回报最为丰厚的一计!当然,"围魏救赵"之计虽然高妙,但并不是万能的.从三国里的情形来看,对手很重要.要是己方还有猪一样的队友,那么再妙再绝的计策也没用!8 k9 F" ^0 V4 _1 V
7 R& w: c0 i& E2 u5 T0 U$ K0 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