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E3 D0 l% ]" v3 ~复兴街依水傍路,东经新开河至三厂、南贯圩角河入长江;西从通海公路扺南通、北由水陆交通到二甲,交通运输极为便利。 , `1 o4 q$ \7 N Q& C. A Q( o% w- V4 R曾散布于东洲公园的通济桥桥墩 $ A: o, N8 p/ w' @" j3 _8 Z1 W$ U8 f* A) e
七案河(竖河)上有一座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建造、名为“通济桥”的石桥,直通河东大同街野猫弄。此桥构筑精致,在茅镇四桥中最长最宽最气派,故原住民惯称“大石桥”。 1 X; X* X- w) }! [6 e2 ` : v* r! L, ~3 I, Q8 c t$ p5 B; B通济桥(大石桥)东桥堍与大同街街南东西向老横河(现健康路)西端跨越的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名曰武定桥的北桥堍成直角接壤。" z& C2 v4 Y2 O6 ?
9 s/ M# v2 x7 k# L W+ Z
清末民初,由城隍庙、关帝庙僧众及官民商捐资修建的“通济”“武定”两座石拱桥被并称为“茅镇双桥”,直至公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填河时被拆除。部分构件现存于江海博物馆后门水池上边;两桥桥名雕刻字样清晰可见;桥墩躺卧在池水之中。& p- A. M) ]1 i2 A4 `) O
]( v- m# S4 A
通济桥西桥堍呈口字形街市,三面都是酒楼饭店、烧饼油条、馄饨小吃、竹木铁器店;靠河边的吊脚楼聚集着几家剃头(理发)店;桥头正西三十余米处对直临街曲尺柜台、旁竖“协和宝号”匾额的百年老店朱协和茶食店…… ' y1 f9 @% H7 n4 C1 H; w! ^3 w; l3 T2 v- H! e5 @5 ^( y3 \1 e
通济桥地处复兴街中心地带、茅镇东西南北水陆通衢要冲,其闹猛自不必说。小时候站在大石桥上俯瞰混浊河水中艘艘大沙船鸣着汽笛、响着“噗噗”声从胯下鱼贯而过,其惬意舒心之感足以让你呆上半天…… 9 I# Q+ h0 i0 m$ | U# k" L6 ^" R: H
大石桥下常年停靠着几艘从苏北里下河撑来的、船帮被桐油漆得铮亮、形似江南水乡乌篷船的小船(茅镇人称之为下河船)。来时装满了莲藕、菱角、慈姑、地栗(荸荠)等,船主每天早上拿去集市卖。5 m0 }1 B- F4 K
4 Z" U2 O& z. k1 h' \5 {集市散后,有人便在船头捶打炼制“烂斩糖”(用糖水熬煮的土制糖)。又有人岸边拖长着鼻音叫卖地栗,由身穿黑衫皂裤,绾发插簪、银镯箍腕、风姿绰约的窈窕女子挑担在桥头叫卖“烂斩糖”、以糖换物;惹得垂涎欲滴的小孩围着糖担转,引来色迷眼馋的“浪荡公子”前去搭讪;“叮叮当当”斩糖声夹杂着“饶一点、再饶点”(旧时卖烂斩糖有“三饶头”之说)的吵闹声在桥头回荡……+ T+ \2 p( {1 _* P
7 T! m$ s/ w( }; @2 i% F大同街 5 C; e9 L# H4 _* j1 m6 {4 c& U6 T5 I6 t8 y( Q8 J
这条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名言而名、“文革”时曾改名“反帝街”(反对帝国主义)、得益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设厅东扩的后发优势、西靠竖河、东至洋元角边老河、全长约1.5公里的东西横向老街,茅镇原住民称她是“新街”“正街” “老街” “后街”。 ! G9 t5 b: |$ M# g* C. { a( l* M5 g e$ a
大同街西寿丰弄" q2 |; f* m9 G3 O/ ~
}8 D/ v* a: A, L5 x4 }/ }( Z M
大同街街面用两边碎石、中间长条石(下水)铺就。街道两旁少有平房,几乎清一色灰褐色两至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形似台榭楼阁,虽无飞檐斗拱,却也黛瓦青砖;沉静稳重、轻奢淡雅;绵绵数里、颇为壮观。 ! q u+ o4 o! \' Z4 z3 t : u% I) C/ s, S- R美味轩弄(美味轩饭店而得名)、公兴弄(弄口吴公兴小店而得名)、小引线弄、大引线弄(弄口售卖缝针而得名)、会馆弄(宁波会馆而得名)、梗子弄(短而不通、清乾隆时即得名)、新弄、野猫弄等数十条大小弄堂、捷径旁路,纵横交错、曲径通幽……% h3 M8 a+ z) w: g1 [+ v
7 P! t) F5 J- v. `4 o
大同街客栈酒楼、绸庄米店、竹木铁器、日杂烟酒、寄售典当、花圈祭祀、誊印刻章、钉秤写信等等应有尽有、包罗万象。可谓商贾云集、店铺林立。0 x# c! m; l0 `9 M
6 s6 L4 }) O* o* n, V' i“羊元角”是大同街的人文象征。该地民居建筑较为低矮,居住着茅镇最多的底层老居民;聚集着杂耍卖艺、占卜算卦、苦力商贩、织屐贩席等三教九流各式人群;每到傍晚昏暗路灯下,小孩推着铁箍(圆形运动玩具)嬉戏追逐吵闹;光着膀子的练家子们在空地上使枪弄棒、石锁杠铃,擒拿摔跤、切磋技艺;不远处小楼飘来的曲牌唱调,音腔哀怨凄凉、琴声悠扬美妙……! t7 `/ X3 l: }# ]% P
- [- b+ W% D3 g1 Q+ v/ u. }* D" K
新中国成立后,茅镇镇政府、文化馆、新华书店、银行、邮电局均设此处。 " W3 K6 K1 _" W, ]1 H# d4 O) h 2 |+ O$ E( N9 g4 F! j" d9 g大同街有许多众口赞誉的商号,松鹤楼酒楼、美味轩饭店、庆丰行被絮、陆鼎鑫布荘、濮赞廷中法药房(散文大家林非,即濮良沛的父亲所开。——编者)、同德生药店、乾丰泰木行、马振泰南北货、集贤楼茶馆等。 ^- i6 ^2 w d. _! [ x
. Q& ?+ H0 q& h
集贤楼专设评弹演出,家住大同街羊元角的茅镇著名民间评弹艺术家潘德祥(潘瞎子)先生偕弟子每晚必莅临演出姑苏评弹段子。演出时间一到,师徒妆扮停当、闪亮登场,顷刻惊艳四座。6 D; I& d# T) E: @1 C6 T5 B
- r: [. h5 i3 r' ^7 X
每逢周末,大同街中心路段的文化馆(原宁波会馆)里人头攒动,独唱、独奏、相声小品,临场书法等职工文艺节目表演正酣;笔者父亲的口琴独奏、笛子独奏、书法表演也是文化馆周末经典节目。 ! P; N. H* L& {1 ~9 r9 ^( Y : |0 ?+ q* k; _& a* ]- i* @那时的大同街是茅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仗着后来者居上之优,大有取代复兴老街成为商业、民生、娱乐等综合新街之势而独领风骚。$ E' _9 z2 K" f5 `+ i/ C4 d
. g( h% h; y: v
建国街& ?8 h3 z! w8 h- q. N+ W
4 _2 F! a0 K5 D4 h* g0 }7 H
这条西至老河西寿丰挢、向东跨过东寿丰桥直至海门中学不到1公里长的石砌街衢,也是受益于清乾隆年间设厅东扩的后发之势、继大同街之后所筑。民国时期如同复兴街一样没有街名,简称东市梢,新中国成立后取名建国街。5 c3 l6 z" @& Z: N
& C) p; U9 N9 c; ?烈士馆:位于建国街西首老河东侧、1952年政府占地2.4亩所筑。馆址原系清代海门厅署遗址;馆后北部的狮子山(亦称泥山)堆砌于清乾隆年间。- z7 a% E& X5 V5 T' e
" u( M. E, O! Z& q3 }建国街是笔者的出生地。她的地标烈士馆及其后面的泥山,给笔者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F6 {4 T' J8 }- w3 ^" C 8 o2 N6 N$ P6 p$ q- t K西寿丰桥:烈士馆大门前向西四十米横跨老河两岸、由条石筑成的石桥。桥墩、桥拦、桥柱、桥面均用大石块、大石条隼卯结构、镶嵌铺设而成;每根桥柱顶雕刻狮子拱球、精美绝伦,桥身凿刻《西寿丰挢》。 ! z4 f; V9 h0 }' ? 5 ?0 I; [$ d/ l* k东寿丰桥:烈士馆大门前向东四十米跨越小河至东市梢、由条石筑成的石桥。石材及建造结构工艺同西寿丰桥;每柱顶雕刻狮子拱球精美动物及桥身凿刻《东寿丰桥》,与西桥堪称完美双绝姊妹桥。 % Q/ s6 V3 T" ^; U* J: {! a # x; @3 k) d- U5 @( e. h( t4 P' c2 W海门中学:东市梢名闻遐迩的江苏省海门中学,位于当时孔庙(即现在校址)。其前身为“师山书院”,民国元年(1912年)师山中学,数年后改名为“海门中学校”。 $ D+ C" j7 N& k: v; h 2 y) R: M; F- {1949年1月,海门解放。原东南中学(海启两县解放区在1945年创办的海门中学分校)接收私立海门中学校及县立海门中学(创建于1941年2月),合并后于3月12日成立“苏北南通区海门中学校”;195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海门中学为省属重点中学,正式命名为“江苏省海门中学”。 7 ]% u" T7 c: M# O- m+ \* l! D4 h, }4 f( `2 W/ g" P1 k7 c: C
笔者故居与海门中学一河之隔、近在咫尺,兄长及姐也求读该校。每天听着上下课铃声和琅琅读书声,亲切感和对知识敬畏感油然而生…… - m S! D9 M6 _3 y, k1 W6 b/ B L' K3 s7 i
海门厅署:遗址即现在的烈士馆。大门向内右拐十米左右矗立着一块青灰色的石碑,它的碑文及身后柱廊中的介绍清楚地记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朝政府设置海门厅署于茅家镇。 7 x+ o5 ~( R" e6 n4 s, h% O& l2 ]$ h' j0 f) }9 T
解放路% d0 ~5 ?- `. K" }
6 T: D/ O8 h# A# m% b" ^这条与大同街、建国街靠南毗邻、顾名思义是茅镇新中国成立后取的路名。该路在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却是东至老河(现宏伟河)、西至七案河的羊肠小道,北端紧靠一条从东到西的横贯老河(亦称“衙门河”)。古人筑路,依水傍河,绝圣弃智,自然俗成;似河似路,故无路名。因此,该路旧称“南马路”…… / G( r8 `$ u5 a2 {) C) s; J! `( G' @
旧时,老河往西至关帝庙(坐落于七案河岸东三四十米)、折弯往北至老横河(今健康路)西入七案河。老横河上的武定桥(建于民国六年)北桥堍与七案河上通济桥(建于清宣统三年)东桥堍直角接壤。: F2 M8 L. A; R" Q7 U
$ x; Y' a1 Z: a1 a
老河东流至西寿桥处(此处紧靠该桥西另有一南北向桥)往南六十米折东弯北、穿过东寿丰桥再弯曲向东、经过海门中学校门继续往东连接日新河终归长江……7 D6 ^6 W: J; L& L( }+ Q4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