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版主
- 积分
- 6220
|
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7 _5 j' s- q9 R- O, x2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之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汉中,开始思考北伐的问题。) l- D" A" s i+ D2 _$ v9 }/ g
1 j5 P$ p/ P# @) q$ ?
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写下脍炙人口的《出师表》,辞别后主,进屯汉中,为北伐做最后准备。. U, R: K( a: \
3 S$ h$ z* @( v' K2 T) q
228年春,诸葛亮大举攻魏,史称“首出祁山”。
t7 z& F3 ~* h+ k4 I% ]) M+ x' o# U7 S0 r1 I7 F. W8 N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却最终失败了。3 P6 ?+ e. _0 ~
+ z- S* F5 H( J2 j2 P
几千年来,因为三国故事的广为流传,无数人对这次战役津津乐道。或以为马谡部署不当导致失败,或以为不听魏延之计,战略取向不对;或云诸葛亮军事能力欠佳,战役部署有问题;甚至还有认为根本不该北伐。这主要是人们都只看史书记载的表面,没有深入研究分析的原因,史书记载者只是书生,并不懂军事,人们为史书记载误导,对此战的认识自然会有偏差。因此本文从军事角度予以梳理。3 o3 K9 N) y8 i6 o5 ^
- I5 _' l) E8 b& f7 e一,威武自强——北伐原因分析" A3 G* o5 T) y) Q* s7 g
% |$ k4 J# K, P. B* k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这是个首要问题。: S+ I6 K2 N( c
0 y& b8 z! }2 J. @0 W1 f B9 J8 i( `8 L谁都知道魏强蜀弱,以弱抗强,还主动进攻,胜算自然很低。
8 `4 \; X7 ]2 K2 n+ N% ?# W* [8 W4 J3 [! H( E6 @# N! r+ l
而研究诸葛亮北伐,首先得看刘备。/ D8 I5 X' N0 h2 O
% Y7 Y, R( u2 j3 k; @
蜀汉的基本国策并不是诸葛亮制定的,是刘备制定,诸葛亮执政后没有去改变,他的政策是对刘备制定的基本国策的延续。
8 F _3 Q3 A5 x, V. x: n1 M
- I4 z! B; d6 k6 V刘备何许人?织席贩履为业,一个贫困潦倒的小商贩而已,生于乱世不甘人下,此人能在三足鼎立中站一席之地,太多崎岖太多坎坷,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一生,真正是一部穷小子翻身做主人的励志故事。他的人生经历给蜀汉的基本国策定下了一个基调,自强。所以蜀汉的战略叫做威武以自强战略,这是一个攻势战略。1 p9 P% c. p) y8 e
$ ~ E% z( A0 N0 E当诸葛亮执政,平定南中之后,自然要继承刘备遗志,进屯汉中,图谋攻魏。昔年刘邦也处于汉中之地,那时汉中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及蜀国,刘邦不是照样积极进取,以弱谋强,最终一统天下么?凭什么较弱的一方就不能有所作为呢?凡是觉得蜀国不该北伐的,其实都是害怕困难的人。- ?1 x! ^! d+ @5 E' B8 @5 _$ @# V
5 c- P* W9 O0 \0 ?5 W
诸葛亮需要做的就是,先谋求局部优势到局部胜利,再从局部胜利到全局优势,最后争取全局胜利。他也许能做到最后一步,也可能只能做到第一步,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和我们今天中国重新之崛起是一个道理,先做事再求成功,做都没做,何来成功? - f; _9 |" U! v7 f L9 ? S2 ~0 `3 @& ^: v
7 W, }6 j/ m4 z* J6 {- s. o; [二,魂牵陇右——战前形势分析
" o" [7 {$ [! B, L
% A! G$ ?" p3 c1 ~$ B2 d蜀国北边与魏国以秦岭为界,而东边与魏国上庸之地相邻,但此地向来没有开发,到了唐宋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而且道路非常崎岖,甚至难于通过秦岭,两国都没有把这个方向视为可用武之地。" k) j3 j/ B, J5 M: J" L* u6 [- |
3 f/ \- T' Z/ A& H
因此当诸葛亮第一次准备出兵北伐的时候,他有两个战略选择,西北方向的陇右和北方的关中。$ i( k- h2 A2 p, N* ~7 r
# p+ r* h) h; c0 V! e9 |. X$ {
从地缘上看,关中虽然看号称沃土,但因为之前曹操与西凉军阀的战争,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还在复原之中,养不了重兵。而且关中那个地方叫做四塞之地,西边的陇山,北边的黄土高原,东边的黄河、潼关,南边的秦岭将关中平原环抱在中。因此蜀国想要拿下关中并巩固之,必须占据散关、陇坻(陇山的隘口)、萧关、武关、潼关、西河这些战略要点。见下方关中形势图。; J4 c7 S% c+ v8 i6 {" q. M3 N
6 @ L# r5 L% c3 y2 P蜀军以山地步兵为主,骑兵的数量非常少。就算以突然袭击攻取了长安,并没有能力迅速机动堵住各处进入关中的隘口,魏国能够快速做出反应进入关中平原与蜀军争夺。
- U. P) g/ w9 q/ m) E( b; t0 c8 X' C6 \3 J- V
而另一个方向陇右,处在陇山之西,平均海拔在1千多米,其与关中分隔的界山——陇山海拔更是达到2千米左右,对海拔仅5百米的关中平原成俯视之势。% n0 d& m4 ]7 M$ X, e7 Z
* O* b- C# e; O
第二,陇右是当时一个主要产麦区。
- Y& t4 x& h% Z0 r( ]( i0 l" V l, ~" m4 q
第三,陇右是当时战马的主要来源地。. B3 m9 Q8 N! w$ A" M
8 h. O* V7 g' L) P) d+ b因而夺取陇右对蜀国有以下好处,一是与汉中连成一片,对魏国形成一翼包围,并呈居高临下之势,战略态势将极为有利。
2 |' G! s' c5 l+ x5 u& [1 Y8 T# x( Q# ^( k2 B4 h9 f4 u9 H. g
二是可以利用陇右粮食的出产进一步扩大人口,增强实力。" o: b9 w3 K% B5 b9 ]
& W, n3 u4 k& ?, S0 o) O+ U三是可以利用陇右战马资源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 D+ J* \) v) ?$ \! N3 ^
; _- p7 p2 D4 \1 y; R后来魏人对此非常了解,司马昭就指出,诸葛亮一向有兼陇右民夷,据关、陇之险的志向。当时的人,特别是诸葛亮最大对手司马懿的儿子,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了解,难道还没我们现代人清楚吗?" ~& k; N) @- t8 u2 j
; ?0 c; H( f* b7 C0 ]9 p7 X
而当时出兵攻取陇右对蜀国非常有利。# n) N5 B+ w: Z1 L) D6 n. D; z
9 M* I7 F9 u2 w: Y$ Y
从魏国的军力分布看
0 X4 I+ r2 |- g1 A& s' W4 B4 L( E8 P. Q+ d( K
魏国的兵制叫做中外军兵制,洛阳的中军大约10万。
. {* }* z/ H( j; Z9 p8 t! d9 G5 y+ Z; r8 A
在洛阳之外主要有四大军区,扬州军区大约6万,荆州军区大约5万,幽并军区大约1万,雍凉军区大约1万多,其中主力在关中,陇右不过数千。当诸葛亮北伐过后,魏臣司马孚才提出要在雍州至少放2万部队,才能应对蜀国,这说明诸葛亮北伐前顶多1万余人。2 y9 d3 D2 {" F. ~4 P2 ]
0 O% g# _! t. I6 ~3 b/ G; B从魏国朝野对蜀国认识来看
' Q2 w$ U! ~0 F" ~+ l
K+ W; Y0 T6 Y& z从关中方向布置的兵力就可以看出,魏国根本没把蜀国当回事,甚至到了诸葛亮在汉中做了快一年准备工作了,还麻木不仁,一点戒备都没有。这就决定了,只要蜀国出兵,必能出敌不意,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而且以诸葛亮精心训练的数万精兵对付雍凉军区的一万多魏军,优势甚为明显。- n% f; Q9 D) Y5 i7 m6 ^; ~) i
. Q+ m# T" _! z$ T, @
从主要通路来看
, {' O1 \9 i! j, L7 d
6 A$ V6 a; F0 r! b2 B魏军方面# t" I& y. M( s6 D# b& h: u& |/ S
) d" G. R+ n& L; X洛阳经豫西通道到长安,大约370公里;
; p5 W9 }& K6 e9 h* f8 e- W
6 ]' d, D* D: Y- v# P0 d长安沿渭水到郿县,大约130公里;
1 `" g( w3 N. @% c
% C# n2 H3 _/ a/ K长安经陇关道到陇坻(陇山的隘口),大约410公里,这是三国时期关中到陇右的主要通路;4 i& Q7 N/ b$ Y, V
5 G6 w/ _+ A7 P/ s. V+ a
郿县沿渭水经陈仓狭道到列柳城,大约170公里,这条路非常难行,只适合较小的部队行军。" d- R0 p! B6 Z: \$ v! b/ k
, a2 J. b# G0 D8 ~- }+ X
蜀军方面 ( [ K Q5 Q4 R' l3 a4 _
) @8 D) b8 r2 b0 h, f, U汉中出秦岭褒斜谷到郿县,大约235公里;# l" q+ y( m: t/ i0 Y/ S
; i& u) P! N* ]% D1 P2 q汉中经陇南山地到祁山,大约290公里,这是进入陇右的主要通道;
7 C6 H/ R8 a6 [* n* R4 O; [
6 y! i0 g( m; P$ o西县沿陈仓狭道线到列柳城,大约50公里;& B' p) X q+ {6 J5 n _& h3 O6 g
; m6 G f; K/ p- A' o; e西县沿陇坻道到陇坻,大约180公里。! N }$ R2 J( Z. @* L4 K
4 k3 w. r# x4 p- w5 @2 u) g
可以看到,魏廷从得到消息到援军抵达长安需要大约20天,再从长安西向陇右急行军需要8天以上,正常行军需要14到20天。
0 g: z% q) q( I4 j3 q! J$ J7 J4 n+ x: W- D! Z1 \0 R
而蜀军从汉中进入陇右需要10到14天,再进至陇坻急行军需要4天,正常行军需要6到8天。
8 u4 i$ ]' p s
2 y4 U1 j/ e! q5 P, V/ W这就是说,在魏援军抵达之前,蜀军有14到18天时间攻略陇右郡县。这段时间蜀军只需要对付数千魏军。0 w/ V- s2 v+ R& ^
$ \/ C: A. ^. Q1 h/ g% z& n: i
这说明,蜀军在局部有绝对优势。2 I) X: {3 E+ J' D; a
3 @* w9 K6 c F1 x4 v魏国无备、自己准备充分,兵力有绝对优势,北伐自然得到了一个有利时机。
$ t/ `7 P/ m% `7 ^7 z! C9 e' v& u7 X( u. `, T; Q+ y7 `/ Y* p4 v
顺便说一句魏延子午谷奇谋的问题,就一句话,诸葛亮要打的是陇右,不是长安,战略指向根本不是一个方向,这个问题没有谈论的基础。2 S; ?5 d$ @8 [5 s0 \% D* [; e
) [; K, \9 u- A) t' v三、料敌在先——战役进程分析
) x- @- u$ z7 Q; m/ _2 g- v( v; @" K! U5 W+ b
因为史官写了一句“(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很有人大放厥词,说诸葛亮不会打仗。送他们四个字,胡说八道。
8 K4 v3 M5 u3 Q- y4 D3 q- r6 M7 u6 }( ?; v# W* K) y Q" f6 j( `6 ? G
诸葛亮在出兵前,先完成了对魏新城太守、原蜀汉叛将孟达的策反工作,引诱魏荆州方面指挥官司马懿率军平叛,使得司马懿荆州军团主力陷于上庸山地,解除了荆州方向对雍凉可能的增援。
1 D! s0 c' m" m# i! [0 h0 [9 C3 I, r7 I! G" U* H! @% U% R. |
蜀国方面总兵力大约是10万。当时诸葛亮并未完全掌握蜀国兵权,李严负责东川方向的军事,其掌握的兵力不会少于2万;成都至少万人的卫戍部队;而汉中也至少留下万人镇守,各地零星兵力不计,诸葛亮北伐的兵力不会超过6万。' s/ F& S% X$ y* m
* y6 s% j! w+ z+ |0 w
在此兵力基础上,诸葛亮命赵云率偏师大约万人以声东击西之计从箕谷出兵,扬言出斜谷袭击长安,以此吸引钳制魏关中兵力。
3 b9 s" z0 y" I5 b
; J7 j. y" x. ^ V而诸葛亮率主力5万从汉中西北经陇南山地突然出现于祁山。魏人根本没想到诸葛亮会出兵,上下震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反叛响应。
6 l5 }6 x1 p9 H& o& {% w( O# W* z1 W
) a9 C" W$ s& O& K) q: m) ?魏廷得到消息后决定出兵增援雍凉,迎击蜀军。但因为之前不重视蜀国的原因,只有在洛阳的中军能够调遣(另一支能增援的荆州军团被诸葛亮调动走了,短时期内无法回到宛城)。于是魏大将军曹真只能率5万中军西向增援。4 I9 d. H8 F7 }7 L$ F
' k7 f" I$ t) ]0 ~* l% O$ a; {; G为加强力量,魏廷又从荆州军区急调骁将——右将军张郃,前往长安,受曹真节度。这样魏军在关中方向也不过集结了6万兵力,并无制敌把握。于是魏明帝在进行简单准备后御驾亲征,率领剩余的5万中军也赶往长安。此时魏人尚未判断清楚蜀军战略意图和主攻方向。
+ Y) u* O! `9 Q, I) }" {- h
# A5 ]) G! v; [( I9 q但当曹真到达长安后,以他的军事能力能轻易发现赵云所部不过是疑兵,然而长安位置重要,魏明帝也即将前来,曹真不敢离开。于是命张郃率魏军主力大约4万继续西进救援陇右,命郭淮率约5千精兵从陈仓狭道实施奇袭,迂回祁山蜀军侧背,自己率2万人马进至郿县,压制赵云部。
5 Z( o( o, B1 [. p _4 e5 n& w, G$ D
- s9 @, |7 ?' J" S6 K9 M到这个时候赵云其实已经完成了任务,想完全吸引魏军在郿县那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曹真留下,就是极大成功。诸葛亮继策反孟达之后,又以疑兵之计,以一兑换二,再次分散魏军兵力。
% z3 U# a+ d" B3 T* |( H6 y
' ~6 j2 k( k+ ^$ G+ L) ?此时,在祁山诸葛亮主力,已经完成战役第一步目标,正准备执行下一步计划。" `; i/ F" d/ j1 b$ N
% w* `, F+ L/ H; [2 d5 m前面说过,魏军西进陇右,主要通道就是大部队能机动的陇坻道和小部队能奇袭的陈仓狭道。在此判断基础上,诸葛亮把手中5万人分为4部,部署如下:" U$ a, E! V" |- T
, Z+ @$ t. i* I& G: o* r; A. \
1、命将军高翔率一部兵力进至陈仓狭道上列柳城,防御魏军偷袭;' O- ^/ r, R3 n
0 Z `1 @2 a" F5 A2、自己率中军在西县,为高翔部梯次配置;这两部分大约1万人,执行保护全军侧背安全的任务。将要面对的对手是郭淮的5千人,2比1的兵力优势。
$ r) i, n& u8 d
& E6 O$ K3 ^ h4 U' a3、命诸将分兵略地,在魏援军到达前解决陇右战事,这部的兵力约1万人,面对的对手是陇右各城零星分布的数千魏军,也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_5 a/ I/ l# F* t. p
3 p) C3 B0 r4 z/ w; ?% a4、命马谡率主力3万前出陇坻,封住关中进入陇右的通道,保障陇右各部队完成任务。将要面对的对手是张郃,也具有绝对的兵力优势。看到这,大家要问了,你不是说马谡3万张郃4万吗,怎么是优势兵力了?卖个关子,后面再说。
8 Z/ _( Z2 U; G2 o4 |3 R; T& ~$ }# ]5 \# ~' m
可以看到,虽然曹真也是把好手,指挥魏军以左右两个勾拳,奇正结合战法向蜀军扑来,但诸葛亮展开的阵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人在千里之外,完全预料到魏军机动的路线,主次进攻的方向,各个方向动用的兵力,在双方总兵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却在各个作战方向都获得兵力优势。请问这个不叫精通用兵,什么叫会用兵?: R$ d. c( j; z0 Z3 z& P
# n( S% }, [; i1 e, o" b' M
然而在战场态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蜀军居然败了,原因所有人都知道,是因为马谡,那到底是怎么回事?) b+ x3 W4 Z4 d. L& A! o
2 P6 `+ R7 q7 @, w5 y( F7 p四、书生误国——失败原因分析
. t2 ]( [; m8 o) H: A9 ^6 o; M$ E( R2 D8 K- B5 |1 g4 @, Q
人们分析原因时,说的都是史书记载的那段话:“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 M) O6 ^8 {' k/ d! ~& I& q
; C2 @8 f: m2 ]4 ], `
真的是这个原因?那就得看马谡2 f3 }) P& t% y7 i: a1 |
( z% Z: V) ?+ G i2 U' S; J马谡的任务是什么? [, [6 k/ L1 r; S( P
7 @3 y4 P8 {# w0 }6 T; f) m
堵塞魏军进入陇右的通道。只要成功,陇右必将归蜀国所有,此次北伐将大获成功。此战正是整个战役的关键。/ a& |% w) L+ K9 ]8 q8 t
2 K" K# D1 P2 i- d6 {魏人自己对此也很清楚,没有投降的魏陇西太守游楚就说:“只要你们能隔断陇山,我们自然会投降。”2 N" @0 f4 C/ ~* v& j2 L. D
" c1 N+ \( v% a. w马谡面对的敌情/ G; }- g% [; \5 Q
# D& H% H8 e6 r8 o9 s7 t# ?2 Q; i' U
马谡大致出发位置是西县,距离陇坻大约180公里,距离实际到达的街亭大约170公里。
( v! X' t. B& v. S& n8 Z- z) U2 R* _8 g& p5 H; u; D! o0 X2 V
张郃大致出发位置是长安,距离陇坻大约410公里,距离实际到达的街亭大约420公里。
) r6 R( Z! y, M" [# w2 V. `. H) Y" f" @: Y6 z
前面已经讲过当蜀军进至西县时,张郃差不多到了长安,不再复述。 H, ]% d# f% q
+ m/ D; x) ]2 X/ q! _; @
这就意味着,张郃必须以2.5倍于马谡的速度行军,才能抢在马谡之前进入陇坻,以避免被马谡挡在陇山之东。
4 T J; x' S2 |' K! f3 O; z7 G5 i7 o
当马谡来到衔亭,他停了下来,布置阵型准备进行防御战斗,说明他的斥候侦察兵已经发现张郃来了。- W% J; }( ~4 ]# a% C X! D% K" N
$ G+ h) O. D# o8 ^5 o7 c- {
而张郃来了,这说明啥?一路急行军过来的嘛。马谡要是每天走20公里,张郃每天就必须走50公里;要是马谡每天走30公里,张郃就得跑75公里。9 P$ K( c4 S: k5 m4 I. d
$ T7 Z7 @) T r1 g这样的急行军能有多少部队跟上啊?孙子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这句话就是对这种强行军会造成后果的一个总结。张郃跑的路何止百里。: I4 J( D4 V, N' R; G9 j
3 h1 H9 o3 \; h3 }. f' h说明,张郃顶多就到了先头部队而已,而且一路奔袭已经疲惫不堪。所以诸葛亮料定此点,让马谡带3万人去阻击魏军主力来的方向非常精明,既能完成任务又能锻炼自己最信任的部下。3 v7 N$ }: |7 D
" J" u9 g/ f j6 w6 n而且现在是在山间道路,地形又对蜀军有利,山地战正是蜀军擅长的。
9 M( ?0 \: S* E2 l. s1 y5 D: N/ {" R# q. G. ?# g
马谡的作战决心( u' H& A" L$ Q. I7 g# S
s% v8 M7 i% x# S0 N, @
作为一个将领,作战前自然要对敌我形势进行分析,分析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敌我方兵力,敌我方主要机动道路、道路的机动距离,所需的时间以及各个时间节点敌我方能够到达集结的兵力。以此来判断情况,定下作战决心。
, b j! b9 k" I3 A0 t. ^% u
' }. D( x+ n/ @ _7 Z/ e5 I现在蜀军有三大优势:兵力优势,以逸待劳,地形有利。别说三个,有一个,这个仗就有很大把握打赢。
/ W+ Q- Z! q- w! v( f- ^: V, i' ^ ^+ ]' I6 b: s! _
这种情况马谡应该下什么决心?像他做的那样,就地展开阵型准备防御?大错特错。
) F4 n7 M+ z! M6 h
7 w9 l& ]+ l9 a# ^! W夫战,勇气也
9 z& n4 H8 W) u6 z4 w2 e% F( z$ F
乘敌立足未稳、疲惫不堪,趁张郃主力未到,以你的优势兵力打就是了,怕什么怕呀。此战要是魏延指挥,凭他的胆气,张郃不用等到3年后中伏被射死了,衔亭就是张郃毙命之地。
9 T! }' M5 f' [7 v4 ?' h# F; g" v$ O; J3 z4 \3 ^+ O
该打不敢打,连主动进攻的勇气都没有,注定了马谡必败。一支消极防御的军队,是没有办法战胜敌人的。就算马谡没部署失误又怎么样,连打的勇气都没,你今天不失误,明天张郃自己动脑筋让你失误也不是难事。要是张郃可是号称“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对付这种消极防御之敌,真是小意思了。
+ H4 F b# o" M" M& g$ D4 Q: Y8 |8 p
所以不必去分析马谡的防御部署到底哪里错了?毫无必要,根本就不该防御。
8 y! }1 y" X3 S7 M7 U* [( h& k
马谡只是一个书生,不是战将,关键时刻,他胆怯了。6 P: o' T' W6 F" F7 {+ K
9 m$ q, @1 J8 X" W: d- E$ ~马谡这一败,对诸葛亮来说,本次北伐到此结束,魏军援兵可以源源不断进入陇右,这仗没法打下去了,只能退兵。! D0 w, q! Q) h! n' \$ A& Y, s& D
4 O I' E. z6 M9 a; o/ X/ A
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唯一一次能占据陇右的机会就此失去,按史籍记载,诸葛亮这一生就犯了这一次错误。可一次就断送了全部希望,命乎。
2 T7 p6 `) t. F/ {3 w6 ]( d9 c2 Q. S! O* Q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惜乎。
- r9 ?& ~2 N- n: P( W' ~4 `% ^1 I) `+ m2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