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e+ i" r0 ?' Z* n对于刘备托孤的这一幕,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8 ?5 b: n% u2 @; f/ H& H
# x2 \' c( ~! K: c2 h! I5 G: o
喜欢把历史当小说看的人,一般会认为这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之间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习惯阴谋论的人,则会认为刘备在帐后埋伏了刀斧手,这番话是试探诸葛亮的,要是他保证不篡位便罢,否则就立即诛杀,以绝后患,所以这番话没有什么君臣相知,完全是故作姿态。7 ]3 r: f. W( ~9 s _& `
, h* ]! w4 y, H; J; F4 u& \
这些看法都是从比较浅层的私人因素或阴谋因素立论,完全无视此事发生的背景——汉朝,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看法缺乏历史的眼光、制度的眼光、传统的眼光。 ' Y9 } H/ t; ?( d a5 Y4 ~) e. s! P: X# V: V9 o/ f5 v
如果从政治制度和政治传统的高度着眼,就会发现这些看法既没有读懂刘备,也没有读懂诸葛亮。要了解这件事情的真相,必须先了解西周以来的宰相制度。; G1 c8 |8 N T# J% m% q1 W) u
% k2 ~5 d {) m( s皇帝与宰相的分工& E* e; s/ [# B# O; F
2 . [& y B D* ]9 T3 `, |( {任何文明的上古时代都是神道设教,宰相一词的来源也与宗教脱不了关系,宰是祭祀上宰杀牺牲之人,相则是典礼上的辅助者,两个字合称就有管家的意思,后来又演变为专指一国之中辅助帝王、总揽政务的最高官员。 ' |* T' U) i+ H3 X6 _$ X+ [6 p ; X4 g5 O, L6 B8 G: g9 A“宰相”大部分时候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除辽代),在不同的时代其叫法不同,如战国时的丞相、汉代的三公、两晋的尚书令、唐代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宋代的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等,都是宰相。 & Q4 y7 C- R/ g) C * m) S! S- z( j2 l% h祝总斌先生认为,真宰相必须同时具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因为没有监督百官执行权,所以不是真正的宰相。 : ^$ k1 B/ V1 o; a, d3 ]$ U0 B+ V! M+ o8 c' P
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太师等辅佐天子治国的高级官员,但还不具备后世宰相总领百揆的性质。) H/ E8 O! y( ~! |, e
# w; E, e1 f4 k. ^; T% F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争霸战争与兼并战争,使得以功利实用为导向的理性行政获得巨大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动十分迅速和剧烈,宰相制度也不例外,如晋国军政合一的六卿制度,楚国由王族出任宰相的令尹制度,齐国的不拘出身的国相制度等,都是宰相制度的早期实践。( g! ^8 ~1 n: \1 O5 n) L
" E! H" @, s8 X& q; S* M
战国时代,各国为了适应残酷的兼并战争,普遍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对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国君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后,急需贤才来帮助自己统筹使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在制度上日益成熟。即便是君权极端强化的法家乐园秦国,也设置左右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秦始皇的功业也离不开宰相李斯的大力臂助。 + @: [- c4 R( t 8 g: f. a6 K3 f# E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滥用权力导致秦王朝迅速崩溃,汉初法家以外的诸子对法家制度进行清算,法家在君相关系过度强调君权的一面也得到修正,不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杂家,其过往的经典中都表现出一致的观点:皇权(君道)和政府(臣道)要严格的分开。 9 [9 m3 I; ]( Q% E2 D ) i/ r' s, W, p) ]+ y* e( N2 W诸子对于君相制度有过大量的议论,如儒家的荀子说“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墨家的墨子说“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这都是让帝王只管去选人才主政,不要插手具体政务;杂家的《淮南子》更是明确地认为君道、臣道不一样,“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 - o/ |: E7 ?0 o6 J; n9 O, F7 j 8 |# J1 F# ^( K6 s先秦诸子对宰相制度都有设计,经过融合之后,汉初对君相制度的设计思路是:皇帝提供权威来源,但不亲自理事,只确定大政方针,以及根据才能和绩效任免宰相;宰相总领政事,赏罚官吏,是真正的政府首脑。 / ?8 E$ }" q+ e$ u) V+ J) Y5 f- Y' i8 U5 S0 Y
而汉初的政治现实也与这个思路十分契合,汉高祖刘邦的独夫气质不浓,与丰沛的老兄弟分享政权,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军功集团,宰相从军功集团中产生,能够对皇权形成有力制衡,另外刘邦承认自己政治外行,把政务全部交给萧何等宰相,也树立了宰相治国的祖制。 ' E& }1 F" I$ r; t! |- X% i3 I) `: h( m
关于宰相的地位,除了诸子的论述,还有上古神学的加持。 5 _( F# L q2 e# B) r; q! X! F8 |* c7 Y, L$ `
上古时代的中国并不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只不过我们信仰的不是具体的多神或者一神,而是覆盖万事万物的一整套宇宙秩序,其中包含天文、阴阳、五行等多种神秘主义法则,与具体的人事对应。即便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理性的高涨,这套根本的宇宙秩序信仰也没怎么改变。 5 y5 `" h% J j9 Z9 O 0 W; l4 ~9 j+ a a X2 \宰相一职在宇宙秩序中间也是有反映的,而且地位颇高。《史记•天官书》载中宫天极星下:6 {+ B4 }( H+ w# _4 k t
; V" D+ { U4 D$ J; p* p4 q8 F" [其一明者,太一(天帝之星)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为子属。# S. m: ^# S7 N
' T% [3 b; {' \7 N3 h# c) D
“太一”是楚地信奉的神灵,汉高祖刘邦生长于楚地,深受楚文化影响,所以“太一”也成为汉代崇奉的主神,有时与“昊天上帝”重合,太一之居可以理解为天帝的宫廷。 ; M5 U7 V) h: R: _& y' p' u # ~1 y( C! x! G0 M% Z+ N天上象征宫廷的紫微垣与象征外朝的太微垣里各有三颗星,都叫做三公星,那么按照汉朝人的观念,这种天象在人间事务上必然有投射,这就意味着会有三位重要官吏(对应三公星)出入皇帝(对应太一)的内廷和外朝,成为皇帝的重要辅弼,是为三公,而宰相就是三公之首。 2 V7 G6 r7 Y5 x2 f - s7 g f( ~7 p7 ~' | l8 P三公之职既然对应了宇宙秩序,那就具有了神圣性,其作用无可替代,唐人所辑但反映了汉人部分观念的《通占大象历星经》说:“三公星三,在斗杓东,和阴阳,齐七政,以教天下人”。而且三公不能空置,因为如果“一星亡,天下危,二星亡,天下乱,三星亡,天下不治”。% _& }1 p7 [& G
5 I8 I+ \4 S' v4 I9 w& q三公的第一职责还不是在人间处理具体事务,而是在宇宙秩序中调和阴阳五行,上古经典《尚书》记载,天帝赐给大禹的根本统治大法“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调和五行;汉初的丞相陈平也说过,宰相的首要职责是神学意义上的“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然后才是人间事务上的“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6 ?. B; S) P6 E. c& C' ~
. y+ I [( m* p: s v故而宰相跟皇帝一样,也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专司调和五行、燮理阴阳之职。5 F2 p' P) N- ^! I
' T6 Q6 n; T2 i) [
既然宰相之职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颇具神圣性,宰相的地位相应的也就很高。如果宰相不称职,皇帝固然可以将其罢免,甚至判刑、处死;但如果皇帝太不像话,宰相也可以进行教育、惩罚。而且基于汉朝统治的根本大法儒学——儒家巨擘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思想,对于极端的像商纣王那样的独夫甚至可以废黜、诛杀。$ b& u) k4 N n6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