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9|回复: 0

[海门历史] 海门越来越多孩子不会讲“海门话”,怎么办?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3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419
  • 最近打卡:2025-03-01 21:25:29

2082

主题

1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1494
发表于 2025-3-1 2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天气冷了,老人们会提醒家人“白露身勿露,寒露脚勿露”,要添加衣物了;5 C$ W0 _3 U1 Q) A8 t9 ?8 \

) S6 a% J3 p* n( y) w1 o; b, S教育孩子,海门人会说“筷头上出孽胚,棒头上出孝子”,意为不可溺爱。
7 U! V: s# h  a! Z' L
8 {- |6 c1 m5 C2 K诸如这些生动有趣的方言民谚,你知道多少,又会说多少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淡化了,如今,很多的孩子已经不会说家乡方言,方言保护开始受到重视。
  y. }, _4 s! }6 [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大多数年轻的家长并不排斥让孩子讲方言,但并不懂得如何教会、教好孩子说方言。0 m1 I1 b1 |+ l7 B9 c( B

  K' K0 m/ S. ?" U( q& \孩子接触方言机会少
. d, U8 N9 ~& c5 Z记者曾在市区某幼儿园附近进行观察。孩子们放学后走出校门,不管与小伙伴打招呼,还是与家长聊天,几乎全部讲的普通话,只有少许几个孩子在和爷爷奶奶讲话时冒出了一些海门话。前来接孙女放学的许阿姨说,孩子在学校上课、到家看电视,甚至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讲的都是普通话,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方言。在这种氛围下,许阿姨老俩口在和孙女讲话时也会不自觉地用上“海门普通话”,还经常被小丫头指出发音不对。* V: P# ?% q; J# G+ p4 t+ O

6 U$ `1 Z/ r/ u& V" r& q市民张女士认为,现在人口流动大,说普通话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张女士儿子的班上有不少外地孩子,跟随打工、做生意的父母来到海门并在这里上学读书,即便同为海门的孩子,也有沙地和通东之分,方言各有不同,所以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形成了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讲普通话。张女士说,儿子回到家有时会讲讲海门话,但会的并不多。
& y+ T/ o3 P. |2 Z' u, V2 t& z5 ~" _& ~9 Y9 r
家长自身不擅长方言# y" l6 l) ~: J( B
孩子不讲方言,是家长刻意阻止的吗?其实不然,在记者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并不排斥孩子讲方言,但鼓励孩子讲方言的也不多。市民杨女士是海门人,丈夫是陕西人,平时双方老人轮流到海门帮忙带孩子。杨女士笑着说,儿子现在才四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讲陕西话,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时讲通东话,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一般讲普通话,而且因为经常在小区里玩,他还能听懂大部分的沙地话。原本担心这样会让孩子语言认知紊乱,实际上孩子的潜能超乎了大人的想象,杨女士说儿子可以自由转换这些不同的方言,比大人可灵活多了。% n! x  u! ^% D" k
; n' n. t4 \- T) d9 ]
虽然不反对孩子讲方言,但很多父母却面临着一种尴尬,他们自己对家乡方言的掌握也很不足。市民吴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海门人,但因为一直在外读书,工作的环境也要求他使用普通话,所以现在对海门方言是听得懂但讲不好了。市民林女士是“80后”,上世纪90年代上小学时,正是普通话推广最热的时候,林女士笑着说,普通话学得太好了,现在即便用海门话聊天,很多时候还需要普通话进行辅助,不然就觉得很难表达清楚。- `& N, x# P; J) _& [1 P

, l" s7 P- E& `2 J7 ~学校将方言纳入课程
' |8 _+ f& G3 b方言面临的困境和窘境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方言失传让人焦急、惋惜,可是对方言的保护又不是朝夕间就能见到效果的。所幸的是,目前我市学校已经逐步将方言和地方文化保护传承纳入了课程范围,为孩子提供学习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的机会。6 U% G2 h$ k2 E2 `; L: ~

( c9 u, T0 Z& k" T东洲小学就在方言文化中挖掘出了童谣的优质资源。“牵磨牵磨到么?荞麦圆子熟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一系列传统童谣新编新唱,唤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也让现在的孩子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在龙信幼儿园,一首海门山歌《海门腌齑汤》被小朋友们表现得欢快有趣:大头菜腌齑、芥菜腌齑……不同的腌齑品种细细数来,让人垂涎欲滴。而“三天勿吃腌齑汤,脚骨郎里酥汪汪”这样的海门俗语也在孩子们口中传唱。
, ?* i- }2 _; D
$ P5 T3 J" T9 O; z$ h8 w* `诚然,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通用的语言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但也需要传承方言以记住自己的来处。不管身在何方,乡音便是乡情,是每个人的根之所在。
' M; {4 h) R; H1 M# p+ b
" h2 J, o# N; ~2 {& b" A我记得我们那时候(80年代)小学有一本海门话教材(沙地话),后来就没有了
5 e* A7 m# J. n0 v( R6 x
) B1 X- U! h# }7 K5 E' Y% e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4-9 09:52 , Processed in 0.18112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