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278|回复: 0

三国人物的名字为什么都是一个字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2-26 19: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在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直到近代,才归类为「姓氏」和「名字」两个单元。
: v" O/ o. ^' T! Q1 w5 p2 f/ z' i; k1 B  g- v; \5 p
% |2 [7 T/ L6 [! j
一、姓氏
, o- |3 [) {6 i# Y
+ C- m1 w7 C) d$ Z8 t# o# |从最早的母系氏族说起,每个部族都有着共同的女祖先。这时成年女子要留在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同辈男子实行群婚。而男子则要前往外氏族,和别的女性生育后代。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也就只能随母取姓。在古姓之中,不少都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等等。这些都是族姓, 「姓」是旧有的族号。 3 G: Z9 R+ J; _* w7 R% m% d4 s% K

4 ~, Q  G) ?2 c, L# _) T随着人口的扩大,一个部族自然分成不同的支系,并且逐渐独立。此时为了加以区分,每个支系会为自己设立另外的称号,这就是「氏」的来源。例如,商族人祖先姓子,后来才分出殷、来、宋等氏。氏的来源多样,可以来源自祖先的称号,例如轩辕。可以来源于祖先的职业,例如巫、陶。此外还有很多来源,不再一一列举。! S* P* B2 [# @2 E. F( {
0 `2 D& T3 ~) ^3 k: [
姓的历史比氏悠久,并在社会变迁中逐渐被氏取代,并呈现出一定的阶级特征。《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例如「司马、司徒」就是脱胎于官位的氏,「文、景、武」是多发源于祖先谥号的氏,「鲁、楚、秦」是来自生活地点的氏,往往「氏」不是贫贱之人可以有的。
6 g! P0 p: f& ~  ~% i$ Z9 S/ _, M# [& y; ]9 m  q. I& }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间,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则可以通婚。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只是「鲁国的班」。 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才逐渐统一成一个东西,发挥同样的社会作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 O* m$ d/ }1 P3 N: }
# `7 `# n& m4 ^! \& ]! a2 k# x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出嫁以后,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比如「齐、秦、鲁」。称呼妇女的时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这类体制,后世多有演变,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5 q' \8 l) v- x3 L
* K- Y& B# v$ S; X  E, e6 u
二、名字 4 T/ B. l+ k6 q0 B- e* P

3 r3 J/ J7 |; K. W& [2 O( b6 A5 C名和字的区别在很多文献上写得明白,如《礼记·檀弓上》所言「幼名,冠字」,人在出生的时候无名无字,出生三个月之后,会起名字,这就是「幼名」。而在成年之后,行冠礼,则「冠而字之」,可以走入社会了。《礼记·士冠礼》中有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长辈们起的「名」就不适宜在社交场合直接称呼了,得取一个供平辈、晚辈人称呼的新叫法,就有了「字」。
8 c3 q; v! f( y1 r' {: s0 P# a5 L, Z* o) k. Z+ Q) M
「字」是男女皆有的,不是男性独占。《红楼梦》第三回中,贾宝玉问黛玉「妹妹尊名」,黛玉说了名字。但宝玉问「表子如何」的时候,林黛玉说「无字」。这是因为黛玉年龄未到十五岁,又没有婚配,就没有自己的「字」。《礼记·内则》中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这是说女子的成人礼在十五岁,之后就可以嫁人了。在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字」。所谓的「待字闺中」,就是来源于此。 8 p( @1 Q4 ]( u
- Q; s/ l; A% M
「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但以双字者居多,更长的少见。比如屈原,名平字原,就是单字。岳飞,名飞字鹏举,就是双字。取字的方法有很多,但一定要与「名」有所关联,《颜氏家训·风操》有言「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是此意。可以取近义,也可以进行一些比喻延伸,甚至可以反义相对,方法多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 @6 J, w/ B; ]% V+ G/ ^
6 G! B. g. h+ V! v+ A: q三、别号 7 f; F$ Y# {1 b9 Q, e  M

/ q( M% H( a! ?: l+ F; Y4 v「别号」又称「别字」,简称「号」。字数不限,王安石号「半山」,范蠡号「陶朱公」,苏轼号「东坡居士」,都可以。有些时候以故乡、官职称呼别人,也是「别号」的一种,比如王维为「王右丞」,柳宗元为「柳河东」等等。 " v- @3 N- c+ V

6 F9 o; S: q6 C, b% K$ T2 J帝王、士大夫有的「谥号」、「庙号」,也都是「别号」的一种。例如,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齐桓公」、「楚庄公」等等。
3 y# Z7 L1 {% ^* R
2 |* m0 ]9 J5 V  A1 `一般来说,一个人可以有无数个「别号」,只要自己乐意,起多少都可以,自己随意掌握。
3 z$ r, a4 a; `3 U# }$ G$ M) e" i, Y% X5 Z6 C
四、传统用法
! c4 e/ c+ _. W' E) K' K! ?+ \+ ~4 S3 k" N
拿我自己为例,我姓徐,名博闻,字俊葵,号紫阁。(只是举例,现在社会不必拘泥如此)
7 Y& n0 S' o. w
! G  F2 m+ V# h& s「名」是长辈来叫的,一切血缘长辈,都可以之呼「博闻」。自称、卑称时,也可以用名字。平辈之间,如果关系非常亲近,在私下也可以直接称名。特别注意的是,在尊长之前,一切的自称都要用「名」,而不能用「字」或「号」。《出师表》的第一句,就是「臣亮言」,所以如果给谦卑写信,只能用「晚辈博闻」如何如何开头,别的都是失礼。 * o8 [1 Q7 }0 N" c4 j5 w
9 f6 X/ L# {* V
在与一般的同辈、晚辈的交往之中,对方必须称呼我的「字」,如果直接叫「名」,就是冒犯。「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一直都不是什么褒义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比如同学之间,都应该称呼「俊葵」,而不得直呼「博闻」,这是一种对对方的尊重。 而上司、领导与我对话的时候,虽然道义上讲是可以直接呼「名」,但一般也是以「字」相呼,表示客气与尊敬。刘备称呼诸葛亮,也都是叫「军师」,如果直呼其名,必然是有情绪在里面,也是一种不尊重。 $ F( G: X$ _! _0 |7 r7 @
3 g. A6 s( ?* v, q2 m! g5 y
至于「号」,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间相互使用,用来自称也非常方便。现在还有不少朋友,习惯叫我「紫阁」,而不叫「博闻」。这种情况,即便放在古代,也是十分恰当的。 * M- i" C' l* C+ g2 |
) R% w" s( W8 {7 ~5 ^
但是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他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也可能是「号」。估计是哪个顺口好记,就容易流传。比如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板桥好记好认,说郑燮、郑克柔是谁,认知率就低了。齐白石名纯芝,号白石山人,就以白石传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也多叫苏东坡,还有东坡肘子流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 C% H# F; k/ S7 K! M

3 t  x+ @8 \3 q% N总而言之,「字」是古代知识分子之间最常用的称呼,而「名」、「号」的使用范围都比较狭窄。这体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柳南随笔》有言「古人敬其名,则未有不称字者」,此言得之。 5 {3 T! b- v+ X2 h) N
五、总结
8 U% }6 i8 l  w: E- D$ _3 n
/ a$ ?- r' C! Y" }2 C. W! b现今社会习惯已经有了诸多改变,但对一个人的称呼,依旧是人们需要好好斟酌的事情。对人名的称呼是否得体,往往决定了第一印象如何。尤其在中国,有多少人会对长辈、上司直呼其名呢? $ k3 ~/ |0 A1 g* j: h

+ H+ j* h( y+ Z称呼一个人的方式,往往带着褒贬色彩。对于曹操,我们可以叫「曹操」、「曹公」、「孟德」、「魏公」、「阿瞒」、「阿瞒小儿」等等,每一种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十分有趣。也正是因此,在对人称呼的时候,才需要格外注意。 1 U7 S) ]# [- g' ]" Z& I; Z# \  K
3 Y, |! x+ i( t8 R7 v' b8 }
一个小小的名字,可以决定的事情很多。给下一代起名字,怎么称呼别人的名字,对古人的名字怎么解读,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事情。 「姓氏」和「名字」的演变,是与中国文化千年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里面值得挖掘的内容还很多。
' G: X- _; ]% O/ D/ o' q
! E6 {6 s, w+ q% r9 Q2 C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人提出问题:为什么三国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的确是这样,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是怪事。 / |% F: y/ g) R- G# K8 I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 l# H' b' e" ~( _/ J* Q
王莽这个人对“名”特别重视,他一上台,就闹起了一股改名风。首先把中央各级官名改了,然后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来,弄得人不知所措。后来,甚至将“匈奴”改成“降奴”,“单于”改成“服于”,由此引发了民族战争。王莽对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对自家的“王”看得特别重,对许多刘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赐姓“王”,以示恩宠。
8 e. j0 w; m4 x, c/ x《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0 I+ A/ u4 r; z" C* B% v《汉书·王莽传》又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之语,意思是说,匈奴单于依顺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个字。可见,当时不但有禁止使用双字名的法令,而且还影响到了匈奴。
; W9 M( \* Y' B, c9 r8 c% N8 n" E7 G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 q0 Z' B; V, ^三国时的人名,告诉我们,人名有极强的阶段性,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命名特点。知道了这些,有的人一看名,他是什么时代的,也就能估摸个差不多。 ' G+ E3 `3 D) D4 }: e
“司母戊鼎”是我国最著名的青铜器,其中的“戊”就是商代的一个人名。商周两代人好用天干、地支作为人名。商汤王之后的商王有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等等。辅佐周文王的傅丁,及后来的庖丁,秦国名将白乙丙,也以天干、地支为名。天干、地支,其实就是现在的数字,跟一二三四一个意思。
0 g8 z. v; |; e2 O% A春秋战国人,姓名中间常加一个“不”字,如任不齐、韩不信、申不害、陈不古、吕不韦、萧不疑等,这个习惯一直沿续到东汉,那时更有直不疑、高不识、公上不害等。这里的“不”只是发声词,并没有实在意义。春秋时还有个习惯,有姓名之间加“之”,如介之推、烛之武、孟之反。春秋战国之前,取名很随意,常常是指物为名,孔丘、颜回、孔鲤、司马牛、李耳、墨翟,这些名都是出生那一刻,大人见到了什么,就以什么取名。 8 p. r& g, O% ]& K( I
汉代人名非常重视排行字,名或字中常有“孟”、“伯”、“仲”、“季”、“叔”、“元”、“长”、“次”等字。汉代人的字中还多用“子”,如,司马迁字子长,苏武字子卿,赵云字子龙,韩安国字子长。
: F# P+ s1 r5 M: T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人名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南北朝人名与佛教》一文中论及,时人以瞿昙、悉达、菩提、菩萨、罗汉、弥陀等佛教人名或术语直接用于人名的就达36种之多,而用与佛教有关的一个字如“佛、僧、昙、法、道”等同其他字配合成名的,就更是多了。《南北史表》载,当时,“僧”字在命名上的流行,仅次于“之”字。这时候,字常是名加一个字组成的,如,谢安字安石,杨秉字秉节,范宣字宣子,颜延之字延年,侯景字万景。名中带“之”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裴松之、顾恺之、刘牢之。 8 m. W  G* y( B7 @
魏晋南北朝还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北方十六国绝大多数为少数民族所建。北魏时,鲜卑族的孝文帝拓跋曾下令鲜卑人改汉姓,并首先将自己的姓“拓跋”改为“元”。一共有144个鲜卑姓改为汉姓。改贺葛为葛,是类为高,去斤为艾,屈突为屈,独孤浑为杜等。鲜卑人宇文觉建立北周后,又令所有改为汉姓的鲜卑人恢复原姓,并以鲜卑姓赐汉族功臣。于是,出现了一批新姓,如长孙、宇文、徒河、普六如、大野等。
& ^% L4 a" Z" O  ?* m/ J! J唐代人名更多地承接了南北朝的习惯用法,自身的突出特点是喜欢用排行称呼,在唐诗标题中就能见到:元二、卫八处士、张十八员外、刘十九、丘二十二员外,公孙大娘、黄四娘。因古人是大家族一起排行,就有了“李二十五”、“赵三十二”。唐代人名中“己”、“予”、“彦”,也比以前多了起来。
, }* I) \" F$ O# O&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异族外邦争相来朝。如李白之父来自西域,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他们全用的是汉族姓。许多外族人姓了“李”,有的是自己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赐给的。
) k- m% \( l$ D/ Q: W9 b唐人和宋人不但喜爱用排行称呼,民间取名也常用数字,如一个人名“四六”,原来是出生时,父亲24岁,母亲22岁,加在一起是46。如果娘23,爹25,生下孩子就叫“四八”。从宋代开始,双字超过了单字名,以后双字名越来越多。 ) ^2 b. R1 M+ S2 w+ k
辽、金、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我国命名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一是,名中多用“哥”、“奴”等字;二是许多人有两种语言的名,如,辽太祖,一名阿骨打,又有汉名;金代的兀术,又名宗弼;金世宗名哈喇,又名。同时,也有一些汉族人取了少数民族名。
2 m% z$ N: f+ m9 F3 i/ l& |" B% v; P: G0 c; r. T+ h+ v.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7-9 01:09 , Processed in 0.24197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