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83|回复: 0

[海门历史] 海门人风俗12则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5
  • 打卡月天数:2
  • 打卡总奖励:4442
  • 最近打卡:2025-11-04 09:48:39

2082

主题

1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1582
发表于 2025-2-2 10: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蒸糕》
: c. B- L1 A( x" g2 ~# J+ Z0 a; c+ j2 |! ~. ]" h' R8 ], O5 h: ^

5 k8 d8 j6 R7 `* E  U3 e, c& T蒸糕是崇启海人很看重的一件事,所以蒸起来很讲究。品种也多:有白糖糕,红糖糕,红枣核桃仁糕,桂花糕等,口味又甜又糯又淳香。崇启海人都很喜欢吃,口彩也好:蒸蒸日上、甜甜蜜蜜、高高兴兴。0 b! p& O( x+ E( W& ]
' q3 j  a, w% Y- S8 O
▽《看新人》) P+ m7 f' E. ]3 o; m( ~2 q
( V( U7 _' _3 b- F/ C6 C  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崇启海农村的结婚场面很是热闹。办婚礼时男女双方家长各自大办酒席,大吃大喝两三天。
3 Z/ T' M, U" P1 H# o% f
+ g" @8 S. g* ?▽《蹲草窟》
' H! x( q4 e- T* e8 b/ o5 B
$ ]6 ^2 s* n/ f: A3 ^7 `3 B' Z1 T三、四十年前许多事情都和现在不太一样。就比如刚会站立的婴儿,一般家庭里大人忙于工作、农活和家务,没办法随身带,就把婴儿放在家里的草窟里,由老人或稍大一些的哥哥姐姐看护,让他逐渐逐渐长大。
- j0 X% G1 q# y& H- E) v0 A; C) N; D6 L
▽《晒太阳》
0 s  \2 E  j9 J3 N
4 d) n4 y& J4 d2 ]冬天的乡下寒风凛冽刺骨感觉格外的冷,所以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蜗居在家。但老天总是公平的,不管穷人富人,太阳升起,孵暖人生,一视同仁。对老年人来说,太阳就是命。晒太阳是非常幸福和享受的一件事。
: V4 f+ i4 q* }1 A! A* ?5 {. x, Q" z6 l* `8 ~* k
▽《爬海滩》
6 r5 n/ Z! Y8 u3 y6 F3 g' c4 r# S6 {4 N, c% l9 W: \
农村里每宅每户孩子都很多,家里父母大人也管不了他们。孩子们在玩的时候都是大的带小的,彼此逐渐长大。崇启海临江靠海,所以,孩子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玩的地方就是海滩——堤岸外侧的港汊。芦苇荡和石头筑成的石梗上,有的男孩还赤脚爬在滩涂的烂泯里,捉鱼捉虾捉蛸蜞,野天野地穷开心。% l0 [7 u; W# `
- q, G& `  V* a" H" U9 N4 S
▽《钓蛸蜞》
6 z1 `4 B. Y2 f! c- ]3 v! X
. p  A% L7 O4 [4 [+ I9 A: ?崇启海地区蛸蜞很多,多的像芦苇荡一样。哪里有芦苇荡哪里就是蛸蜞生长的地方。除了在长江岸脚下、运河边、泯沟里,电灌水渠及农田里都有,甚至在宅上的井里,阴沟下水道,家的角落里都能看到,真是无处不在,满地都是。
# c8 G# v1 }' [6 h" L# U. ^
. k1 H+ t) w  a$ j▽《上水桥》
) t; i) N" X+ V% C. @. u4 U1 M! P
1 T' O, U# O# Y0 e: Y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以前水桥对一家人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淘米,汰菜,洗衣服,汰脚,洗澡搞卫生。空闲时,还可以在水桥上钓鱼、钓蟹、钓龙虾、可以说,水桥是吃穿住行都靠它,一生一世离不开。
$ g8 h9 M9 ~3 z/ ?: Z1 ~2 U  A- h! T
▽《上坟》
! K# q$ A, U, ~' |  y: [
5 N7 R" F! s, J9 R我们崇启海农村的家庭,人过世火化后,一般把骨灰盒埋在老宅后面的竹园里,也有的埋在自留地里。而家住在长江堤岸边上人家,一般都埋在岸脚下。到了清明节,家人就会拿些供品,买些香蜡烛,折些锡箔银子,到埋骨埋灰处祭拜祖先,缅怀哀思。
9 c, n% A( x, P% g" \4 {- A. P( u5 F! g4 f
▽《卖棒冰》. \7 D+ D* G- `$ I

, S! A9 ~) J3 D“棒冰要伐,赤豆棒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夏季最热时节的农村田头,小队社场心和四厅头宅沟的路口头,经常响着这样的吆喝声。$ o( a# b9 N! {4 f, ]& E% m8 p
) W8 j% B- {' i
▽《搓玉米籽》1 l. C/ ]+ O$ i/ T
/ N& y1 [$ \2 G# b( ]2 Z
人民公社时期,玉米是农民主要的口粮之一。所以农村的农田里总是种植大片玉米。成熟之后,根据人头分到每家每户。到时家里人会男女老幼齐动手,把玉米籽搓下来,晒干,装在缸里甏里,作为来年一年的口粮。( Z9 j1 H8 X& L

9 C6 {& y' {  L/ N) F- L▽《牵磨》
9 o. d  \9 |, ?7 S
- D- v+ r. p1 B: k  C/ V+ D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崇启海农村或小镇上还没有粮食粉碎机,所以,每家家里米粉或玉米粉等都是磨床上磨出来的,条件好一点的人家都是自备磨床,农村里的磨床会经常用,平时磨的玉米粉是撒在即将煮熟的白米饭上,变成玉米粞饭,既香又有营养。春节之前磨的米粉,是用来蒸崇明糕的。
3 h/ D! D* ~4 @. g0 Y. j$ H) i+ a# V! V# q* A% l  s
▽《照蛸蜞》1 [6 c' _  E! j6 u. E
& M2 v6 K* [/ F/ [4 @
到了夏天,蛸蜞真是多得不计其数。乡下的农民到了晚上会背上环篮,一手拿着煤油灯盏,去沟渠边、小河边或长江外堤的芦苇荡里捉蛸蜞。因为晚上的蛸蜞会从洞里爬出来乘凉、玩耍。这时的蛸蜞如一下子被照到光亮,会什么也看不清,呆在原地。农民会顺手把它抓住,放进环篮里。  K6 T8 g" F; f/ Y6 _: h! J

: `- f5 T: q, {0 |6 v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