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可乐、果汁、能量饮料、甜味酸奶、烘焙点心、拌料酱……这些“好吃又方便”的东西里,常常藏着一种你听过但可能没在意过的糖——果糖。
! w( x& o3 {3 G+ ~( e( J6 i* H/ [
$ c1 S2 L9 R: V7 n# B i
它比蔗糖更甜、更容易被加工进食品里,吃着吃着,你就可能把“甜味炸弹”吃进肚子。 0 F+ K9 Y7 G" y+ i% N/ e
" g% ?5 n+ v1 Y( @8 t+ Z8 _7 s: H3 k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把“果糖”跟健康问题挂上钩,除了肥胖、脂肪肝,连结直肠癌、神经发育障碍也被提示与高果糖摄入有关。 # X) C4 `% A3 J
果糖不是简单的“甜味剂”,在特定条件下,它会影响组织代谢、免疫与细胞间的对话。 : c+ b& g1 }# d- |! A
$ w# E! ?6 j' }2 _, _- ^发表在顶尖期刊Nature上的研究指出,在早期发育阶段大量摄入果糖,会损伤小胶质细胞(相当于大脑里的清道夫),让它们吞不掉那些该清掉的多余垃圾,增加成年后精神焦虑风险。
; r7 b( @8 w6 I6 L3 Y1 B不仅如此,发表在期刊Gut上的研究则指出,在结直肠癌模型里,果糖会让肿瘤周边的“帮凶”(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更好地串通,从而推动癌症进展与转移。
3 H. O0 r; Q$ Q
3 q" d' L$ ^* I! n) i& W l1 X这意味着:果糖不仅仅是“细胞燃料”,还会帮癌细胞“开路”。
. j- O8 c: f/ ~: O* R r果糖有天然果糖和添加果糖的区别。 $ a8 c! k; r9 a* W9 C. }
% T3 X/ v) H$ z( [$ r/ o3 \2 h
天然果糖存在于水果、部分蔬菜里,通常来说,新鲜水果虽含果糖但伴随膳食纤维、抗氧化物、维生素,这些成分能放慢糖吸收、改善肠道健康、降低总的代谢冲击。 2 G0 l) {0 B* m/ ^) V! a
所以,大多数人正常吃点水果,不用担心果糖超量的问题。
* A4 C3 t8 B2 `% p a" \: z: f/ x# o3 u R1 d, Q+ N. G( @
真正的问题在于浓缩和添加!
0 D# p, |& X6 Q; B: m% M
5 K: @0 p5 C1 }' d9 ^4 l许多甜味零食富含高果糖玉米糖浆、果葡糖浆等添加糖。由于缺乏纤维的缓冲,一旦过量,就会直接冲击你的代谢系统,加重身体负担。 N; O9 J: D9 I1 M9 s
也就说,添加果糖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控制的对象。 # e4 _2 `3 A: P6 ^: y, _
把要警惕的食品分成三类,按“从危险到相对安全”排列,大家平时选购食品时可以参考一下。 ) X$ U' U" e% e* d7 H5 N1 N* h# [
- o) W, N7 p7 B
! c* j$ d9 x3 h6 B& _% Q" i7 s5 m+ r ~. }# a' h5 A
8 u. x& K( x q
6 G" ]1 @% f9 s/ E
; a+ Q) C9 B3 o+ O
; n9 r4 u/ S4 |
6 ^: I5 K6 @6 V& n/ I
$ K% V$ C% G! H5 ~: F& M/ c最后,教大家如何快速识别市面上的高果糖大户↓ ( k4 d7 T3 b1 v1 V
7 c* |; R. R4 d
& c) t' {# s5 R. O1 H# s
8 `) P# n: ?9 _, V看成分表:如果看到高果糖玉米糖浆、果糖浆、果汁浓缩物或蔗糖在前几位,说明糖含量高且果糖贡献不小,这种最好少吃。 2 E! S2 u2 v0 Z
$ ^) J# a& o _看营养成分表里的“总糖/含糖量”:每100g或每份的“糖”数值高(>10–15g/份)就要警惕。
+ ^' s) u9 Z- s
" U0 E* f% b) m0 a5 d& i甄别“果味陷阱”:有些所谓健康饮料标注“含果汁”但果汁比例很低,实际添加了甜味剂,别一看到“水果”或者“果味”二字就被骗了。
5 g6 d1 |4 [0 A9 G7 Q3 `+ G7 @" C5 h
总的来说,吃甜食不会立刻把你送进医院,但长期把高果糖食品当零食或饮料日常化,确实可能摧毁你的身体。 : |$ P% w- Z- I' e8 L5 R
* k* }3 q- F8 f: F* ~
聪明地吃糖不是完全禁糖,而是把含果糖的加工食品当作偶尔的奖励,学会把鲜果当做日常饮食习惯。从今天开始少喝一罐含糖饮料、少吃一把蜜饯吧,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 ?, x. Z* t9 `9 U4 \
; b f9 a6 Y1 o4 D-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