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w+ O; C; i% H& c& g$ G4 S7 U( K (以下竖排看) * v0 w% o& F' s0 O 1 _8 ~8 l# @6 a' @( B ┏━━━━━━━━━━━━━━━━━━━━━━━━━━━━━━━━━━━━━┓ * H7 u9 L5 d0 r' U" R + J/ B$ Q5 e t7 [& C. s8 B. f ┃五│时│五│五│五│五│五│五│五│五│六│五│形│情│五│变┃ , ?# R/ C6 f- @9 g/ [* F- p3 {+ s, a8 ]6 h9 W
┃音│间│味│色│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志│声│动┃/ F1 e2 @5 j) j+ Z0 L
: P! L$ q2 W; I* U9 D
┠────────────────────────────────────────────────────┨ }3 c. C+ [- J# Z- e- P e5 I; v
C1 C) p) I1 o7 _* Z2 J5 G ┃角│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 f" `1 z; v {4 u4 U) ^
$ l5 h; D: o/ b$ w, ? ┃徵│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 a, q# W# k+ s1 u0 ~4 j( h& @" N+ z7 G" A" o; ?' [, }( ]
┃宫│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 . U& b& L" Q" |/ v$ C- v6 p6 T/ E; M8 F0 d9 k2 C! t
┃商│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 " x, S0 D+ |% o $ Z) c, r1 }3 c ┃羽│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7 X: K) U5 W( O, {$ x% N
( q/ b; m) K' u- J4 E4 d/ B
┗━━━━━━━━━━━━━━━━━━━━━━━━━━━━━━━━━━━━━┛, n4 l- V- T7 L$ k' V. m" |
) g4 }4 }7 Y, v3 r《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s0 i' \" a7 o5 v
2 n+ E7 _: `0 g( f" ^! Q- e 现在有本专门说阴阳家的书叫《阴阳家语录》全彩图本。 ( |0 j. M U, ]3 A1 v! J+ k- {% n& [$ t2 z4 a9 G
三教九流之墨家2 x- `9 N1 b/ R, X- X
1 i$ K: B# ^- [) R+ N
一、开创者:墨翟,中国战国时期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 _9 a P7 V$ u1 i
8 ]- C1 s$ K f6 c$ R" G( R' ? 二、墨家理论介绍 % s, d6 {- C" P! S8 M" K 6 p2 @ o4 d( j (1)背景 4 d. q8 x) E% ~# k) C! H : g% a8 t8 V& ~/ Y0 D# B$ y6 G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 P+ Q2 W; t4 T ( y& j7 T- Q# B8 r! @. K# C& v 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4 Y' f9 M& S, B' `+ d
+ l# ?. l9 s3 K# W& V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 @7 U9 T+ v( A& ?/ s$ h; }. p2 y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 }6 }9 H& i u! v! ] 3 N% I7 q8 ~9 Q 后期墨家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前者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对判断、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 g. D; x' Q( u. P) q
0 `% I3 x$ w3 y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S: _$ i$ Z4 l G" N
- I" T4 k" V3 q& d' ]9 ?& F3 Z- w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墨子》一书是墨子讲学时由弟子们记录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质朴无华,缺乏文学性,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使说理文章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代议论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创立者为着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í])。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墨翟4 t, ?& u I: G7 x- ~+ e( K- @% \
; t2 N9 T' u+ X1 L+ Z' p r5 U
(2)墨家对儒家的批判 , j0 Y* h7 N) ?" |# Z: k/ _% J/ J1 @3 Z" b9 y+ l
1、儒家不相信天帝鬼神,结果“天鬼不悦”。 " i& a% n' l+ k v2 k/ Q 5 Y3 M4 _5 q9 \+ @8 @+ s' a+ e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和精力。( C9 |( t% t4 O: r, a( M
7 e9 _( w f0 O% J! W$ u
3、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5 z. Q9 Q+ |2 @9 {8 |( [
! O. Y9 z! M( {7 [- U9 C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C# }% M" {5 ^( e# a+ `
2 [3 b8 D, w: I 分析:第1、2、3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社会背景。孔子代表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上层或中层阶级,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第4点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才是“知命”。- A7 T$ z3 h9 Q1 C5 Q V, {3 K) v. r
2 @& f+ h) l0 z- v/ K: E' \ (3)墨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 R: a5 T0 {
X; N/ Y+ j: h* h/ A% a/ f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9 w2 G1 ^% B( [! w% V3 C( h& t
6 C; i4 s: Q. F6 u, F
兼爱 & R' P& E3 ^* a% }! e 3 e/ F/ ?3 q/ g4 R1 ^! A6 d 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 W8 @$ O6 T$ ^6 U# ^; f6 ~/ U& Z# U a( h% [5 _5 i
非攻- j% Q+ z% J) j* {) z
' i; i6 |9 \% D& f4 Z
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3 U* N/ O2 ^5 l3 h8 L6 z
) ~( U) D3 v/ W7 F; L% z
尚贤 W4 ~ E; C0 E
- `( P. k$ [& ^; q$ J 不分贵贱唯才是举。3 Z6 a. b0 b P8 C M! t. [8 C4 [' S
! q/ o$ [/ {3 n( ?
尚同2 H F) _( E+ \2 a5 @" \: Z1 v
6 V z% d$ Z! C' }
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4 |5 g% e' I. V. D. x 9 }( y4 f+ d- A4 W6 U0 A 天志 ( z3 I7 V0 j$ }- o: B , ~8 q6 B% o7 |! q4 d 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 h' R4 ^7 F) S/ k b: K0 A$ O `: k% i9 J 明鬼( P4 {; B% c# `0 L- H: a. A
: _7 A2 G ]- c2 D% P 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6 h# f4 o; o; r# S6 l# U4 y9 ^ }* F$ h. n
非命1 I: i4 i" f" m. h* c7 R
/ Q- F0 H5 O5 Y3 x$ w 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x8 r8 L- Y, M0 l9 }
3 b4 c! k0 a" {3 T' m* ?, Z
非乐% ]$ m6 E: E M* S) T) ?$ u$ O
; J; `% l7 z& p0 g
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f9 A9 E4 `9 }: C- u6 E; J
3 q0 @ X9 P7 V* c 节用/ A7 ]# p. L4 \9 [
2 V7 Y" F4 R a) `% H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5 ?( q7 t% |* c& j# x: K1 ^9 b
; C3 Q: b6 s& d1 Z 节葬 * c0 ]8 M7 x( ?. I" x9 u0 j8 n6 s% e
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 T1 z3 |" l$ _1 z ' n1 x' u3 H" S$ B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代诸子所望尘莫及。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 / g3 }2 d9 |% M2 T$ v- H. Q $ c+ t* R$ n# _! k) V' @5 H (4)一个貌似矛盾的问题# A9 Z' P2 d9 a7 P9 X+ X
. }+ R8 S4 @8 F k! ^# h* g 明鬼。7 N* o" U7 R9 d3 e# _6 [
# z" R2 s$ e$ `9 S. D" s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 R8 u* i% B: I+ b
8 \: B+ r1 d3 I) b" K. ^9 J 兼相爱,交相利。7 Q+ _8 T* [, g$ }& t+ `
5 z! J% V8 p& M L$ W- z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s: K( J& \3 g$ U" C) }
0 A: s( A& o0 Y& W$ r% f) }0 z 三教九流之儒家9 d/ V' O3 E- X2 ^
( O6 e) R( u) K" \; Q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 z, o1 D: e8 X& F5 O' y $ P% ^. H- x, V j7 a0 O 儒家的起源和产生背景: m6 C. u4 k' ~0 \) _+ @
& v5 ]; J4 a; t9 ~! U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0 p7 R& W9 G2 l& Q8 q# S9 `8 e0 e# H4 M+ D- N9 G* h1 ?7 L+ s
(近代学者章太炎赞同这一观点。然而,胡适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赞同《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出于“应世之急”的说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转化而来的观点。) % @: v$ O1 u8 N8 z1 V. `& A' A. w 2 n- U5 W1 n! ^+ ~! v/ m; H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b0 q/ m( s% \7 ^( b( j
6 n3 I! }7 J0 ~9 g+ z. G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n# P6 F3 _/ j* u. n4 Y7 A
: ^) T% E1 L G! @" f/ t8 H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孟子 - c5 Y# C/ g; j8 ?! H" ?' z0 v- N& |0 t! ?+ ~9 t- n [# n
儒家创始人 ' g7 w* f$ {3 X3 z A" k f% O, u H' n% H6 w
孔子(前551-前479)姓子,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俄语:Конфуций.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5 |; C, {0 t% U
# G, w2 F% n! M7 m4 n7 I6 U! Z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余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 w! H1 q4 r2 p% E0 W( Q! z( w5 K! ?4 J4 ~3 v" T& u; ^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n8 v3 P8 G8 S
$ R5 K4 U) w% @: I' _0 ]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0 Y+ f3 \1 J4 K3 D$ y3 P8 o% h* D* ]" G. g" f/ R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6 ^( _. n+ H0 @* c1 R0 @( k7 z . q" \( K1 x2 h5 j$ P《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s, C7 a6 Y& Z; L) P1 D& _/ }! i t- K% H0 g; l
儒家经典7 `/ t, _9 I( w- n, Q* L
# `7 N' C: j# ~) @" e1 K4 C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 B7 z) Z* ]1 l2 c " t7 ]- t) f9 I A0 x4 d) Q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X7 `0 N& c/ _# f w0 x
8 p3 T9 M& n" l: A2 i& D) c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 q* B6 V1 H8 `3 z: i: ]9 l4 H4 l* _, |- M/ Y1 S1 T0 n; }6 f% y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6 R, A9 k! T- Z9 I3 l" Y+ R& T6 f$ w2 [+ }/ K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 K. k7 N! n2 r+ P+ g( J$ v. I2 W6 ^7 h+ E& p; }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别 , c0 L1 x5 f/ q5 }; j7 l; b/ N7 z8 Y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Y7 j" u6 C" L& r" k
7 \7 A) s/ g+ d& B+ S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形成的八个学派。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式之儒。”从《论语》看,孔子思想具有博大而多面性的特点,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的理解难免各执一端,而儒家和墨家同是当世之显学,所以,韩非认为:“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据《荀子·非十二子》记载,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学派激烈论争,另一方面自己内部各派争论也十分尖锐,“孙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内、外论争发展的结果。 k; D+ y% e! v
3 |7 c5 Z% j1 s8 O( U
▲思孟学派9 j' I s& i' s3 ?% N! ^% U
# k; M& z3 b/ J% a( y6 p
指以子思与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二人确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脉相承从而共同形成为一个学派,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的说法,“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认为思孟学派的思想核心为五行说。有的根据宋儒的说法,认为《中庸》为子思所作,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发展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心性之学。此外,有些学者则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五行难以确指,《中庸》与《孟子》书中并无五行思想,加上《中庸》是否为子思所作,疑难多而论据少,从而断言先秦不存在有所谓思孟学派。 : }* u4 |% u9 w , O8 @% \4 d7 c+ E/ v 儒家的特征% U- e J0 S- V4 z; q, W; J. S
8 ?6 E% ~- I ~# p( u; }0 {6 r2 H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7 Z( ~/ d0 i5 h( P& x8 `
9 ]% L, d0 p7 |1 P; ]8 k3 `5 s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Z% P! d5 g, H: V2 N- w1 D* J
; C; {/ _2 i5 `. n- Y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 A/ G+ l( L9 J, F( X Z5 r# d. {% z4 [8 P( ?: E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 E" C% P$ P' n4 e 2 X8 H$ Y# |: T$ a) t: o& X( E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2 {' q4 e" z. u6 _+ U
9 X5 d% A( L7 t6 R \6 r& R t
★儒家地位形成的条件以及和各家的关系7 u0 w2 w G' y6 i7 U' Z6 K
" H2 ]- H) _, T; h3 C. ~. Y: w. D% q* y4 r. N- e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6 J" [. ^& m) f S' m' q% V
& o3 ?* X7 A( f; y5 _! B8 W& Y ▲各家评儒 ; V s( V) G. Q; y2 g/ t! Q' E 3 b( w$ e$ \9 g; z# h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2 ]8 o) R# R7 s% Y( r 5 Z6 t0 M3 k3 _# C. _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 X+ X( y* D+ t H* B0 _- ?+ t9 G+ _ * g3 ]2 u3 G/ a' |- U/ u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P9 @9 m7 J9 W3 u
# ]: ?& r% A9 c7 p- r: p! d- W5 A- q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莲池大师,未出家时被公认为儒家泰斗)2 c7 \! b& E! m: I4 E$ P4 U
% P9 H+ {& p8 U0 v3 [/ a7 |9 } 当代一些非儒学者根据民间口头评论将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发展贡献做出如下评论:“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 # H+ e) z5 S3 o/ F 4 d" j: Q' C" k0 {5 L0 |: ^4 I 儒学的影响 2 g$ w7 j8 P$ c8 d! @) x7 s 1 r6 n4 C; g' d( E+ s: _% }" q 对中国的影响 : ?- l! Q/ F8 Q/ S ) M0 A) X$ Z( ?* \- }; u. `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d" v! H1 n/ k" s% F
1 j* m. K- \+ f3 T6 h6 s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N* q( g, \7 v& g5 }
]: J0 Z8 f. `- f
2.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S2 D6 A& ~( V% V L# N) |
. i3 V9 \' o$ x9 ^; x 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z! F0 V k) I* d! M& m
9 P* M/ f6 M# ]! [+ h& @3 n
对东亚的影响 7 q/ o: g( K5 A% t4 G7 |& H; P1 u4 X. z: n. ]$ R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j$ @% h! t6 K; a4 k4 H G
% O/ w$ R4 d; Z" P1 K- j
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9 N$ p: \) H& V5 D 5 A0 u& [' E% f' o1 C# G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0 S% d/ `) F; z% w( P
/ @ ]" o5 a" S& _, h6 j, X$ M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701年,日本开始祀孔。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K1 s" Z8 w9 l# |- u! W7 _' n. U
9 M1 T+ C4 T0 @- P$ q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 e ]& B0 W& z+ z4 Z0 a) z0 i' k7 }/ }. [& Y* ]
对欧洲的影响# w7 Y: v3 h$ d1 V, i/ T
# I9 n7 P( t3 f( _: ^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说推动了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孟学说,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1]。 , f+ U4 V. C' x, O8 Q1 j$ S) U) z3 }$ D8 F' c; _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r8 p& d( R8 e) q8 s1 {
% y4 t% C) N1 D; d5 Q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9 C" b' d% k. I( b4 ~; J; ]
* f% r; X, E0 I X+ K" G) Y 儒家思想鉴借 8 @2 R+ f9 A! Y: [( k6 a) g& a7 f+ g' u6 ]0 E( z) X: l# |
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已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已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等等等等。 & B& n. A& t+ d8 ?* E# T m& q1 b. p& o/ U& f# L
儒学词汇的相关解释" B; R. ?- O. a3 W* V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