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4 u. y/ b: N$ z曹操奉迎汉献帝是在坑袁绍 / w, E9 x+ X2 ?$ L2 w0 w" {! i8 F% A% Q
就在袁绍顺风顺水,曹操举步维艰的时候,曹操做了一件事,跟袁绍决裂了,那就是迎立汉献帝。 6 `- i A0 R% Q" N" `# ~, l 8 K* n# \. @( Z9 w0 E袁绍一直不迎接汉献帝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他从来把关西势力立的汉献帝当一根草,而且他觉得如果迎立汉献帝,上头有个人压着,还不如用他关东盟主的身份发号施令方便,所以当关东色彩不那么浓厚的河北人士沮授、田丰建议他迎立汉献帝的时候他一点都不积极,而出身于关东核心地带颍川的郭图、淳于琼等人则用类似的说辞加以阻挠。6 P# b8 J8 k9 X6 D* X
& x0 `& R! U4 _' N
而袁绍也认为以他关东盟主的威望和关东、关西之间长达几千年的矛盾,关东名士除了刘表这种厚道人对汉献帝还比较客气送点钱粮,不会有人真去迎立汉献帝。2 |) a9 p y: N* M
6 X$ l7 y7 R6 x0 h& E汉献帝脱离李傕、郭汜后为什么有一段时间特别凄惨?就是因为关西势力分崩离析,关东势力畏惧盟主袁绍,都不去迎接汉献帝之故。不过事实最终狠狠的打了他的脸,他的多年密友曹操跳了出来,接纳了关西人立的汉献帝,公然向他叫板。% t8 I! F3 L& D) F& I% Z$ _- Y
" U1 p W D# A% i. {3 F/ Z# ?8 \
袁绍的劲敌兼密友曹操$ f0 y E# n9 W- v
3 |" I p6 s6 U曹操这么干,有他不得已的理由。! ^/ r) C, t ?
l J- H4 U( N8 V7 P$ |; _! R从兖州失而复得开始,他就已经下定跟袁绍分庭抗礼的决心。但是袁绍凭借家族实力和个人才干一路走高,在河北四州打得风生水起,曹操却一直没打开局面,兖州根据地费了好大力气才从吕布手里夺回来,此外就只把触角伸入了豫州和徐州,眼看袁绍就要实现他“南距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以争天下”的战略构想,再不飞跃一下就只能做袁绍的小弟了。# m z% w& D7 \4 X' O' V; S
: Z. |. D* ~; i0 b要飞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迎接汉献帝,借力于关西。果然,曹操迎立汉献帝后,关中诸将董卓一派的残余势力段煨和韩遂、马腾一派的前叛军都为曹操所用,曹操轻易的就命令关中诸将诛灭了因为攻击汉献帝而众叛亲离的前关西派老大李傕、郭汜。 2 h; C/ `$ P z I0 r ( @& M" |7 _8 _: r! ]$ a4 m曹操又以洛阳残破为由,把汉献帝迁到许昌,使汉献帝身边关西派的董承、出身白波贼的杨奉和韩暹都失势,轻松压制了关西派中的不服力量,可谓得关西之助力而无关西之害。# M0 O- k {- x: y6 L
; G y( O/ R J) Y4 [/ x比如出自凉州金城麹氏的麹义,用凉州战术为袁绍连续击败公孙瓒,是袁绍战胜公孙瓒最大的功臣,但最终被袁绍杀害;沾染了关西风格的关东人也不行,比如出身并州的吕布,先后投靠袁绍和袁术,结果在二袁那里都讨不了好,只能灰溜溜跑掉。8 B( V9 A' z+ f% _4 [4 B
6 h8 I- A! ^' d. r袁绍又是士族领袖,所以用人必须参考出身和资历,否则其基本盘士族会不满,这导致在战斗中的一些关键节点他的人不及曹操的给力。 A4 ~; W+ {% _( K- f |, s
9 R# _2 l% |$ g* U比如官渡之战中,袁绍并不是像《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没有想到去抄曹操的老巢许都,实际上他派了部将韩荀(可能出自名门颍川韩氏)去偷袭许都,只不过被曹仁干掉了; / | e6 }) E( y0 H+ `) x 1 X! x! {" K( w+ }4 F袁绍对乌巢防守也不是不上心,派出了资历极老的淳于琼,淳于琼也不像《演义》里那么无能,守乌巢也算有章有法,无奈被曹营的乐进砍死了; % w) w. f6 _1 W0 v- ~ J( a- E, v W. j- r7 ]) A2 i
官渡大战的同时,袁绍青州方面的将领有动作,但被依附曹操的泰山寇臧霸阻止;4 [- E- Q/ L: U' u+ u9 o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