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是<<三十六计>>中的第25计,也是"并战计"系列里的第一计.它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蒙混欺骗的目的.这与"偷天换日","偷龙换凤","掉包计"都同属一个范畴.在军事上,则指在联合对敌作战时,反复变动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等待友军有机可乘,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控制.简单的说吧,就是趁盟军作战不利,借机兼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此计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操控别人的权术,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以上语出<<三十六计.偷梁换柱>>.在三国里,还就有这样的例子. # v: I1 |3 Q( {# c& V/ N c/ G7 f$ a9 D
- X3 l) C. M. r+ e3 H
* Y$ b6 L; j% G. @0 P( X$ F 偷计一:第54回,周瑜闻听刘备的妻子甘夫人不幸去世后,心生一计,派遣吕范作为使者,来到荆州提亲,说要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皇叔.以巩固孙,刘二家的同盟关系.刘备把吕范安排在馆舍住下,然后把军师诸葛亮找来商议.孔明要刘玄德答应此事.备曰:"周瑜定计欲害吾也,岂可以身轻入危险之地?"孔明大笑曰:"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孔明竟教孙乾往江南说合亲事.得到孙权同意后,刘备带上赵云离开荆州,乘快船十只,往南徐进发.上岸后,按照诸葛亮事先布置好的计划,刘玄德去见乔国老,开门见山地把自己要做将东女婿的事告诉了乔国老;赵云则带着从人在南徐大张旗鼓地采购礼品,并大肆宣扬此事.当乔国老把喜讯告诉吴国太后,还蒙在鼓里的吴国太是大吃一惊,把孙仲谋叫来一顿痛骂,逼得孙权不得不把周瑜的计划向吴国太全盘托出.吴国太大骂周瑜曰:"汝做六郡八十一州大都督,直恁无条计策去取荆州,却将我女儿为名,使美人计!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乔国老曰:"若用此计,便得荆州,也被天下人耻笑.此事如何行得!"说得孙权默然不语.最后在乔国老的调停下,孙权,吴国太同意招了刘备为婿. 2 b# ?* N2 L; w$ l: q7 u" d! z# Z ; c! T) u4 Y1 u3 {2 Z , I& J! X0 g4 P' l9 Y5 h8 N2 m1 ]8 i$ r 赤壁大战后,孙,刘二家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为胜利而得到巩固,反而相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裂痕越来越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荆州的归属权问题.刘备以"混水摸鱼"的方式,违背盟约,趁东吴在与曹军苦战之时,抢先夺取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这引起了东吴集团的强烈不满,后来双方经过讨价还价,刘玄德以向孙仲谋"借"的方式暂时拥有了荆州.但有借不还,这让东吴集团从上到下都极为不满.吴军的统帅周瑜为了早日夺回荆州,利用刘皇叔刚死了老婆这一机会,企图以假和亲的方式,把刘大耳扣留起来,逼迫刘备集团乖乖地交出荆州.对于他的阴谋,刘玄德本人也是非常的清楚:"欲害吾也",并表示自己坚决不"以身轻入危险之地".而军师诸葛亮则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能错过.针对周郎的"美人计",孔明将计就计,使出了一招"偷梁换柱"之计来对付.你越要演假,我偏要做真.在诸葛孔明的授意下,荆州集团利用公开的场合,光明正大的向江东各界宣传这一特大喜讯,在舆论上形成既成事实,弄得孙权等人骑虎难下,可又不能与对方撕破脸皮,以免被外界认为是己方有错在先,从而造成在外交和政治上对东吴集团不利的后果.最后,孙权只能是打落门牙肚里咽,无奈地接受了这个不情愿的事实.诸葛亮通过社会舆论这个方式,把己方的"用和亲把孙权捆在同一辆战车"这根梁,偷偷替换下了周瑜的"假和亲,扣刘备,取荆州,真翻脸"这根柱.孔明的这条"偷梁换柱"之计,既是打的一场外交仗,巩固了双方的盟友关系;也是一次政治仗,使孙,刘二家因为亲属关系上了一条船,增加了荆州集团的安全系数;更是一场军事战,通过和亲,避免了双方迫在眉睫的军事冲突.刘备成功地被东吴招亲的结果是,荆州集团这一方赢了,赢得是喜气洋洋,喜上眉梢.而周瑜和孙权这一边则输了个灰头土脸,有苦说不出.诸葛亮的这一条"偷梁换柱"之计可谓是三国同类计里最为假戏真做的一条. : l7 a1 q! H6 X7 a6 v# z" d, G 5 a1 S$ p; a/ ^% U' r6 E4 Z3 k% J2 r* M% i: D# g. v7 k
偷计二:69回,由耿纪,韦晃,金袆等五人在许都发起的大规模武装反抗曹操的行动被平定后,耿,韦等五人尽被处死,其家小全部被杀.夏侯惇将百官解赴邺郡.曹操于教场立红旗于左,白棋于右,下令曰:"耿纪,韦晃等造反,放火焚许都,汝等亦有出门救火者,亦有闭门不出者.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之下;如不曾救火者,可立于白棋下."众官自思救火者必无罪,于是多奔红旗之下.三停内只有一停立于白旗之下.操教尽拿立于红旗下者.众官各言无罪.操曰:"汝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尽命牵出漳河边斩之,死者三百余员.其立于白旗下者,尽皆赏赐,仍令还许都." u- ^$ l9 |' Z- }
z/ [/ N$ G; s" ^3 b3 _. t
- c/ N7 N$ O5 w! A 曹操素以奸诈闻名于世,在三国里有许多关于描写他是如何狡诈,善于骗人的地方,这里就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自曹阿瞒当上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忠于汉王室的力量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推翻他的斗争.不过大多都还出在萌芽状态时就被曹公给扼杀在襁褓里了.唯独以耿,韦等五人发动的武装暴动最为激烈,也规模最大.事态被平息后,如何找出他们的同伙来,成了摆在有关处理该案的官员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那么混乱的时刻,到处是冲天大火和枪林箭雨的,稍微胆小怕事的人,避之都唯恐不及,谁还能指认出谁是乱军的同党,谁是忠于曹氏的忠臣呢?但这个问题被曹孟德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方法很简单,却很有效.曹操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固定思维,使了一招"偷梁换柱"的手法,一下就把同情及支持叛乱者的人给引了出来,自投罗网.老曹偷的"梁",就是"救火"和"不救火"二件事.换下的柱子,却是"助不助贼"这个大问题.按普通人对事物正常的认知,毫无疑问,救火是好事,肯定要受到表扬或奖励;不救火是坏事,一定会受到批评和惩罚的.显而易见的答案,谁都会想到的嘛!这也难怪大部分人跑到了那杆看似可以给他们带来生机的,贴有救火标签的红旗之下.但他们却忘记了,曹操把他们从大老远的许都,绑到黄河以北的邺郡,可不是为了听他们来表功的.而是要那些反叛者同伙的命的.等这些人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已经是无法挽回了.曹大丞相又一语击碎了他们最后的一丝希图活命的幻想:"非是救火,实欲助贼耳!"很明白地告诉这些傻瓜们,不管你们是不是作乱者的同伙,反正是黄泥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就乖乖地认命吧!确实,曹孟德虽说此计非常的奸诈,但从推理方面来说是极为正确的.闭门不出去救火的人,绝对不是耿韦等人的同党,尽管属于明哲保身的中立派,但至少可以证明这批人不会造自己的反;而出门救火者就难说了,谁知道你是真救火,还是借救火之名去帮助乱党的呢?出门救火,这也正是那些暗中支持叛乱者的人最好的借口和合情合理合法的保护伞.要让反抗者的同党失去这一绝佳的辩护理由,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主动跳出来,承认自己那天出过门就行了.因为只要你出了门,谁都不能保证你究竟是去救火,还是去助贼.出门者脱不了助贼的嫌疑,躲在家里的,百分之一百没有助贼.道理就这么简单!闭门不出,出门救火,二个行为,立刻就把无辜者和有辜者给分开了.曹大丞相毫不迟疑,大手一挥,三百多颗人头落了地.虽然其中可能有许多人确实不是去助贼,真是去救火的,或是明明躲在家里,但被曹操的"偷梁换柱"之计搞昏了头脑,希望借此升官发财的,但对于"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来说,都是怀疑对象.全宰了算了,也算是杀鸡儆猴吧!利用人们的思维习惯,偷换有关概念,从而引出敌对的潜伏势力,予以全部歼灭,老曹的这一招耍得十分的阴损,却极其的高明!他不按常规出牌,打出的这手"偷梁换柱"的绝牌,一下就解决了有关司法人员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无法侦破的大案要案.以"救火"的梁,偷换下"助贼"的柱,来达到除贼的目的,曹孟德不愧有"奸雄"之名!当然,他的这个高招是用在政治上的,与军事和外交无关.曹操的"偷梁换柱"之计堪称是三国同类计中最为奸诈狡猾的一条!- \: k6 a2 {5 s# i' |: c
% I. l8 z, v7 k8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