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的第23计名叫"远交近攻",是"混战计"系列里的第5计.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意思是说,对付远方的敌人采取交朋友的方式来稳住他们,使其保持中立;对付身边的敌人采用进攻的策略,能夺取多少利益就夺取多少利益.尽量争取己方的利益最大化.这是范雎的一段政治名言,也是秦国在以后之所以打败战国其他六雄,统一全国的战略大纲.范雎也因此成为秦国的名相,并被载入史册.如今,"远交近攻"这一经典的具有外交,军事,政治等方面积极意义的谋略手段,仍受到重视和应用.远交近攻,主要就是分化瓦解敌方的联盟关系,然后各个击破.当我方因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顺利实现军事上的战略目标时,就应该先去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争取他们的同情或中立后,再去攻打就近的敌人.决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己方的敌人.这样做,即使成功了,也不容易守住胜利的果实.如战国初期,乐羊子奉魏文侯之命领兵伐中山国,虽然成功地打下了中山国,由于中间隔着赵国,最后中山国仍旧被赵国所得.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这个道理."远交近攻"之计,多运用在外交上,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这样做一方面避免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又可柿子拣软的欺,用武力消灭离自己最近的弱敌.等附近的小敌都不存在了,再去进攻那些昔日"远交"而如今又成为"近敌"的新的攻击对象.说穿了,"远交"就是为了"近攻",是一种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手段.在三国里,就不乏这样的例子. " O9 G- q, y, B. n- r! J& {* m2 o+ L8 k
$ W _& @2 @; ]( d. S
0 L# k# M9 h" @1 o$ O
远计一:第23回,袁绍带领大军正式与曹操开战.曹操派遣刘晔至襄城,来见张绣,说曹公招安之事.正议间,忽报袁绍有使至.绣命入.使者呈上书信.绣览之,亦是招安之意.张绣谋士贾诩问来使曰:"近日兴兵破曹操,胜负如何?"使曰:"隆冬霜月,权且罢兵.今以将军与荆州刘表俱有国士风,故来相请耳."诩大笑曰:"汝可便回见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相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当面扯碎书,叱退来使;曹操遣弥衡至荆州招安刘表,袁绍亦遣使至.刘表问众谋士曰:"袁本初又遣使来,曹孟德又差弥衡在此,当从何便?"从事中郎将韩嵩进曰:"今两雄相持,将军若有为,乘此破敌可也.如其不然,将择其善者而从之.今曹操善能用兵,贤俊多归,其势必先取袁绍,然后移兵江东,恐将军不能御;莫若举荆州以附操,操必重待将军矣."表曰:"汝且去许都,观其动静,再作商议."嵩辞表,到许都见操;第28回,袁绍谋士郭图语绍曰:"刘表虽据荆州,不足为强.江东孙伯符威镇三江,地连六郡,谋臣武士极多,可使人结之,共攻曹操."绍从其言,即修书遣陈震为使,来会孙策.却未料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接替了他的位置.曹操在张纮的劝说下,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即令张纮为会稽都尉,赍印往江东.孙权大喜,拒绝了袁绍.陈震回见袁绍,具说:"孙策已亡,孙权继立.曹操封之为将军,结为外应矣."袁绍大怒.7 w8 n9 w3 M5 a d I
! d, A; d" M! D$ h3 r $ W4 w1 }" s; ?3 v S 袁绍和曹操终于公开撕破脸了,在谋士郭图,审配,许攸,荀湛等人的支持和鼓动下,三国初期实力最大的军阀,有着"四世三公"显赫背景的袁本初终于下定决心,与曹孟德正式决裂,兵戎相见.在采取对曹阿瞒作军事上近距离进攻的同时,他又派遣使者四出游说,向远在自己天边,却近在曹操咫尺的周围其他各路小军阀结交,希望能与他们结成联盟,让这些诸侯在曹操的侧后方实施攻击,使曹公首尾不能兼顾,以助自己的一臂之力.与此同时,曹操也意识到了这个威胁,主动派出使者也去游说那些可能会对自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地方实力派,能争取他们归附到自己身边来最好,不成功,至少也让小诸侯们保持中立,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张绣,刘表,孙策就是三个曹袁二大集团争抢的香饽饽.虽然曹操对袁绍的个人能力十分鄙视,谓其:"好谋而无断,非为英雄".但实际上老袁也并非是一个饭桶.他也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在与曹孟德展开决战的同时,袁绍听取了部下的建议,毫不迟疑地使用了"远交近攻"之计来拉拢这三股地方实力人物,而且他对这三人投入自己的怀抱是信心满满.张绣与曹操有杀子,杀侄,杀将,杀情人的血海深仇,是仇恨最深的一个;刘表是张绣的盟友,与曹操也打过仗,再加上袁大将军讨伐曹孟德又打着是"讨汉贼以扶王室"的旗号,作为汉王室成员的刘表哪有自家人反对自家人的道理;小霸王孙策因向曹操求获大司马一职没被批准,对曹大丞相是怀恨在心,早就有跟老曹翻脸的意思.所以,袁绍认为自己的"远交近攻"之计肯定能获得成功.可结果却让他大跌了眼镜,曹操打赢了这场外交仗!我认为,造成袁绍在这场外交争夺战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他个人政治能力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导致了他因在政治上的判断失误打输了在外交上的“远交近攻”之仗.张绣之所以拒绝与袁绍结盟,转投曹操,首先在于小张毕生都唯命是从的主心骨,军师贾诩对袁本初在为人方面的正确分析:"汝兄弟尚不能相容,安能容天下国士乎?"袁绍和袁术兄弟二人反目为仇的事是人人皆知.自家兄弟都不团结,还能对外人好吗?其次,老谋深算的贾师爷更为小主人张绣点明了为何我们投靠曹操更能获利的现实原因:"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焉."贾诩不愧是三国里的超级谋士,他为张绣在投向谁更能争取到己方利益最大化这个问题的分析上都是极其深刻和透彻的.一,曹操是名义上的朝廷二号人物,实际上国家的统治者.袁绍是地方军阀,他给我们的职位和待遇只能是非常低级别的地方官员,而曹操给我们的是国家正式公务员,干部的待遇,在名义上就比袁绍所能给的在称呼上要好听多了;二,袁绍实力雄厚,我们的这点人马对他来说等于是杯水车薪,根本就不会得到重视.而在实力弱小的曹操眼里,多一支武装,就多一份力量,也就自然而然会受到曹操的重视;三,曹操目前正处于下风,他急于要树立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样子给外人看,以吸引其他人前去投奔他,好扩充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去,等于在给他作广告,不但不会追究过去的恩怨,相反一定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待遇呢!贾诩的意思很清楚,既然一样是卖,谁出的价高就跟谁走.曹操出的价肯定比袁绍高,我们就跟了他吧.事实果如老贾所料,张绣改投曹操后,不仅没有受到报复,反而得到了优待和礼遇.最不可能与曹孟德结盟的人却与仇人握手言和了,袁绍第一个"远交"的对象就这样失去了;至于刘表,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骑墙态度,也让袁绍出乎意料之外,刘表根本就没有为自己的家族和血统进行战斗的打算.袁绍的第二个"远交"对象由于他自己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失去了;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孙策,这个袁绍第三个要"远交"的对象的意外死亡,宣告了袁公的"远交近攻"之计彻底的破产.同时也预示了袁绍的命运已开始朝下坡路方向走了.袁绍的远交近攻之计堪称是三国同类计中最不成功的./ ?, D4 _5 Z; P2 N! e {6 n/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