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释永信的戒牒被中佛协注销了
2 g9 i' Z1 I' G( G/ d6 b2 B0 ?1 o" S" @
但我们平时在影视剧、小说里看到的并不是戒牒,而是度牒
5 T X: w% U! r# F8 P* }" n这里面可有不一样的门道! $ K# V5 E0 L0 M8 V6 K B
3 ^* R$ l( t2 K! i" Q/ o, D
" f- I- d# C" I5 F4 d' H, f& `# Y' a& W
/ E3 M) B0 x S戒牒和度牒都是出家人的“户口本”,是僧籍管理的凭证。但度牒的历史有一千多年,而戒牒的出现仅有两百多年。 ! Q- P7 W- s0 C2 B% X
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僧尼的身份进行登记管理是在东晋时期,毕竟南朝四百八十寺嘛,数量太多又不从事生产,于是设立僧人官员登记僧人身份,发给他们印牒来证明合法身份。
( u: ^2 u" |( s# _+ D/ i" Q3 ^
5 p& {/ Y4 Q7 q1 @& I* x+ T0 y. f到了隋唐时期,正式建立了度牒制度,对出家人的管理也严格起来。比如唐三藏的出家经历就非常艰难,根据《大唐大慈悲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玄奘出家那年,整个大唐只有几百个出家名额,三藏法师所在的洛阳地区只有十四张度牒名额,可见竞争之激烈。
/ z. q9 O+ |4 t8 `5 R# G$ W$ W: v* h这时候要想做僧人,必须由师父推荐,通过严苛的官方考试,才发给度牒,成为合法僧人,从此不再承担对国家的各种义务,比如赋税徭役。 $ ~! B6 _' o% P$ w' r7 T
8 x9 i; x5 \3 H0 _
伪满时期戒牒 ' b4 r7 B: L+ G
僧人的免税免役特权很快就成为社会大众眼馋的香饽饽,而朝廷也发现这里面有巨大利润,是个无本万利的好买卖。 8 ]; \" T7 u! |( b
安史之乱后朝廷时常缺钱,出售度牒就成了创收项目。到了宋朝度牒不仅官方出售,还允许民间购买流通,富豪之家纷纷囤积度牒,低收高卖,成为和交子并行的有价证券。
7 V/ Z% O/ N- o& V4 J宋代一张度牒能卖到一千贯以上,保守估计相当于今天的几万到十几万。宋代的度牒比当时的纸币交子还保值,民间市场十分认可。
. M8 V0 b% }9 E/ J& J/ b
( Z# D5 S2 e, @- ]& |0 F- _苏东坡两次向朝廷上奏请求发给他几百道度牒用来救灾和修运河,宋高宗也曾给岳飞发过两百道度牒充当军饷。
B" K% M. n7 m6 b8 F) a到了明代,僧人一样要承担赋税徭役的义务,度牒的价值大打折扣,到了清代摊丁入亩后,度牒彻底失去了经济上的好处,于是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彻底废止度牒制度,改由寺院发戒牒。 9 Z9 d9 D3 C0 F
; ?: N8 \& O# r0 L
度牒和戒牒最大的区别在于,度牒有经济上的各种优待,由朝廷发放,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 A9 k% H6 ]/ ~# ] \4 Y3 d
戒牒是佛教界自己管理发放,上面记载僧尼的籍贯、年龄、俗名、所属寺院等信息。 4 E& V- b0 x2 c$ x0 a
而释永信这样的现代僧尼的戒牒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颁发,这次注销也是河南佛协上报,中佛协同意注销的程序。 + S3 P4 b3 y: v! `
& q; n* j, J. u& H; g
大和尚没了戒牒,等于原地强制还俗,偿清了法律债,释永信倒是可以过上拥妻抱子的家庭生活,倒也不失另一种人生体验。 % K/ J- v5 n$ J) [
& w1 Z7 g1 s. q% g2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