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 i( Z: D2 _) X- W- V
# \1 g# y7 W q
12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其中的人格权编草案完善了隐私定义,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四审稿将隐私的定义修改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这意味着,安宁权与私密空间、活动和信息并列,成为隐私权的重要内涵。
( Q# j' q3 ?& ]7 Y1 l c% `8 |
, W0 u6 b+ R# r# m6 D5 @拒绝骚扰,是网络时代的“刚需”
9 T5 b) y/ k( i" U [) ?- ?- b) `) L1 b( A( n4 [* u( Q
长期以来,安宁权作为学理上的概念存在,没被正式写入立法。随着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发展,才逐渐得到重视,于2012年首次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写进《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确立了公民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电子邮箱拒绝商业广告的权利。 7 v5 k7 r& t( |, o. R
4 ~, o+ J/ _) B拒绝商业广告是公民维护生活安宁的基本权利,也是隐私法在人格权保护体系的有效延伸。此前,某网络社区公约也将“安宁权”作为用户基本权利,将私信骚扰、商业广告、频繁@等侵害用户网络空间安宁的行为,作为侵害安宁权的一种类别。
) T+ q7 }5 N5 x a0 V1 R
0 O. g6 c- T( H! \可见,安宁权适用的情景,不仅包括线下的现实社会,更涵盖网络线上的虚拟社区。从现有民法典草案的立法表现看,安宁权并没有正式从隐私权体系中分离出来,其中考量,一是隐私权足以涵盖安宁权保护,两个权利内涵和外延重合较多,隐私权可以吸收安宁权;二是侵害安宁权行为多以侵害个人信息为前提,比如,在获取公民电话、邮箱、用户名等前提下才能实施广告推销和信息骚扰,个人信息又是隐私权重要组成方面,两者相互关联、互为表里。
9 r3 }/ a* c6 l9 E
& _: c l. q% I. s* x& t2 x“安宁”入法,掌握信息接收控制权 . N% j0 \- L2 {- i+ }: y
0 m9 [8 |% T! h/ l5 j- p* ?将安宁权正式纳入隐私法律保护体系,对于我国人格权法律体系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积极作用。未来安宁权的适用空间很大,线上线下都可能成为维护公民生活安宁权利的重要抓手。 + b# P4 D. w6 l, ]2 I+ R: T
7 k* S+ v0 S( R$ F! _) [
第一,线上和线下的商业宣传需严格遵守安宁权基本原则。不被打扰是安宁权的核心组成方面,网络广告要本着“事先同意”或“禁止即停”原则,发送形式也须符合安宁权的原则,那类“狗皮膏药”一样的弹窗、贴边等广告形式就要好好管一管了。
7 @- V, ^3 e* ?2 {0 e5 e
$ b& s9 Q+ H6 y$ m第二,邻里生活安宁多了个维权抓手。噪音、狗叫、广场舞等扰民行为,除了报警,还可依据民法典安宁权的规定诉请法院,要求判决侵权方承担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在内的法律责任。 3 f6 `! ?& S6 L$ L5 K- a: J7 W
7 I: C; T5 T, y& z+ ]* `# N! C第三,线上“防骚扰”等防控措施会做得越来越好。社交平台应根据安宁权原则,将信息接收的控制权还给用户,通过自行设置拉黑、禁评等方式保护自己的权利。
5 B2 Q- L+ Q: {- X, [0 W( N2 Z: \0 i0 n0 k3 b5 q
第四,安宁权会给社会型公众人物更多空间。艺人、网红等知名人物属于公众人物,其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要受到一定贬损,但其不涉及公共利益部分的,不被打扰、安宁生活的权利要被尊重。所以,安宁权更有利于公众人物安宁生活。
% i9 k3 d- x- ~9 d7 j
1 Y' V# k/ G {( y7 Y1 c安宁权与隐私权并不完全重合 $ f' v) U- }8 K2 k7 n+ Y
$ T% {2 `( J0 j$ v- E
安宁权虽与隐私权有很大重合之处,但又存在不同的适用方面,在未来人格权法发展过程中,安宁权不妨独立成为一项具体人格权。
# s- k0 k F+ {% O
% Q8 x. v2 l" s8 Z* D1 F. P首先,安宁权适用场景超过隐私权。比如,邻里之间,深夜狗叫扰民,按草案规定,这就算得上是侵害生活安宁,若诉请法院,请求权基础单独定性为安宁权比隐私权更贴切。 " f4 D: e$ j% j6 V* O$ _3 l% x
# e' a2 r p3 ], M' ^# W, ^
其次,网络安宁权多是阻却骚扰的权利。例如在社交平台中,普遍存在@他人的行为,不乏骚扰等侵权行为。但这一行为并无需得知用户隐私信息,只要获得公开账号名称即可,并不属于侵害个人信息的情况。若按草案规定,用户需适用隐私权维护权利的话,这样的适法值得商榷。
# s5 q" ]* M& [. t$ ]
. ?6 a2 z7 `& e7 a最后,网络商业广告多种多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侵害用户安宁权的方式做出的。比如,弹窗、贴边、嵌入等广告发送方式令人反感。所以,广告法等法规将“一键关闭”作为特殊广告的用户权利之一。“一键关闭”本属用户安宁权范围,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隐私权。 7 i. `" T8 L" M0 c8 R, {
Y; a @! ^2 `& ~: k9 `( X当然,这要在未来法律修订中逐步细化,就当下而言,把生活安宁作为重要的隐私权利加以保护,体现了民法典与时俱进的编纂品格,也是对新技术发展背景下保障个体权利的立法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