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4 t$ Q& W. z《九品官人法考论》 - j1 {, }. j" U8 t1 |如果说要数研究九品最著名的著作,这本大概轮不上。但对入门者来说,我倒认为是首选。九品研究可以分三个时期,最早为杨联升,然后是唐长孺和宫崎市定,接著是张旭华等。$ l* Y, Y! Z; i. Q# {4 ~# w
如果你从《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九品中正制度试释》开始阅读,当然可以。但如果想先有大概系统化的简介,并交代九品研究的发展经过,这必就能满足你,也是我建议之因。 $ y, o! }' ?* Y2 x- ^' L整理的基础上,胡舒云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也用教育史的角度看九品,这点为众多研究者所沒有的角度。也从沒有人应用刘刟的《人物志》来分析中正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考核,她有非常详尽的论证。 # N( |" c, z% @1 I! R6 P0 _" U' D* ?0 q( C& B. s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 8 @: }" m' ?. i, E- ?: k九品研究基本有两个流派,一个是唐长孺等的,另一派就是宫崎市定始创的。 & K# ~$ U3 {0 @$ F- ^; v: E' ~" p这本提出了乡品这概念,虽然已被多个例子证明不是全都能适用,毕竟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实这部,其实不算是九品研究,而是以九品为引子,用制度来给予实际例子,达至京都学派的立论能成立。0 U& y1 C/ F" S7 S! V
宫崎市定因凭这部获得日本学士院奖(最高级別),绝对是日本东洋史的必读书之一。但看这部书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因为宫崎市定实在太敢讲出众多学者心中所想,但苦无证据的事。因此可能他是料对,但也有可能为错。2 _( N5 O1 I9 K0 a# F5 @
- u# ]+ ~! O7 _; A9 c
《九品中正制研究》 D; Q: D; G" N5 S: j. b
张旭华这书是《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和《魏晋南北朝官制论集》的整理补充修订版(除了沒有汉末襄阳名士清议的內容),对比前两本的论文集,主线脉路清晰多了,。有很多与前人不同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新发现,比方九品在吴的实行。也结合了魏官品一拼研究。对入门者唯一的不足是,他有部份內容是针对前人的论文,若根本沒有任何概念绝对不适合先看。/ G1 R6 e9 T: Q' |6 L
6 ]5 u. z& d/ z& ^$ m5 v
《官品的起源》3 c6 F) ]2 P5 J- Y% o5 p
陈长琦是其中一位资深研究九品的学者,可能有別于传统观念,但也不失扩阔新思维。运用大量史料实例并加以详细讲解,包括运作模式、资品概念等,当中官品起初不等同官阶、赐位制度算是较冷门的范畴。其实也涉及察举、太学、袭爵等,是一本综合谈魏晋南北朝人才选拔制度之书,值得一看。 ) j. u1 u( h& J' l* | 0 d1 r8 V3 a2 f1 S$ k《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 ( ?: j3 ~# x0 J" A% @; b9 { u3 x% B果然是应用了其师之一毛汉光的列传数据统计法,汪征鲁至少拿出一些实则数据来分析。只是他把众多事列分得太精细,而那些环节却未必是制度本身所有的,有点走火入魔。 # d9 G6 s/ b3 j6 g. x# Q范围太大,在有限的文稿中,所论之详尽,当然不能与专题文集相提并论。当然,毕竟也是列引了众多原始资料,也是实用的检索书。 9 I6 X; f8 L4 I/ u7 y* W! s第二、三章写吏及其言秩与否(纳不纳入国家正式官员体系),倒是完成了宫崎市定当初的愿望,也是本书其中一个亮点。 / ^1 |; P8 }! X$ b2 w9 [ . b1 @: g8 z$ V# E2 d" }《魏晋南北朝官员惩治与复起研究》、《魏晋南北朝考课制度研究》4 O+ K& G, h! {- T) w; S; C' U
其实真的不用介绍,顾名思义,就是书名本身所述的范围,算是让读者省却索引的时间。提及三国部份的字数,也不算少了。 : G0 B. b5 ?- K# Z8 e0 _4 O ; z5 g& G9 y: p7 `- b-----------------------------------$ Z) \3 ?' Q2 {' C' {: n* M$ Y% k8 g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 w3 ]/ v/ ]' x! Z( M" b----------------------------------- 2 ~* I3 ]- [+ b- Z! |8 X0 W" o官制篇 ( X0 |$ }1 M: V$ j ' u7 p' l$ J' f$ J《秦汉官制史稿》( _4 b1 h. B q; g3 }4 A
全书分三大部份:中央、地方、选拔等制度。不但谈及中央与地方诸官的职权、发展,还有王国、侯官,统治少数民族的属国都尉,连选拔官员的察举、征辟,以及考核、赐爵,绝对是一本集诸多笵畴于一身的百科全书。三国毕竟也有相当时间是属于汉末,这书其实可以算是诸制度史的入门书。罗列了诸多最原始的史料,还辅以当时新出土的文物,虽出版多年但仍是诸多论文所必备的参考书之一,功力可见一斑。 " c1 K' }; R+ S5 O4 i ) D+ w$ }2 U&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 e! R. x* z6 g4 L对魏晋南北朝的官阶发展,作出了大量具体、精辟的分析,绝对是研究这领域的必读书。& h9 D1 ]& w. J
3 o2 ], {. A3 C" j. g+ z《历史与制度---汉代政治制度试释》 7 t+ X1 i+ z$ \6 ~; A这书最大的亮点,应该是详尽考论出东汉将军可大致分为中朝、征伐两种,然后对他们的职权、属府、驻地各项分析。阎步克在将军军阶方面,也有所应用廖伯源的资料。对三国军事迷其实是必读书。3 O4 @. P' z* s U `
& P: e# B! i: p: E9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 P9 p! |9 y& T) D
这个范围內,唯一一本值得一看之书。 6 X( l/ |' V3 H/ X" e' P6 p ; [7 j8 a$ S- Z Q&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5 T" T" x8 O' [. C- K
主要是三公、三省的发展作出了多项分析,其中部份与主流意见相左,但无可考认,应是众多魏晋著作的参考书之一。7 }+ H! S3 q+ a# `+ T6 c
* `; l( C# \7 K( m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 z/ W! C4 L6 w% J
陈琳国也有谈及都督、地方考课与监察,但中央官比重较多,故放在这里。成文于1989年的博士论文,是本书的草稿,故有些观点及篇幅,与今文有所差別,毕竟是八、九十年代的文,且刊于台湾,內地读者未必能一睹。 % ?1 K" u* f: l! {6 ~ 6 C" b' l" @) ?( W' y0 L3 l《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 6 v% E: u4 s) k- E5 W8 V, D0 b毛汉光首开此风后,广为台湾学者应用,黄炽霖是当中一位。此书绝对不是简单的《三国职官表》,而是对各官职能的分析、制度变革、籍贯等有所论述,最重要是当权的曹氏和司马氏,如何在中央官职中的强化,来达至对前朝取而代之,魏迷或可一看。唯一缺点是全盘引用《三国职官表》的內容,结果中军师王凌(这是衍文)、丞相掾属庞涓(实为淯字)等错误也照抄不误。 ( J- F1 R# ~3 R) ^ ( z) \* ?& I- [《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 u2 P$ q$ {. c7 w! d+ \
霸府是这分裂大时期的产物,权臣通过建立霸府,透过其府属各属官,掌握朝廷并取而代之,这书是这范围的必读本。 * T& p% S- U4 E: g- P/ W . u( X( c9 x9 I1 W) R3 _3 P《汉魏晋军府制度研究》 1 s! j* j! O& Z) C: R* m; I. @, S# @简洁的整理分析了西汉后期的中朝将军如何执政,汉末的开府仪同三司、各军阀的州府和将军府结合,出现了幕府的公府化。曹操建立的霸府及其军事特色,又成为公府的幕府化重要一环,即日后的霸府。曹魏时的公府开始虚衔并成为都督的官阶,魏晋时除了司马炎平吴后算是军政分离,都督已开始兼任刺史,军政合一。加兵公制更是幕府成熟稳定后的产物,也整理了八王之乱的王府各属官、两晋的都督府,下开南北朝军权优先的地方政治。 " U$ K! }) ]! M/ `. I: C 8 t- Q4 P& I: C2 \+ T. E# F* {《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1 r9 ~9 |- S6 `+ z6 V& z* }5 J
晋承魏制,制度史上毕竟探讨魏制者众,蜀汉与吴较少,尤其是蜀汉原始史料甚缺的情况下,洪武雄对都督、太守、监护典参军及军师等诸多制度,作出了多项令人非常信服的结论,蜀汉迷必读。 ! }, h1 T$ ?8 j5 B( h6 B3 ~; v& O, t; ^" u2 ]& }. F' P, o _; q
《三国政治制度剖析》# h2 i, C7 n ?: K w
就魏、吴的监察制度、魏散骑常侍有相当不错的评述与新见解,蜀汉尚书令台、蜀汉侍中和吴丞相,基本就是以《三国职官表》为索引,结合《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简介任职诸人在位时所发生的事,比方吴相就连两页的总评论內容都沒有,因此別对此书別抱太大希望。 ; s3 T$ K, c) E* t/ j( q0 f6 u0 n8 C" j Y- B
-----------------------------------4 t# c# V9 P0 P# B
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S. k- k0 Y! M2 @6 _
----------------------------------- ' D5 M- o1 |0 B* `* T. P1 }& ~ T0 k封爵及礼制篇# E1 D. y R* A3 L/ g
+ Z$ }) C. {' D. V5 A
《汉唐封爵制度》; a, E% r& z! ]& ]
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 3 i! L' x/ P# C/ a t% I' A% ?1 ?; C* l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4 U, W; \ o% {$ Y7 y% a3 e. r% s
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 u6 E9 x2 J" p
% j( k0 V0 h1 W8 t
《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治秩序》8 ?+ C5 h# C" d% @; |
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5 y' U- J$ ?3 f: Y
2 u2 [6 b. G7 E! H& m6 {《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9 `- g& l0 O2 ?
东汉的王国、列侯、赐爵(即关內侯等)和汉末曹操的变革,算是《后汉书补表》的强化版,还可一看。1 J8 c8 L' W$ [9 }8 x
/ Y- e% ~+ X( R0 X6 k《中国礼制史》(魏晋南北朝卷) * U) U' ?. p% e! I4 w+ o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沒多少人感兴趣,这本算是一本讨论礼制的先导之作,对宗庙、封爵、丧葬、婚冠、田狩、朝觐、进贡、盟会、飨宴等仪式做了详尽考证,但三国相关內容只是散见于各条,故比较散乱。( [0 J' t# o8 v
7 _9 p9 [* D& [+ t3 d; a' I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8 O2 j5 U- b5 |) y$ P' T
梁满仓认为陈戍国只是各项研究,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故重点放在分析礼制从两汉至魏晋之际的转变之因。对比他另一本著作《三国礼仪习俗研析》,只是节录了一部份五礼(吉、嘉、军、宾、凶)相关內容,但两晋內容也不包含在內。这本书基本能应付大部份关于礼制的问题,比方圜丘、婚礼、讲武、交往、丧葬。 / i d" v) v B% Q; i5 Q) ^* G% Z+ l# ]$ @# M% d: w0 \' s7 ]9 T
《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 k8 }/ X) d4 E E
此书就是探讨各朝六冕的转变之因,继而推论受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环境下才产生如此情况。汉末至西晋间只有曹睿时的损略黼黻:毀变高山冠、损略减章等措施以示皇权;也考证了王肃和郑玄之学有多少已体现在魏明帝时。; x1 w s/ G& v) b, J
兵制与法制篇 9 D+ t/ O5 z0 o# e; J# G! A) ]7 J( `7 R1 C& \! A6 b6 k
《三国吴兵考》8 i. h( K& ^( p: P% a6 f
顾名思义,绝对是研究吴兵制的必读本。 3 f$ m( d% \+ P' s& ]* @8 ?2 |( H/ x# v; s& [& u7 O9 U" Y2 R, U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i) Y$ ]. v$ f
高敏这本书,今天看来真的较简略,但无可否认,仍是兵制不可不读之本,比《历代兵制》详尽、错误也少很多。后人对曹魏士家制、孙吴世袭领兵制和两晋兵戶制也大多引用此书,适当增修,也略谈及青州兵、臧霸的青徐豪杰和刘焉父子的东州兵。( t! e3 n! k- m# m, f" _4 v) O/ t: x
6 c; J: @6 G( {% `* `' T《魏晋南北朝兵戶制度研究》4 Q$ R# M+ N- t+ ~! N
近三十年前之作,篇幅不长但谈及的范围可不算少,还包括军屯、士家婚姻、地位变化,虽然沒多大错误,但也无法深入研究,科普之作。 9 d* ]5 N; u# K $ }6 o8 ~2 d3 {9 c* t《秦汉军制演变史稿》! H+ u7 s% b/ m- X2 a+ C
应用大量新出竹简、金石材料,从秦、西汉初、西汉中、两汉之际、东汉初至汉末,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有所用墨,大至军官、兵制、徭戍、徒隶,小至一般军人的爵制、生活时间表、家庭、军鼓,全方位多角度试图还原秦汉各时期的面貌,整理众家加上自己的见解,确实是优秀博士论文。, ^: @0 M. c- L- d" v0 M
* Q2 a& y& X* m; Z
《历代刑法考》 & s p$ M$ Y6 x% D建议先看程树德的《九朝律考》,因为《历代刑法考》沒点底子是近乎看不懂。细分各大类:刑的细节、律令名、赦、刑官等,不但引用了诸书刑法志、《通典》等基础,还细引各纪传的相关资料,如果欲查找进阶资料当然是好书,但若根本沒有半点底子就是看得头也晕。《汉律遮遗卷》是当中最最有参考价值的部份,三国虽然不是全盘引用汉律,但还是沿用了不少,这就是这卷对三国史的价值所在了。 % @6 x0 F U& |5 C3 F8 U唯一的不足(不是沈家本的问题),是成书太早,致未能应用上诸多出土金石文献,否则现在很多法制史学者,可以再推陈出新的空间将不会太多。敍事可能有点累赘,但瑕不掩瑜。 r7 c7 n) @# ]/ @: f+ V" o; ]
0 X/ f9 x5 ~. ^; H L0 K
《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 % G- r. W ~& F# _& t4 F+ m2 ^8 |主编乔伟写三国、孙季萍写两晋。这时期的研究近乎空白,魏晋还好,蜀汉和吴只能从史书罗列各种罪名、刑罚等,《蜀科》的具体內容谁知道!本书不但关注立法过程、律制改革、执法和监察机关,也谈及民事及经济法律,虽然在简介各朝背景不够简洁,但仍不失为一本简单易懂的专著。 + C4 K0 b" ^0 s3 a! i" i9 z- y( X: \+ w, s% G
《帝制时代的中国法》1 ?5 L1 J, m8 g2 N0 w6 z" i
相对于秦汉简和唐律,谈及魏晋的是少数。张建国吸收了滋贺秀三等的理论及反思,重新整理和提出新观点,让读者能信服并开拓新的眼界,重新审视其历史作用,比方曹操始创科、魏律也有较晋律完善的地方、魏律排序、五刑等。夷三族、弃市、汉刑事诉讼程序、复仇观也能适用于三国,值得一看。0 R% W' q" H% u- d
# s$ i7 d5 y' \; z( J1 ]
《魏晋南北朝刑法体制研究》' V G$ A Z$ u- I1 V9 R5 J- {: _
像特权法和监察略涉及刑法的,纯是简介;律学发展和肉刑争论是整理前人之作;但刑律体系、儒家化、五刑和改革则有相当的新意、整理诸人专著后仍有其相对客观的评论和分析,本书可算法律通史外另一个不错的选择。 . N. m! d0 e& n6 p+ q$ E" o$ U7 F) h+ D ^/ z7 c* x, e
《秦汉法制史研究》 . E) s- k0 I. g, D e0 O, w- w能应用于三国的不多(将军中郎将、节、官吏兼任和休假等能运用上,建忠校尉更是应用了日文资料来校勘),但其研究模式仍有很大启发性:不应单纯看字眼,而是罗列相关案例后,分析其背景、结果后找出异同。律令两方面都系统性讲解大庭修有前瞻性,早已预见秦汉史和应用大量出土竹简,可惜他赶不上《二年律令》。 5 N Z+ v- p, F5 S* x; c# W4 u此书不完全法法制史,也收录官僚制度将军、休假这些,也指出制度非一成不变,应分阶段及了解当时背景才能更好掌握。 ! `* P" R6 M! j" O: n2 p* ?6 P' l) D# J( P* |0 \. C9 f
《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9 B' E3 d5 P0 ^- ^2 l
整理各时代各国的监察官员的执法力度、与政治环境的关系、官职沿革等方面,整理不俗但部份结论较牵强,还是值得一看。 9 _: b# N0 d4 i% L, W7 s, D$ n/ i x" l+ I3 q
《魏晋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讨》8 F1 e: P" S, L7 v9 h
整理出从汉末的多赦至慎赦,然后又变回多赦,并分析各国的原因,例如施恩德、权臣显示其权力、分化敌人、新占区的安抚、补充劳动力等等。 - M- m. Y) Z; }+ h6 Z六、历史地理、战争类- |- L: ~) s3 j; r
% K' h9 _; N+ Q% E: `% \% w
历史地理篇 7 H- n, `2 w1 j7 i4 X& m! o 7 z8 a6 W6 e' @2 J+ b《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 t5 B- @ B9 w, v6 w相对于八十年代众多知名大家参与制作的丛书,三十年后部份参与者,应用上新资料重新撰写。前者是该丛书的简洁本,比较适合入门者。范围从历史地理,至人文相关(人口、工农商等)。 ) `6 I+ S' n$ h i& \ h后者是专门探讨各时期主要河流的发展、海岸线、沙漠等。7 n( [4 Y/ P- J+ p6 D% [
9 Y+ t" l$ |- o8 Q. j《中国三千年运河史》8 s+ d4 K. T4 y' o
可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沒有谈及运河,嵇果煌在参考过史念海等诸多意见后的整理本,绝对可以填补这重大空缺。对诸河系的运河也有探讨,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份读者的要求。排版也恰当,读者可以按朝代搜出所需资料,某程度上比搜索《水经注疏》还方便得多。/ j: E- ?2 b: G
( [0 m( g- B, p, X: V; z$ y* u" N《河山集四集》, j( w( S: j. n" J1 ]2 ~2 G
中国历史地理的开山之作,难得的是史念海亲自各地实地考证,这就是超出顾祖禹的地方之一。陕西战略地位、关中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的军事活动、新旧函谷关、壶口考、秦汉交通路线等诸篇,绝对绝对是战史迷不得不读的大作。2 ]* p9 o' |/ k. h' w
网络大多数的扫描本与实体书相比,像素相差太远,有机会还是弄本实体书看地图部份吧。尤其是图袋那三十二张图,也是精华所在之一,但图实在太大,有些近乎A3级別,这是扫描本所沒有的內容。% _8 P$ h( N. `: t4 A, X
: w+ M( n0 ]1 h( s* M% E《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 O' L7 O v5 \: r# l
篇幅虽然是以先秦至两汉为主,但汉末至三国的铜范实物也罗列了不少,结合包括地方史志在內的史料、实地考察报告等相关资料,无疑能让读者了解铸币工艺的发展。% m# j d9 C1 r
# k2 V* m% i8 O& O, S4 s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2008年版) 7 _1 o V0 g& o. ?9 J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的基础上,补增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新拓本;对比初版,赵超已作出多项修订,是不错的汇编。 : z: `# N: Q, @) i$ |" e# Z/ E9 D9 U$ f! B3 w+ V$ a
《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 W% A' m( O0 K: c; r7 R
服饰史开山之作,沈从文结合大量壁画、出土实物来与文献作对比,从头饰冠巾、衣服战甲至鞋履,非常详尽。索引还列出读者欲寻找的事项年代,可找出散见于各书的汉晋事物。' ?2 t/ R7 i4 J+ M7 R
九、论文集类: P( ?1 @8 p+ n
* [5 i j; v% y! q Y/ d
历朝先贤篇 5 G6 n1 a. i- @+ @# M3 L7 j6 ?) p+ x. S6 D) d
《容斋随笔》 2 u2 t; h; P8 c# H" q洪迈这本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有些评价真的无法像原始史料般应用,比方关羽诛文丑。当然,更多的是其考论精辟、素材丰富。 . j: y: B6 N! C" _ ! d/ ^+ ?$ h! e' A# Z q2 i《日知录集释》 8 m4 _0 F, A$ y顾炎武这书,封建时期的经典之一,內容可分为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八类。取材于三国的例子有行军速度:周瑜赤壁前评曹操、夏侯渊的行军速度,再以陈汤的三十里作总结。) @ R8 j+ f$ D; u2 n, c
如果用现在的分类,这本更像是札记或词条,在历朝的资料应用后再加上其解评。 4 k' E& |; C$ d1 @6 W2 O) q t) Z' q$ j/ O- N
《读通鉴论》) X! Z/ x, o7 N, H% X, A
王夫之也是一个大思想家,如果非要我选一本封建时代最出色的评论,我会选这本(当然受时代所限,尤其是明末清初的民族情仇,他很多观点已不太适合今天的价值观,但仍不失了解古人思想)。对比起《日知录》,按朝代更容易让大众查阅所需资料。" d* w) ?4 q* s
/ e' c/ p. G$ L* \" G《廿二史劄记》$ G# [" Q" b6 G0 q7 J2 @. n/ U
周振鹤曾评,钱大昕比赵翼、王鸣盛写得好,但其《廿二史考异》的內容都已被卢弼整编进集解(附评论),故介绍赵翼这书。这蜀汉粉的言论或会让魏吴迷有所不快,请先注意。其评论不予置评,但在其词条范围內,也算有整理之功。( l& F8 G3 m7 A: N ]3 S4 L/ \
+ {5 z) Q$ O1 i$ n E2 l h" n7 y- D
----------------------------------- / g% X: f% u6 }# s- T9 C好看的三国小说尽在www.zfgzs.com 三国小说网 : ]2 b3 L. E' N; @-----------------------------------8 v0 D! t5 T! E4 G
已故名家篇 1 Y+ }$ N, F2 E" | + e" Q& {7 N5 G1 W2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d8 f7 g1 A# }/ Q. y
山越、田制、戶调、九品、才性论、玄学、杂胡考、工匠、客和部曲、汉末名士、士族形成、西晋宗王出镇、魏晋州郡兵、天师道君父先后论等等,多篇著名论文,有些论调近几成定论,例如司马昭弑曹髦,故晋也只能提倡孝,忠无从谈起这些观点。 % D1 _; x8 ^1 w, v& R) z. K 6 c2 W: C5 k8 T, e8 a' ]: ~《唐书兵志笺正(外二种: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山居存稿续编》 ! C9 W" u& Z C8 E5 M# y0 n0 G& O相比之下,这两本也不是沒有三国相关內容,比方晋郛休碑、吏役、学术中心南移、土地所有制(占田制)等,只是非必需研究的范围,其介绍诸史籍倒可一看。! G c0 @5 G; y( N
% j% [1 E2 m0 ?( f R0 R《秦汉史论稿》(高敏著)5 R% |6 R |& [
其实是《秦汉史论集》的台版,有少许修订,有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列的时代烙印。像赐爵、赋稅、吏等,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读本,雇佣关系、宾客、任子制、张鲁,这几个话题至今仍是相当领前。 # l; u' s, J8 j# }/ w9 V4 g6 k' X- ~- s+ Z0 J6 o
《魏晋南北朝史发微》" D& L/ T9 _6 v' H$ M! d, p( {
高敏这篇在整理魏屯田的分布,极为详尽,也推论出屯田戶口的约数;校事、奉邑制也推论严谨;还有从历史环境,而不是文学水平分析建安七子的入选,挺有启发性,必读本。 + R* Y X4 W/ d! Q/ b! l* E1 ^4 r& \: ]5 ~5 C# b& s* D
《金明馆丛稿初编》! |3 L& Y3 Q- j) g
三国相关內容真的很少,唯有天师道、四本论,当然,这两文的若干观点也被史界主流意见。 % r1 R5 c* {* W6 V2 k% u + u& ^2 \: e9 n. `3 o7 s9 Z《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 B* l& z! I& T- O; }书中有一些较多讨论的话题(比方曹操、人身依附关系),有细节可能有商讨余地(青徐豪霸、暨艳案),又或者你不尽同意(比方隆中对、李严兴废),但已成主流意见(孙吴江东化),但有一些确实是前人所沒有探讨,连想都甚少的话题(比方东三郡),绝对值得一看。9 j) |. S; g V e q4 h
1 e' { e9 A; K《读史集》- S! o l/ C: ]+ T8 o, Z( Z
三国內容最著名的,莫过于魏晋中军、兵制;也有若干观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的重复(封建说、社会经济变化、曹操、司马懿)。$ \* O" A$ M( E; d4 H$ r
, o9 B+ ~# K8 a- i《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补订本)》3 _# j( z8 Z( E% \" k1 B7 @
周一良这一本,介乎于词典与短文之间,在若干问题上的意见,广为引用,比方司马氏营立家门的解释。补订本则收录五十一条补注并附于每条目之末,內容来自正史、笔记、类书碑刻、域外史籍、佛藏、考古发现等,比方第一条《兵书接要》的补注是来自《高丽史》。8 t- d' O7 x$ s2 B+ f6 w
' ]1 d. t1 ?7 V4 c. L" r" z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2010年版) 8 u0 B) m4 q A, Y7 P这书在每一次的再版中,也会多收录几篇论文,对比1997年版,多了评曹操、《牟子理惑论》时代考数篇,加上谈兵制、论诸葛亮、评史学若干篇、清议等,对三国迷还是有若干的吸引力。 / U7 E0 O1 G) _% w) c6 p. j4 d8 Y @! W5 n" x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2009年版) z: E5 e: G4 f! K6 [& v对比旧版,多了士家、何晏生年考等几个短论;三国相关內容很多,比方魏蜀吴建国路线、官渡、赤壁、司马氏及西晋等,但可能受限于篇幅,虽无大错但也无多大惊喜,以土地赋稅(含屯田)和门阀政治、社会变革较为出色。 0 M% i! Z/ P0 X7 r1 W5 J* ^知名学者篇/ @2 a; a4 m0 I& t# I' O9 [
+ Q7 u% h- r. b, u* G2 f2 P" D
《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1 G, H( A; y0 ?0 k1 j: p! b
王永平这书不是仅仅探讨吴(孙氏的出身及对佛道政策、立嗣与大族之争),而是从汉末宦官参与的门都文学开始谈士人(包括流落辽东的)。焦点当然落在汉魏之际这大变化的曹操身上:通脫、倡俭、立嗣、荀彧、魏晋风度,然后谈世族的崛起(夹杂宗苛禁宗室、明帝奢淫)至魏晋之际的开始:正始之争、诸葛诞、夏侯玄。各篇论文都有理有据的分析,值得一看。3 I. O& w! |7 @1 Y% s* D' |
5 c4 S- A9 `/ O: `$ R4 i《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 7 W3 }% Z1 Z" i' e* I+ U# w3 I陈启云集合中外诸家意见,有一看的价值,唯有些名词,可能是翻译问题,作者简介其作品,汉末写为汉木、论荀氏时,荀攸官职变成军师祭酒。主要有三大內容:士族(含汉末背景)、荀氏易学、尚书台(三省)。荀氏易学绝对是其最大亮点,因为他确实是这方面的名家之一;后者也不差,绝对不在祝总斌之下。( q6 a: R! S h
E7 T8 r& Y' D2 n n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 2 J2 k2 V" h4 k% {. A# g. l$ s作为陈寅恪的关门弟子,进一步补充阐释其师的观点是必然的,也有当时马列的思代烙印。浅议黄巾、曹刘孙、两晋、史学,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但欲了解当时史界观点的话,还是可一看。如果非要商榷,可能是谈及诸葛亮时沒加以解释、论证就应用《便宜十六策》(是否伪作很有争议)。2 }* l( V5 b v. P o( e2 ]
6 W$ s9 m" S1 F0 P. |《魏晋南北朝史论》1 D5 D, {1 E' s8 N2 f* L
黎虎此书关于三国的內容相当多,且整理简洁易懂:自耕农、魏屯田、晋占田制、徭役都是探讨当时经济民生有重要意义的论文;也有探讨农业技术进步、植物品种和范围的开发,这是从宏观角度看生产力;有专门探讨蜀汉与吴:孙权经略辽东(寻马);诸葛亮躬耕地考辩、南中政策(这篇可能会有较多争议);市场和饮食学则是其主编的《汉唐饮食文化史》的部份內容,由此可见对众多三国迷是非常实用的。" A7 K |3 A! j! }3 e P5 T
2 _- G$ x; l: t( E( O《魏晋南北朝史论合集》 8 ]' K( Z. l/ |/ `5 c曹文柱这书,主要是探讨社会文化与风气的转变、西晋党争,这方面表现尚可;但对吕布的评价则不敢苟同。其最后一文: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就是如同此文般的书评、史学发展,值得参考。 % I) y; {9 d @ 1 q* r9 t# g% V2 O% V f! M. }《材不材斋史学丛稿》* ]9 d2 d' e J
祝总斌其中一篇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在解释都督中外诸军事一权上,基本成为定论。其他三国的相关话题还有晋律、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等。. B% P: F1 j7 ~9 z7 c# X. K( a
2 M2 w$ O" w4 p- p4 m2 b; z
《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 }4 T1 ?( j" I: v* \+ ]$ I2 M
李文才这书,其实就首篇结合走马楼吴简以论孙吴的爵制,是三国相关,鉴于论吴爵的文确实也不多,只有少数人如高敏、陈明光,故也值得一看。0 B) D6 B, w( E. D5 o) e* p
6 S' I( f3 H' a4 Y0 u% k'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 1 r6 m1 } Y9 ^4 p1 p三国类分五大部份:散骑常侍、襄阳地方史、《北堂书钞》对比今本《三国志》、《校补襄阳耆旧记》、农业生产。其中后者只是辑录当年那个小本子,沒有追加修订;前者內容可见于《三国政治制度剖析》。 / H! V3 O) e* |% \ Z$ ? ; A/ {' m* o, i e3 b《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 _6 O( n. @& D) |9 Q
虽冠名魏晋,但內容重心在汉,基本与三国无关,如果非要说此书与三国的关系,也就是谈及东汉的豪族与吏治、义学与名教、郑玄的使命和贡献这三篇,因为讲述的就是汉末的背景,对了解时人的心态有帮助。 " a p: P, ?. B( Y2 n0 b/ q8 \2 L% H& ~- Y; a9 K. c5 H) x
《秦汉史论丛(增订本)》 & ~ K8 u. h& c增订本追加的末篇就是汉末兵为将有的形成,所述的观点有助了解军阀割据为甚么是始于董卓。休沐、考课、朝议、大夫、封事等制度,绝对是三国时相关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考释不在东海郡的长吏一文,其理由如上计、送徒民等,有助理解县的基本运作,这能大致套用于三国时代。汉禁锢考真有助了解党锢之祸这汉末背景。 + N5 }8 ?0 u0 G P0 G' Y) | R0 P% g; Q4 A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0 V9 i6 L5 c3 r0 V3 _ a
首屆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史部的得奖作品,功力不用怀疑,只可惜基本不谈三国。在探讨东汉孝廉的身份背景和年龄限制上,列出众多数据并合理分析,可补这方面之缺。论汉代的以貌举人,则同样是理解汉末背景的一篇佳文之一。: `4 w; |3 v& ?: V0 B/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