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高度概括,无外乎“福、禄、寿、喜、财、吉”六字,以“福”为首,“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可以说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概括和代表。《尚书·洪范》中将“福”分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礼记·祭统》记:“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 《韩非子·解老》言:“全寿富贵之谓福。”俗话说:“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无寿是为无福可受”。“福”和“富”互证,以明家富则有福。所谓“福”,过去是指“福气”、“福运”,现代人对福的理解是“幸福”,把福的形式和内容具体化了,不仅是物质满足,也包含精神层面的追求。“福”的内涵既可浅显又可高深,统领、涵盖一切。
$ y" Z3 Y& ? M
! g/ J( c# L) v; {" Q" y 《说文解字》解释:“福,祐也。从示畐声。”字形采用“示”作边旁,“畐”作声旁。“福”字的演变有一个过程。“畐”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似人首,“田”则像腹部之形,其中的“十”符,表示充满之义,“畐”寓意腹满义。“福”在甲骨文里是会意字,最初的本义是“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古人以酒象征生活富裕。其中 表示“祭祀”, 即酉,乃是酒坛, 是手之意,表示巫师的动作,捧酒献祭祈祷。金文将 写成 。小篆 则误将金文中的 写成 ,并以“畐”作为声旁,变成了形声字。现在所看到的“福”字,由“示、一、口、田”组成。“示”指神祇,“田”指耕地、打猎,田地就是财富;“一”字按《说文》的解释:“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包含“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口”按照《说文》的解释:“口,人所以言食也。”“福”字寄托了世人祈求得到田地,从而可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
8 q& ?* l5 O6 e7 E4 f7 y) q
5 v( s) G. Y. R) v% e+ [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墙壁上张贴“福”字,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 ~; ]& @, L# C) i! \) `* ]1 B
# s# \4 E1 H% k: U
民间传说贴“福”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各路神仙分派妥当,姜太公那丑陋、粗俗的老婆也伸手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字,燃放鞭炮,驱赶这位“穷神”。
4 j! C8 k) l4 }# ]4 x, x7 }' L* e
' J' K; \, e2 H! V8 S7 P* U! b* S 把福字贴在门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上。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盛行。
1 Y! H1 h9 n/ Q3 z, n" y
) R) {& Z g( K/ m" p! Z; t' H$ a9 @ 众所周知,在传统民俗中,确有倒贴福字一说,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有很多讲究。 6 T( Z" n" b! K9 W4 W: V# n
8 d, [7 t, Q3 ?! H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所贴的福字必须郑重不阿,从来都是正贴,寓意“正福临门”。倒贴福字有悖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精神。
9 U. t) w& @& K
( F* R. [! r8 v4 K2 a3 O; ~ 福字倒贴的地方,第一种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做法是巧妙地利用“福至”来抵消“福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种是屋内的柜子。柜子上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此外,如果家中有希望转运者,可以倒贴福字。过去为了讨口彩,有时也故意将福字倒贴。过去一些欠债的穷人,往往过了小年或三十早晨,就慌里慌张地把“福字”贴上,把所有的讨债人挡在门外,叫做“穷福”。真正贴福字的时间在大年三十下午,顺序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最后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可以从外面流进来。 0 A5 |: X5 Z3 I4 O* }
! \2 @7 o/ h- E9 E5 A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写福字,贴福字。不但要祈福,更要懂得惜福。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老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气的到来。一个“福”字几乎囊括了一切好事,既是丰衣足食,富贵兴旺,又是健康平安,和谐美满,更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 s1 J1 V- E. i6 ?' |- Z- W' M
2 N' G* ]& _'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