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将",其中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五子"中排名第三的于禁.他可以说是曹氏集团中一个最复杂的人物,其人生经历可谓犹如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前后判若两人,在三国里也算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角色.他的成名与败名,都在其个人的一念之间。而要全面地了解于禁这人,就不得不从头开始说起.# P3 i: y) R" Z5 p
7 ?& u+ [ C' b+ e* Q
$ [' y; C4 A. ? [+ w% E- d" W2 R5 x$ y' w |3 \* P
于禁,字文则.与曹氏集团中的张辽,徐晃,张郃等归降过来的名将不同,于将军称得上是曹操老班子里的人马,在三国中里历史人物的出场顺序中也算是比较早的一批了.第10回,曹操在青州大破黄巾军,招安到降兵三十余万,男女百万余口.操择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余归农.朝廷加曹操为镇东将军.实力大增的曹操来到兖州,招贤纳士.一大批的文武人才纷纷投奔到其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满宠等高级文官都是在这个时候来到曹操的门下.于禁也在此时前来从军.作为当时应招而来为数不多的一员武将,书中对其个人才能作了一个相当简单却十分肯定的评价"操见其人弓马娴熟,武艺出众,命为点军司马".比于禁早来,被曹操昵称为"此吾之子房也!"的荀彧,也不过是个行军司马,其侄荀攸是行军教授,郭嘉则还没有具体职务.而于文则一来就给了个足与荀彧并列的职位,可见其个人能力颇为不俗.随后不久,于禁就开始显露出风采来了. / E+ p+ S) X2 B3 z: ?" ~( \" U; l 4 l* A. g! U* w' o7 A, K1 y n7 _2 {* R3 ^1 d8 p7 ?. f$ n
第11回,曹操与吕布鏖战于濮阳.操首战告负,回寨与诸将商议.于禁曰:"某今日上山观望,濮阳之西,吕布有一寨,约无多军.今夜彼将谓我军败走,必不准备,可引兵击之;若得寨,布军必惧:此为上策."操从其言,带曹洪,李典,毛玠,吕虔,于禁,典韦六将,选马步二万,连夜从小路进发.至西寨,四面突入.寨兵不能抵挡,四散奔走,被曹操夺了寨.吕布在谋士陈宫的提醒下,先派部将高顺,魏续,侯成来守西寨;后亲率大军赶来救援.曹操不敌,险些被困.幸得典韦救护,方得安然脱身,引军回寨.曹军的西寨之争最后是得而复失.3 _1 I" D. F K7 u4 O
H* K, S! c+ |
) `% C9 H" h! D; Z: w0 b 曹操的这次失利,实事求是的说,与于禁无关.如果没有陈宫这个智士在一旁辅佐吕布,于禁的计策是完全能获得成功的,曹军是稳操胜券,事实上也的确成功了.只是由于对手的实力要比曹军更为强大,才使得于文则为曹孟德进献的这条良计先胜后败.个人认为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咎不在于禁.西寨之战,虽然曹军是打败了,但可以看出,至少在这时,于禁的才干已在诸将之上了.此后,于将军跟随在曹操的鞍前马号,为其效力.并在第14回,曹阿瞒把汉献帝迎至许都后,与徐晃,乐进等一起被封为校尉,正式的成为国家公务员,吃上了皇粮.而不久之后,一场因曹操的婚外情而引发的战争,让于禁的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 w# ]( M" S1 Y/ Y0 E
6 U+ Q" X5 C* G0 o( q! A " f' p i/ ]) Y. o" n( D 第16回,曹操率军征讨占据宛城的小军阀张绣.在谋士贾诩的劝说下,小张选择了不战而降,向曹孟德举起了白旗.兵不血刃的曹大丞相趾高气扬地进入宛城,余军分屯城外,寨栅联络十余里.一住数日,绣每日设宴请操.俗语有:"温饱思淫欲."贪色的曹操看见张绣的婶母邹氏长得十分美丽,令侄子曹安民领五十甲士取来作乐.恐外人议论,乃移于城外安歇.此事被张绣闻之,大为愤怒.夜袭操军大营,欲灭了老曹,出了这口恶气.曹孟德在猛将典韦的舍命保护和长子曹昂的易马以奉的情况下,方才侥幸逃脱了性命.路逢诸将,收集残兵.而曹昂和典韦俱被绣军所害.时夏侯惇所领青州之兵,乘势下乡,劫掠民家.平虏校尉于禁,即将本部军于路剿杀,安抚乡民.青州兵走回,迎操泣拜于地,言于禁造反,赶杀青州军马.操大惊.须臾,夏侯惇,许褚,李典,乐进都到.操言于禁造反,可整兵迎之.却说于禁见操等俱到,乃引军射住阵脚,凿堑安营.或告之曰:"青州军言将军造反,今丞相已到,何不分辩,乃先立寨耶?"于禁曰:"今贼追兵在后,不时即至;若不先准备,何以拒敌?分辩事小,退敌大事."安营方毕,张绣军两路杀至.于禁身先出寨迎敌.绣急退兵.左右诸将,见于禁向前,各引兵击之,绣军大败,追杀百余里.绣势穷力孤,引败兵投刘表去了.曹操收军点将,于禁入见,备言青州之兵,肆行劫掠,大失民望,某故杀之.操曰:"不告我,先下寨,何也?"禁以前言对.操曰:"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乃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次日下令班师. 3 g: D) M5 n* E9 L5 i7 n6 R" `. B& k0 e+ }; U& b* Y
6 W& L$ t0 E# g+ o5 N0 n 淯水败师,是曹操一生中最羞于启齿的一件事.可以说,比赤壁遇周郎,渭河逢马儿这些败绩更让他感到难堪.宛城之败,完全是曹大丞相因管不住自己脐下三寸之地,咎由自取的结果.小小的宛城,既成了一块让曹阿瞒颜面尽失的伤心之地,又是他一生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难怪日后小矮子张松在曹大丞相面前大模大样地重算往日这笔旧账时,竟惹得曹某人火冒三丈,差点砍了张矮个的脑袋!这个旧疮疤揭开来实在是太疼了.不过尽管宛城之役是曹公一生中最不愿人谈及的忌讳之一,但毫无疑问,它却是于禁个人军旅生涯中最为灿烂的一天.蜀将姜维在蜀军的左寨被魏军攻破,深夜里自己的中军大寨又遭到不明人数的魏军猛攻的情况下,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指挥部下以不变应万变,迫使得胜的魏军最终无功而返,连老对手魏将邓艾也不由得为此发出赞叹曰:"真将才也!"(第113回).而于禁在淯水河的表现,比姜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 Y" d: T# A) N3 V' {$ N - z8 Q! [3 ^3 f2 b# `2 }4 l% \8 ? 7 p" I7 B* p& J4 \ 首先,姜维在祁山是蜀军的总司令,魏将邓艾只是利用从地道偷袭的战术,拿下了蜀军的一个营寨,但对蜀军整体的战斗力,尤其是对于蜀军的指挥中枢尚未形成伤筋动骨的损害.所以,姜维只要大胆地采取坚壁固守的策略,就可轻易打破魏军虚张声势,企图乘乱而取之的战略目的.与之相比,于禁在淯水河边的处境则要危险得多.曹军的总司令部早被敌人攻破,各支部队相互之间已完全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和调度.相邻的友军不是在溃逃,就是正在溃逃的路上.曹操的整个大军已是乱成一锅粥了,张绣又带兵从后面一路狂追.形势对曹军是极其不利.而于禁的部队也夹杂在其中.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了长官夏侯惇的部下乘乱在民间为非作歹的情况.按通常情况下,夏侯惇的军衔和职务都比于禁要高得多,作为下级是没有权利干涉上级的家务事.何况又发生在全军大溃退的时刻,于校尉就是放任不管,也不会有人来追究他的责任.但于文则不仅管定了,还越俎代庖严肃地处理了本不该他处理的乱兵.在这一点上比姜维强多了.在全军败亡的形势下,于禁还念念不忘要剿灭作恶的友军乱兵,保护和安抚当地老百姓,以获得民心。这在曹氏诸将中极其罕见。单就他这份在政治上独到的见识,已完全可称为良将了! 0 M5 {1 v P' g/ `7 k2 G* U( R : T" i S6 b$ D) I; f; ^ / a+ @0 P& h6 d6 T5 H6 | 其次,在祁山的姜维虽说面临了局部区域作战失利,整体又遭到魏军大举进攻的威胁,但他还是有优势的.因为自己的中军营寨还没有丢失,右军的营寨也牢牢地掌控在蜀军手里,蜀军可以依托现有的坚固的防御工事,按部就班地各司其职地来击退魏军一次又一次的轮番进攻,重新把战役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于禁则不同了,一方面要处理那些趁火打劫的友邻部队,一方面又要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重新安营扎寨,以抵御随后追击而来的敌军.他不像姜维那样,可以呆在坚如磐石的军营中给部队下命令:"如有妄动者斩!便有敌兵到营边,休要问他,只管以弓箭射之!"(第113回)在淯水河边,于文则一切都必须以最快速度进行,才能保证自己所带领的部队能尽快的转危为安.在剿杀了作乱的青州兵后,于禁不是忙着赶去向领导汇报,分辩,而是命令部下火速行动,安营扎寨.并要求士兵们在敌方到来之前,迅速凿开一条能围绕军营保护营寨安全的壕沟.就在工程兵紧张操作的时候,他还安排了弓箭手在四周进行防护.亏得于文则事先的功课做好,做足.刚安好了营寨,张绣的追兵就赶到了.由于在于禁周密正确的部署下,曹军已完成了对己方所有的保护措施,故凭借偷袭暂时得利而战斗力远在曹军之下的张军,在于将军的反击下遭到失败也毫不奇怪.淯水河之战,于禁的军事才干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在意外情况发生后,在军事上采取的应对策略是有条不紊,安排工作是井井有条,行动上是稳中求速,守中带攻,从中可以看出于文则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也很有军事天赋. 7 I! ] s3 C! t$ G7 C# m2 k) i- p( c3 M. ~- _/ I+ k! N' r4 L
; F5 R% i X P& c {0 G) a 最后,和姜维一样,于禁在败中打赢了战争.但显然,老于比姜伯约更胜一筹.姜大将军虽然获胜,但他却是依靠躲在龟壳里的战术取得了胜利.对敌方造成的损失颇为有限.而于文则要比姜维胜得威武,赢得光彩.在己方的防御措施完成后,于禁没有选择消极防守,而是身先士卒,主动出击,向对方开战.在他一马当先的英勇行动的感召下,惊慌未定的曹军将领们终于清醒过来了,带着自己的部队,跟在于将军的屁股后面朝敌人猛扑了过去.形势立刻被扭转了过来,猎手与猎物换了个.张绣反过来成了失败的一方,不得不落荒而逃,以保全性命.曹军在宛城能转败为胜,于禁是立了大功的.所以一向提倡俭朴的曹操竟会用豪华珍贵的金器来奖赏他,并赏赐以厚爵.对于得来的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荣誉,于文则是当之无愧.更让人啧啧称道的是,于将军在淯水河之战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先处理集体问题,后分辩个人问题的公而忘私的革命态度.个中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解释的,敌人就在屁股后面,还来得及容许我离开部队,赶到上级领导面前去为自己惩治乱军一事进行辩解吗?等打退了敌军再说.于文则不是不明白不去分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曹大丞相已经对他表示了怀疑,并命令所有还在自己掌握中的军队准备向于禁开战.可以说此时于禁是腹背受敌,情况已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候,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但于禁坚信事实胜于雄辩这一真理.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救部队,并向曹操证明自己的忠诚.事实证明,于将军在当时的处理方法是绝对正确的.多疑的曹阿瞒也终于在事实面前放下了对他的所有猜疑,改为敬佩和嘉奖."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就是于禁在宛城之战中最突出的优点.于将军可以称得上是淯水河战役中曹军众将里表现得最为优秀的一个,曹操语其:"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不为过也.2 r& H* r( H% D# x' H, ^
]( C V: o5 K }/ A- N6 s- G6 q* y/ y
此后,于禁又参加了曹操亲自指挥的许多重大战役,如第30回,曹操夜袭乌巢,身边只带领了四员将军前去.其中之一就是于禁,他与徐晃负责此次行动的后卫.另二人是张辽,许褚,担任前锋.曹操自将中军;第31回,仓亭之战,于禁也是十面埋伏部队中的一个;第40回,于禁与李典为第四队,跟随曹操南征刘表;第45回,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反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二个水军统领.于禁与毛玠被曹大丞相任命接替做了水军统领.赤壁之战,水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曹操在众多将领中选择了他和毛玠.信任和器重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第58回,曹操西征马超,于禁亦随行.宛城之役后,于文则虽然在曹操的众多将领中,没有像张辽那样再迸发出光芒四射的异彩出来,但可以看出其在曹军中的地位非同寻常,是一个重要的骨干力量.虽说他是马超的手下败将,但直到襄樊之战前,于禁的表现总的说来还是优大于劣.不过在此期间,他干了一件饱为后世诟病的事情.第41回,曹操进入荆州后,令刘琮为青州刺史,便教起程.琮闻命大惊,辞曰:"琮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操曰:"青州近帝都,教你随朝为官,免在荆襄被人图害."琮再三推辞,曹操不准.琮只得与母蔡夫人同赴青州.只有故将王威相随,其余官员俱送至江口而回.操唤于禁嘱咐曰:"你可引轻骑追刘琮母子杀之,以绝后患."于禁得令,领众赶上,大喝曰:"我奉丞相令,教来杀汝母子!可早纳下首级!"蔡夫人抱刘琮而大哭.于禁喝令军士下手.刘琮部将王威忿怒不已,拔刀而上与曹兵奋力相斗,竟被众军所杀.军士杀死刘琮及蔡夫人.于禁回报曹操,操重赏于禁.于将军此举不说是助纣为虐吧,起码也是在阿谀奉承上级领导.不过曹操把这项重要的任务只交给于文则一个人去办,连最亲信的曹氏宗亲将领也没派一个跟在于将军的身边,可见曹孟德对于禁的信任." q/ U& J2 u4 X6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