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m+ f& n; W1 \! u% }: q 隔计二:第86回,魏主曹丕采用司马懿的计策,出动四路大军讨伐蜀国,并派遣使者赶赴江东,请求东吴起兵相助.并庄严的许诺:"若得蜀土,各分一半."权闻言,不能决,乃问于张昭,顾雍等.昭曰:"陆伯言极有高见,可问之."权即招陆逊至.逊奏曰:"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权从之.乃谓魏使曰:"军需未办,择日便当起程"使者拜辞而去. , ^; q3 E5 F1 K: p7 T+ g$ Q% l4 }: n3 L7 v$ o2 n
. R% _3 t3 L, L0 O
陆逊是三国中最为年轻的杰出军事统帅,吴军就是在他的指挥下,火烧连营,打赢了吴蜀彝陵-猇亭大战.陆伯言也从此名垂史册.其为人最大的特点是沉着冷静,思虑缜密,见识往往高人一等.看他给孙权献上的这条"隔岸观火"之计,老谋深算,甚至有些老奸巨猾的味道.与他的实际年龄极其不符.此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条"坐山观虎斗"之计.虽说此时的吴蜀已重新结为盟友,但观陆伯言所言,根本就没拿蜀国当作盟军看待.其"隔岸观火"之计颇为狠辣,竟然无时无刻在准备破坏这个脆弱的联盟,并予以积极的消灭之.看小陆此计,让人颇为心惊肉跳.其实,陆逊的"隔岸观火"计还不止这一条!* k" P/ e" l- y: B, G* i
- {4 U$ W: f2 r! F8 m5 L7 t
+ b6 e/ R7 z% c0 b% W 第98回,孙权在武昌登基,自称为帝.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极力劝说下,不得不承认了这个事实,派出了太尉陈震作为特使赶到江东表示祝贺.并提出了约会兴兵伐魏之事.孙权打发使者回蜀后,立刻把陆逊召来,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逊曰:"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谋,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权从之.与上次一样,陆逊仍为主子献上了一道"隔岸观火"的大餐.作为吴国军队的最高负责人,陆伯言参与了吴国许多重大政治问题的决策,而且几乎全部被上级领导孙权所采纳.非常有意思的是,小陆虽然是吴军的最高指挥官,但他却是一个白面书生,从军的经历少得可怜.之所以会受到军队全体上下的爱戴和吴大帝孙权的器重,完全是他个人有着出众谋略的结果.从上面这二件事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国家遇到重要大事,需要作出决断时,孙权都会在征求陆逊的意见后再作出决定.可见他对小陆的信任度和重视度,都远远超过了他身边的那批历经二世,三世的老臣们.而陆伯言也用自己的才能向孙仲谋证明了自己.单凭他这二次献上的"隔岸观火"之计就可以看出,陆逊审时度势的能力非同凡响.对于吴国今后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指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因为此时吴蜀联盟已趋于稳固,魏国成了双方必须共同对付的敌人.故陆逊也相应调整了一下进攻的矛头,把魏国作为以后打击的主要战略目标,而不是蜀国.但为了避免造成己方出现为盟友"火中取栗"的难堪局面,出工不出力,以做取"鹬蚌相争"之利的渔翁,成为了吴国日后唯一的基本国策.此后,吴国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的走向,都按照小陆子早已设定好的路线在走.根据对手的情况,及时调整战略思想和决策,改变战术方法,一向是儒将陆逊的拿手好戏.可以这么说,吴国能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与陆逊的"隔岸观火"之计是密不可分的.陆逊的这二次献计,都可谓是三国中最明智,最功利,但考虑问题也是最长远的"隔岸观火"之计. 2 i2 P3 b# o. \1 I, [& B" X I, I. v! E% E- e
0 w/ |5 }4 T8 |$ | 隔计三:第82回,刘备为报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倾主力东征孙权.在屡战屡败的形势下,孙仲谋无奈派出使者,厚着脸皮向魏主曹丕称臣,请求发兵袭击汉中,迫使刘备撤军,以解除蜀军对自己的威胁.魏大夫刘晔主张拒绝孙权的投诚,转与刘备联合灭了东吴.然后再攻取已成孤家寡人的蜀国.但魏主曹丕另有打算.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遂命太常卿邢贞,同吴使赵咨捧执册锡,径至东吴.7 K) ^; H" r4 c& l6 X. y# e8 s. P
' o- @4 Z3 Y, K4 Z1 T. V1 ?" q( l. x6 |1 W; B) @$ q
看来曹丕在吴蜀交恶后,早就定好了"隔岸观火"的战略决策.在战术方面,曹丕也作好了有关布置.第84回,在得知了刘备连营七百里后,熟读兵书的曹丕料定此役吴军必胜,蜀军必败.立刻下令派出三路大军暗袭东吴.面对群臣的质疑,曹丕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众皆拜服.不和盟友同心协力痛打落水狗,反而趁盟友正处于得意忘形之际,从背后下黑手,来一闷棍,曹丕不愧是三国第一奸雄曹操的好儿子,充分继承了其父狡诈阴险,不讲信用的特性.看来曹操最终决定抛弃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小儿子曹植,选择把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步棋是走对了.看他亲自策划并导演的这出"隔岸观火"大戏,就知道其为人了.陆逊曾曰:"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可谓是一针见血!从曹丕与臣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精心构思的计划获得成功是信心满满.但料刘备颇明的曹丕,却漏算了一个人,为此他将付出惨重的代价!"隔岸观火"之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手是怎样一个人.如果是窝囊废,不用说了;但要是对手是一个天才,那么施计者就只能是自讨苦吃了!曹丕没漏算刘备,却偏偏漏过了陆逊.而这又是一个最不应该被忽视的人.一个能打败自己父亲终身最重视的对手的人,其才干是可想而知.陆伯言打败刘备后,并没有按照曹丕预想的那样,率领吴军主力乘胜追击,远离自己的大后方.而是果断地停住了进攻的脚步,返身撤回到江东.而曹丕还在做着"卞庄刺虎"的美梦,命令魏国三路大军偷袭东吴.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吴军打得大败.马步军十死六七,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洛阳.其实,曹丕的这场失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1 }' r1 U* w. ?( X; O" m% h% e1 M. S0 X
( U& g5 ] c; y, q8 T+ k 第85回,在吴蜀彝陵-猇亭大战胜负已定的情况下,曹丕问贾诩曰:"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吴,安有不胜之理?"尚书刘晔曰:"近东吴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丕曰:"卿前劝朕伐吴,今又谏阻,何也?"晔曰:"时有不同也.昔东吴累败于蜀,其势顿挫,故可击耳;今既获全胜,锐气百倍,未可攻也."曹丕不听.兵败后乃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与贾诩,刘晔这二个经验丰富的老江湖相比,曹丕这只小狼再怎么狡猾,狠毒,还是嫩了一点.由于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对自己聪明才智的极端自信,终于使小曹吞下了这杯自己一手酿造的苦酒.曹丕的"隔岸观火"之计从理论上来说无懈可击,从实际情况来看,几乎是成功在望了.之所以遭到惨败,还是由于他个人过分相信自己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敌人的轻视.有道是"黑心吃白粥".一个人心太狠了,往往会适得其反.曹丕妄图借吴蜀二只大老虎火并之机,以"隔岸观火"之计,当一个智取二虎的卞庄子.结果是一只虎也没有捉到,反而被陆逊这只猛虎掉过头来狠狠地咬了一口.既丢了大脸,又伤了身子.曹丕此计可算是三国中最贪心,最赔本,也是最得不偿失的"隔岸观火"之计. 0 R; Z) ~. t) ~; \ R; p( w ' g3 C4 j5 L" B8 b0 Q % P4 \+ l3 P2 g$ A u "隔岸观火"不是说只要呆在一旁看热闹就可以了,而是要求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要改"坐观"为主动"出击",以夺取最后的胜利.此计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求,就是"慎".要谨慎的了解对方的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再慎重地做出先"静"后"动"的战略决策和战术措施.此计与常言说的"坐山观虎斗"没多大区别,郭嘉与曹丕的"隔岸观火"之计与此类似;陆逊的"隔岸观火"之计,与成语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为接近.说到底,都大同小异.以"静"观"动",以"静"制"动",趁对方内部因纷争发生内讧时,趁乱取之.代价小,收益大.该计尽管巧妙,但也不是万能的.三国中的这三条"隔岸观火"之计,二条成功了,一条失败了.胜者赢得辉煌,败者输得惨痛.之所以会造成反差如此之大,一句话,先弄清楚你的对手是谁再说!郭嘉与陆逊的成功就赢在对敌手的慎重上;而曹丕的失败就输在对敌方的不谨慎上.三国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火并不是那么好观的哟!所以说,"隔岸观火"之计虽妙,但使用者绝对不可以不谨慎啊! 7 g1 y# |' J5 K! L+ ~" t5 ]/ |3 I&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