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艾滋病大家一听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可是它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最近在临床看到的一组数据:我国每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中,18到35岁的人群占比高达六成以上。
! O' P2 T+ [% g0 M& z5 ?! a
% N4 H8 h2 W! L7 c# d8 o
% O3 S8 q J; U& x3 S; f9 \更令人揪心的是,很多人直到病情发展到艾滋病阶段才恍然大悟:原来命门不是藏在手术台上,而是埋在了一次次“没当回事”的选择里。医生早已提醒千遍万遍,关键时刻,谁能听得进去呢?
/ r% D6 F; Y3 t3 W6 e
+ R9 A- F" W1 [$ A/ B9 |
. C, ^3 n9 X: A- U+ e A有个病例我一直记得特别清楚。小李,26岁,健身教练,长得比偶像还帅,嘴比糖还甜,女朋友换得比发型还勤。有天来医院做常规体检,顺手加了个艾滋病筛查,结果一出,脸都绿了——阳性。他蹲在诊室外抽了三根烟,嘴里一句话都没说。
% {9 w5 s1 N' }1 P" H. C
, o3 }$ P$ F7 H这不是电视剧,这是我们每天在医院里反复上演的悲剧。艾滋病不会挑人下手,它只认“机会”二字。
6 w* N8 O0 W. {- W( `. e" f0 U- a
" f9 `) I# L1 x! l2 x- C
有人说:“我又不乱来,怎么会中招?”艾滋病病毒不光通过性传播,血液、母婴传播都在清单上。现在很多人感染了自己都不知道,尤其是在病毒潜伏期,外表看起来跟正常人无异,照样吃喝玩乐,照样混迹人群。你以为的安全距离,其实早就被悄悄突破了。
5 A) _8 t% y5 F8 d, V* k5 y- n1 o
8 t) ^* |. J" b6 X前阵子有个女大学生来咨询,说她在公共厕所上完厕所后有点担心,怕感染艾滋病。我问她为啥,她说看到网上说马桶上可能有病毒。这时候就必须强调: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战斗力”极差,怕热、怕干、怕空气,一旦脱离血液或体液环境,活不过几分钟。
+ w& M, o/ J3 ^7 q; d
) I7 h s. i$ {: v- `4 {马桶传艾滋的几率,跟中彩票差不多。但这不代表公共场合就绝对安全了,真正要警惕的,是下面这五个“高风险陷阱”。
/ C+ w& Y. n8 N+ K c' S3 T" v" Z1 N$ }
第一,KTV、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共享物品,像剃须刀、指甲钳、甚至是有些“亲密道具”,若未彻底消毒,存在血液残留风险。别以为这些是小事,病毒就是在你“将就一下”的念头里悄悄趁虚而入。
& M" I: H6 @9 F" S6 P7 @
* V1 [4 \* l$ }- X2 ?! C! ^
第二,纹身、穿耳洞、扎针灸,如果用的是“二手针头”,那你就是自投罗网。有些“黑作坊”器械清洗全靠自觉,连酒精都舍不得用一瓶,图便宜最后赔了健康,真不值。
5 b/ H/ s) p: o" O* `
, ?# p8 y# c8 {' T: ]第三,献血、输血、做手术,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虽然我国输血系统已经非常严格控制,但“三无”诊所和非法渠道仍存在隐患,别为了省事,把命搭进去。
/ x9 T6 S- E0 s C
- A$ G# I; Q3 z, _. V) P* E, K第四,公共场所的应急医疗处理,比如运动场上摔破皮,别人帮你贴创可贴,手上刚好有口子,也可能形成交叉感染的可能。听起来像是杞人忧天,其实这类案例在医学期刊上并不少见。
% ~) \2 Y! }- E& y" }3 ~! L" A0 i; ~8 W B: X$ {( U; A- W
第五,社交软件“约会文化”让不少年轻人沉迷“速食爱情”,有的甚至不戴套、不查身份就盲目靠近。你不知道对方有没有携带病毒,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一次激情换来一生遗憾,这种买卖划不来。
2 W* X0 H* X# l# E
@9 P9 `; b1 [1 C. R' G: n讲个真事,有个高中老师,年纪不大,平时也挺正派,结果查出感染艾滋。身边人炸锅了,谁都不信。
t6 l4 g8 |2 e4 y% k# F( p% `9 y, b; H$ v( P Z9 q. q p4 c
他自己也懵,说自己没乱来,最后调查发现,他剪头发时用的剃刀,曾被一个吸毒人员用来剃过胡子。虽然这种传播方式极其罕见,但只要你碰上了,概率就不再是概率,而是现实。
; }( z% K/ r& w2 l# F6 P
$ ^6 `. o8 N7 o# E8 ?. p( [/ V- b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超过120万,且每年新增病例中,学生群体的增速最为迅猛。原因不在于知识匮乏,而是在于轻视风险。知道没用,得做对,别拿命去试错。
4 J5 C& H1 p* e9 ~
% q/ n! V/ Y6 M' E3 E说到底,艾滋病没有长在脸上,不知道谁是“携带者”,你就只能先保护好自己。公共场合不是地雷阵,但也绝对不是保险箱。别觉得自己命大,病毒从不认人,只认缝隙。
2 t `! U6 R% w7 d$ |. M. v7 Z
8 c4 X. M- G% W病毒不是洪水猛兽,可怕的是你明知有雨还不撑伞。别等到确诊那天再追悔莫及,那个时候,不是医生救不了你,而是你先放弃了自己。别拿“我觉得不可能”去对抗科学的“它就可能”。
0 i a+ V! R4 Z- y( z6 j1 A
# ]8 v! Z$ ^! \: M/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