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 u. ^7 c* G) n) l2 L3 E
6 z- \8 W. O m, n: N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其中的人格权编草案完善了隐私定义,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四审稿将隐私的定义修改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这意味着,安宁权与私密空间、活动和信息并列,成为隐私权的重要内涵。 w, A6 F, i- R& v# C / H/ j6 v4 [/ _- }! o6 G拒绝骚扰,是网络时代的“刚需”: v3 S& i. A6 b$ m
! o8 E& }1 W/ B( n6 \8 R u长期以来,安宁权作为学理上的概念存在,没被正式写入立法。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才逐渐得到重视,于2012年首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写进《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确立了公民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拒绝商业广告的权利。1 x$ I8 W+ o+ G, I
7 b5 B3 a3 X, E( Z2 H8 ]7 P拒绝商业广告是公民维护生活安宁的基本权利,也是隐私法在人格权保护体系的有效延伸。此前,某网络社区公约也将“安宁权”作为用户基本权利,将私信骚扰、商业广告、频繁@等侵害用户网络空间安宁的行为,作为侵害安宁权的一种类别。 9 \, k' M# T" P: Z) T' T' [/ r, y1 U& S; G A9 z( S7 P _
可见,安宁权适用的情景,不仅包括线下的现实社会,更涵盖网络线上的虚拟社区。从现有民法典草案的立法表现看,安宁权并没有正式从隐私权体系中分离出来,其中考量,一是隐私权足以涵盖安宁权保护,两个权利内涵和外延重合较多,隐私权可以吸收安宁权;二是侵害安宁权行为多以侵害个人信息为前提,比如,在获取公民电话、邮箱、用户名等前提下才能实施广告推销和信息骚扰,个人信息又是隐私权重要组成方面,两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1 o* C/ @5 B1 N$ C7 s6 N. g! E: G3 B5 j* m7 F
“安宁”入法,掌握信息接收控制权 9 Q% y$ t4 ]) l $ U4 o1 A2 g% I- I将安宁权正式纳入隐私法律保护体系,对于我国人格权法律体系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积极作用。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 L8 n+ S# j9 y, K# w- H0 J3 o9 C0 Y+ R
第一,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宣传需严格遵守安宁权基本原则。不被打扰是安宁权的核心组成方面,网络广告要本着“事先同意”或“禁止即停”原则,发送形式也须符合安宁权的原则,那类“狗皮膏药”一样的弹窗、贴边等广告形式就要好好管一管了。" Y$ h* ?- G: E( ]6 T0 v
. m [6 R8 a2 f+ b% F+ q* V
第二,邻里生活安宁多了个维权抓手。噪音、狗叫、广场舞等扰民行为,除了报警,还可依据民法典安宁权的规定诉请法院,要求判决侵权方承担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在内的法律责任。$ o# i: V! i! U' m) m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