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企业家做咨询的过程,曼弗雷德了解到,许多看似理性的行为实际上非常不理性。+ E6 B+ v& g* d
- g. N: n6 |( ]6 W2 @
( Q& Y7 S8 S- d- F2 R K& s
组织管理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冲突——他们的恐惧、失望、欲望、对金钱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对死亡的畏惧......5 K9 F4 c" u. L. C( I. ^
. O0 _. D' l: B# b [既然我们几乎不可能视金钱如粪土,那么我们需要学会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不要迷失自己。我们需要认识到,在金钱的问题上,我们要把握好度。如果钱太多和钱太少一样让我们萎靡不振,那么我们如何在对它的需求和恐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Y( |& s4 U1 F& b g; z
% e" C( z" ]) q5 u当然,处理金钱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我们的需求系统——也就是限制我们的欲望。毕竟,富有与否是相对而言的,欲望较少的人远比欲望较多的人富有。 * m# O, ~) [9 U/ x, ]& u" d$ C& L$ e% m" `: Z
有趣的是,强调清心淡欲、生活俭朴是世界上很多宗教的共同主题。真正的自由,按照很多宗教教义的说法,在于没有物质欲望;人们一文不名时更自由——而且确实更富有。' {) G. n d! m1 a4 D
+ [+ r; _! Q! M3 m7 c
让我们富有的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和智慧。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人们度过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获得智慧和真理。物质生产和消费本身不是严肃的目的,只不过是获得更加重要的东西的手段。苏格拉底认为,充实生活的挑战就是专注于构建友谊,创建真正的社区归属感,追求有意义的东西。2 v) O+ k1 \) }$ ?/ c
4 S8 Z: P$ I: h z3 S
幸福需要“有人可爱”* j: D+ q- u) U
6 y/ T# Z8 b. l8 F$ |$ X2 u& r
中国有句古话说,幸福包括三样东西: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梦可追。这一说法很有道理。生活中要有爱、有希望,还要有事可做。2 t$ ~; O3 B( L( r% M( ]6 O
! K' _) R5 \8 z. e8 M8 w2 ^/ U- b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心理健康的两大要素,就是爱的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幸的是,因为弗洛伊德是工作狂,所以他不知道,玩耍也是人类天性的一个必要部分。我们天生好奇、喜欢探索,从试验、尝试新东西的小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感觉工作就像玩耍的人,确实非常幸运。 % R H0 h# u4 `! k' G; ?2 r: Z! o+ x0 K0 u& | n6 b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有人可爱”,我们对这个人怀有亲密感,信赖这个人。我们经历的第一个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后来,其他家庭成员加入进来: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有朋友、配偶以及孩子。和这些人待在一起是幸福等式的重要部分。! H4 s9 @- k- |5 G+ p
. o4 T: L% V/ `7 g: S# P
幸福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幸福,幸福就会加倍;私藏幸福,幸福就什么也不是。幸福的秘诀就是能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快乐,就是想让别人幸福。0 o% ]/ T. d- J6 [) c0 D- W( ?
/ Z' f9 n# |5 L) k( b3 _9 n, o
为了体验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忘掉自己,因为自我中心和幸福是水火不容的。我们需要慷慨而不是自私,我们需要关心他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把阳光带到别人的生活之中时,我们也能收获灿烂。. U+ S' {5 m2 B) R. m O. s
3 _- _! K! `0 d) J! Y( _7 o
即使最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制造幸福,例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发自肺腑的“谢谢”。这些细小的举动,能让给予者和接受者都觉得欣喜。 - d& A4 O9 V0 x3 B1 [( _0 e; B6 o& g+ M& d2 C5 K4 D
人类天生具有关系需求,人类的人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在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时得以体现。$ ?% Z0 R8 Z9 t/ w6 o
% O- b# }$ K5 U& G6 g没有人能在孤岛上独自生存,鲁滨逊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依恋需求不仅指“希望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也指“能从分享与肯定中获得快乐”。如果依恋的对象扩大到一个群体,依恋需求就变成归属需求。8 z; X/ g3 m0 k/ }
Q. L/ S5 w5 G) p" w/ X
依恋和归属都能通过肯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提高个体的自尊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有密友、有爱人、归属于某个群体,是作为人所必需的。它们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幸福的关键。 5 I" ]% M6 e4 I3 L, P ; i* P [- L# c" X5 m3 {( u你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4 F U. a" z6 Z' W+ b" T+ k
5 A! f! ?' S/ ?即使我们拥有爱人,但如果我们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我们也不会幸福。达到平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可能在工作场合遇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是漠视家庭的重要性的,所以那些压力不仅影响到员工本人,而且影响到员工的家人。 ' V! N! f: E$ j0 I |; V& f% E( \5 R0 @. t- B# B. z7 W( W
除了这些压力,我们往往还会自寻烦恼,比方说,想方设法打倒竞争对手,让自己的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且,如果我们把幸福等同于成功,那么,我们就会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 ]+ f( \: a# r, q' ]
6 R$ C# o# s( m+ V$ T9 j: Q) N" O( q
我们大多数人都擅长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加剧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哄骗自己相信“我们兼顾得很好”。% t3 O8 H0 L! f- h6 p s6 p
]2 i. z4 ], O% K例如,当被问到花多少时间陪家人时,大多数人会给出远远超出实际时间的答案,尽管他们不一定是有意歪曲事实。即使那些清楚自己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的人,也会安慰自己说,非工作时间“质量好”。. N2 v( z5 {, X' H2 g! w: K
2 `3 [! }* h/ [' N9 J8 n5 i `6 h+ B. a
他们也许想要说服自己,重要的不是陪伴家人的时间长短,而是时间的质量。但是,他们真的相信这些话吗?他们的家人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U7 M \- o9 x. E* z
, X1 v i m: i" q我经常听人说,他们现在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妻儿“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当“日后”到来时,妻子已经不在了,而孩子也变成了陌生人。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家人日后的幸福,他们忘我地工作,结果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 S" J* \0 h3 a3 U9 B, h! a+ F, k/ s# y, B$ \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这些时刻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生活不是演习,是实战。如果我们想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就要在今天享受,而不是明天。7 n& d( F% q; d. r
4 s* J" W0 L4 C: f+ H) C/ T
很多人想通过近乎疯狂的努力,达到经济上的目标,具有这种情结的人,就像踏车上的老鼠,欲罢不能。最初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新的需求又出现了。0 e, g3 k- \$ @0 ~' O9 F# ?8 N
4 i2 v6 M4 _1 o+ U4 m5 O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更高级的跑车、更特别的凉亭。他们的欲望日益膨胀,却没有意识到,幸福是买不来的。他们喃喃低语:“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放下工作;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去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这些人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H! O6 M5 r. f& \/ G! O Y& J
1 f F7 f9 Y+ Y" _死亡,因自然而不朽: G$ c' O" m5 Q) K3 h. H/ G0 T
/ b$ ^0 B0 l3 ~
《创世纪》这本书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也将归于大地。 q4 c- J8 m l9 V* m2 E: c" X! B/ T" p6 `5 P( q/ l
我们的祖先从未忘却这一事实。很多原始文化里,存在的轮回、生与死、肉体与灵魂、阳间与阴间,都是由对死亡的思考演化而来的。 ! t+ O/ e2 V1 F7 o# K/ m" x A& G
全世界的农耕民族都像掩埋种子一样,将死者埋入大地,希望死者能够以各种方式重生,在某个女人的子宫里生根发芽,或者投胎成某种动物。 0 E [' l2 m0 x+ P# ^' K1 y% r$ }( z$ A
自然可以被看作一个不朽的体系,而且,大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人类只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Z8 s% V9 a* z1 h: _! F0 {
* ?2 w& n, |6 S' L我非常喜欢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我趟过很多河流,穿过很多森林,越过很多草原,翻过很多高山。每次爬到山顶,俯视下面的风景,那些自然风光让我有一种归属于大自然的感觉。 4 ]5 H" N8 e5 V5 t$ X! X. h1 s T4 ~ ?8 |; j3 W8 j4 m* c4 q
对很多人而言,被山川、河流、森林、溪水、海洋环绕,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死后回归自然,被看作自己和他人生命永久循环的一个阶段,一种重生的方式。每当夜幕降临,黑夜笼罩我们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死亡;但是,每当清晨出现第一缕晨光时,一切好像又复活了。所有的衰败,都掩藏着新生。 : Z4 L7 R& K4 x* }3 Z ) k0 e' m; e" [+ ~2 h7 }. W7 h' v有这种自然观的人,不会把死亡看作终点,而是中转站。5 R* n/ Y+ \8 ]4 A0 H- q4 i
$ Z- n1 C1 T+ j
另外一些人的观点则更现实,他们知道自己人生的结局。对他们而言,人生不过是短暂的旅行。有一句话很适合他们,那就是“旅途就是全部,终点什么也不是”。: g4 b ]: f7 C2 z* q( A0 u5 R E
; b6 o& c, O8 P
和所有人一样,我们终究会死,如果我们最终能够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就会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珍视每时每刻,但愿,我们认识到世事无常后,会深深同情人类。: E0 c; r3 u7 r3 H- N- C
/ l9 _" o+ A$ O* d! V. i但是,这种实用主义并非意味着藐视死亡。我们需要尊重悼念仪式,不管我们活在什么社会,我们都需要专门的仪式帮助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送行。) x- o/ @0 ?6 ~% ~ H7 B
0 J; c& F w5 }3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