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168|回复: 0

[财富通道] 2024年全国百强市、百强区、百强县排行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3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419
  • 最近打卡:2025-03-01 21:25:29

2082

主题

18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1494
发表于 2025-2-2 10: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全国百强市区县镇格局变化显著,苏鲁粤浙领跑,能源、外贸、新兴产业变局影响显著。广东强区经济领跑,江苏强县经济均衡,百强县集中于东部。未来城市竞争趋势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群一体化等。
! a: O- Y5 W# L$ @
) I: S7 e5 C' b# b+ j. o+ x2 V% }  \- J: `( _$ q0 u" N4 V: p  |
拼经济,谁在领跑?% _) j: }8 d" O. u3 [% t* u9 V
目前,全国共有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843个县(含市辖区、县级市)、3.86万个乡镇(街道)。
& K% R2 H' |, M  F( J- T. F无论是百强市、百强区,还是百强县、百强镇,都是各自区域的佼佼者,从中可全面评估不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1 ], i- }" y8 p0 Z) X  X* F过去一年,全国百强市区县镇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5 ^: x' V4 m( L. i. F" {
10dfa9ec8a1363275b2335db37352ae20afac751.webp 5 {1 ~9 J# u. ^2 W& p

- Y6 v+ \, L' O9 U& t4 l% R* i8 O" B# r6 n
01
6 T, a/ d9 u$ b4 o6 U8 i5 S- v6 C百强市:苏鲁粤浙霸榜,11个省会止步50强  }* y0 m, F6 w+ Q% X" Q: Y" G
10强城市、万亿城市、50强城市、百强市,分别代表不同的城市梯队。
, K3 z3 D! z+ k  q! G( [- G2 t6 a百强市,覆盖了全国超过1/4的城市,其变迁最能展现区域经济的你追我赶、不进则退之势。
) ~  T" Q- o: y4 y7 x过去一年,全国10强城市格局大体保持稳定,新晋烟台、常州2个万亿城市,而50强城市守门员从太原变成漳州。; `$ u, d$ k! u$ B6 ^
其中,进步最大的当属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四川宜宾、绵阳,福建宁德,为城市竞争的最大赢家。
9 u' O; i0 y4 P$ _与之对比,太原、哈尔滨、南宁、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呼和浩特、银川、海口、西宁、拉萨等11个省会止步于50强,经济总量不及普通地级市。& [% H/ `' ^; A; _: f
能源大变局、外贸大变局、新兴产业大变局,是其中的关键,家里有矿的、制造业强劲的、新能源及光伏等新兴产业布局早的,从中受益。+ o! g. ]: e2 P9 C  I  d
与城市位次相比,百强市的区域分布,更能看出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参阅《揭榜!最新全国100强城市排行》), R/ l; Z' G3 B' a5 C8 v
整体来看,中国百强市集中于东部地区,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福建5个经济大省,占了半壁江山。6 P. w1 z! q2 ?! l
江苏,唯一所有地市全部跻身百强的省份,“十三太保”都有独当一面之力,发展相对均衡,但也造就“散装大省”的格局。
1 @* C' K6 _: k1 N! Y广东百强市数量只有10个,不及苏鲁。' g3 s1 h3 w2 V7 z3 v# |5 ^
一个原因是广东21个地级行政区划,数量为全国之最,分散了经济总量;另一个原因是粤东西北发展远远不及珠三角,亟待提升。
: |) b9 m. D& _- ?7 \! `) ?中部地区,湖南、河南、江西均有5市入围,而安徽有4市跻身其中,湖北只有3席,山西只有省会太原一地入选。
/ P9 m0 b  _: ^: m2 z& S) g西部地区,各省的百强市普遍不多,四川、内蒙古各自有3城入围,陕西、云南、贵州都是2城。% C, H3 W, p# h
这些省份,多数都是“省会+副中心+资源型城市”的组合,如呼和浩特与鄂尔多斯、包头,西安与榆林,贵阳与遵义。
. o8 ^  B4 b+ m9 P  n( m) p东北三省,一共只有4市跻身百强,包括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正是大名鼎鼎的“东北F4”。9 `5 ?7 @1 D7 z* V
4座城市都是副省级市,要么是省会要么是计划单列市,但其经济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市中基本都处于垫底位置。3 ], J* V; c" I5 u+ L6 p4 Q9 Y
这意味着,东北40多个普通地级市,无一入围百强之列,振兴仍在路上。/ R! }5 B, s" D% \+ w
50da81cb39dbb6fd72e65bb2af9e2116962b3729.webp
& v2 U9 _* T: F  f1 T' M5 U5 b  v. E" q  h; m4 f

) _( i! J) n0 [( V1 [; z" N02, L4 T, [1 j6 c6 P* W# r# v( b" n$ v
百强区:广东一骑绝尘,四川力压山东河南8 `/ ]1 T8 @/ [; S# `; I
城区,是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经济的主要承载者。
# W* z4 w( h  W7 K8 ~经济强区,要么是以CBD为主的金融商贸大区,要么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大区,要么是行政中心所在地,要么是教科文卫等资源的集大成者。; o1 k9 ]$ o0 H+ G, p4 x3 W& Z
日前,工信部下属赛迪顾问研究中心发布《2024赛迪百强区》榜单,对除直辖市市辖区和港澳台地区外的900多个主要地市市辖区进行评估。
' X3 Q+ C( P: n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百强区,不包括级别更高的直辖市辖区,也不包括类似国家新区、开发区之类横跨多个区域的经济功能区,而是以行政区为准绳。
$ j" t  H+ p2 R3 e' I如果说江苏以强县经济著称,广东则是强区经济、强镇经济的领跑者。
3 L% A" k/ y/ }) \0 s3 N! z2024年全国百强区,广东今年共有17区上榜,在前10席中占8位,并包揽榜单前七名。& d& ]) {7 k. U3 p8 j
广东的十强区,并非广深霸榜,佛山也有一席之地。
  V) A5 x# @0 r- T' b1 x在8个“TOP10大区”中,深圳4席,广州2席,佛山也有顺德、南海两区入围,这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广东四小虎”之二。
" s! o( w# k9 K4 a1 ?2 Q) A江苏则有15区入围,相比上年减少2席。
3 d2 S3 f6 u6 M+ @8 u由于强县经济的摊薄效应,其城区总体排名不及广东,10强区只有苏州吴江区1席,但其GDP总量不及作为县级市的昆山市。
2 T1 m* g& a8 H$ F3 l浙江有13个百强区,但排名第一的不在省会杭州,而是宁波鄞州区。
" h% l: j  ~* K# A" t杭州余杭区与宁波鄞州区,经济总量相差不大,可谓你追我赶,都有夺取浙江省第一区的实力。$ N6 h/ m8 f# p& Z4 D+ M9 b
而百强市县众多的山东,百强区只有6个,不及西部的四川(13个),也不及中部的湖北(10个)。5 f7 y/ ?. M6 F  R0 c
四川共有13个区跻身百强,与浙江并列,绝大多数都是成都所贡献的,但也不乏普通地级市的身影。" E5 {! S! l; f; p9 L2 |" x
宜宾的翠屏区、绵阳的涪城区、泸州的江阳区、德阳的旌阳区晋级百强区之列,成为普通地级的佼佼者。6 X) w3 A: {" w& X. g
在内地31个省份中,还有13个省份没有百强区,这与其省会经济体量相对较弱不无关系。
; Q+ f) S/ D% a  ]: F如果考虑到直辖市,全国GDP十强区格局将会有所变化:; P6 ~- H! m+ ^
上海浦东、北京海淀、深圳南山、北京朝阳、天津滨海、广州天河、北京西城、深圳福田、深圳宝安、深圳龙岗。. ~% R2 n( D. B2 y, R
上海浦东新区遥遥领先,1.67万亿的GDP总量,放在城市里可以排在第10名,超过宁波、青岛、郑州、长沙、济南等经济强市。/ g4 F  O' A. y8 ]0 j6 s) D
而北京的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等位居前列,天津的滨海新区也不容低估,四大直辖市中,唯有重庆没有城区跻身20强之列。, [# {! `5 x& o3 ]* K+ T8 }# G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消费驱动取代投资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能,坐拥众多资源的主城区再次复兴。, ~1 W' Y- t1 s3 s; E* C9 @4 J
一些科技企业正在回归主城,工业上楼可谓大势所趋,而承载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的主城区,也成了内需时代的受益者。
) b) r: Q6 T. d5 Y, S* {/ [ b58f8c5494eef01f25016b9b4644132bbd317d9b.webp
* Y; r! s; {' F4 b- t& o0 H
5 i; U4 b, N5 _7 K
! k$ E$ z8 ?: _$ E03
1 b* {' o( F3 M  m百强县:江苏浙江山东霸榜,广东只有2席6 a8 H" l- ~: Z
培育县域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主要方向。
* f3 F4 F$ @: Q, B0 U) q; \全国共有1800多个县城,既有“富可敌市”的千亿GDP大县,也有仅有万人的人口小县。# h1 |8 P) {! y: ^+ t. h
2024年十强县分别是: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晋江市、太仓市、慈溪市、龙口市、宜兴市、长沙县。
6 s5 z0 L( L1 J! b! r/ _  p其中,共有59个县域迈入“千亿县”序列,部分县域经济实力,超过地级市乃至个别西部省会。
: `% R3 J$ p) N0 {4 t6 b& F全国百强县,大致可分为三类:) j  H5 ~. F$ \
第一类是制造强县,产业实力强劲,足以独当一面。
# d! C6 Q- m5 i" p2 b5 \4 O0 l如江苏苏州昆山市、浙江宁波慈溪市、福建泉州晋江市。9 |, n- r8 i/ M3 u
第二类是强省会下辖的县域,本身就是省会的一部分,只是仍维持县域的行政区划。
  g- l  _2 g# @, U+ @7 Y& s) Y5 W如湖南长沙县、江西南昌县、安徽合肥肥西县,亟待撤县设区,只是行政区划调整暂时搁浅,需等待下一轮窗口期。" P& |" O; [' }, }* |* o
第三类则是家里有矿的,或有特殊主导产业的。
5 n9 B+ x, `: G( M2 H8 X如陕西榆林的神木市、贵州遵义的仁怀市、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有煤炭大县,有白酒大县,也有以石油产业为主的县域。
" x! F1 x% v- [' Z+ W从区域分布来看,百强县同样高度集中,东部地区占66席,中部地区占18席,西部地区占13席,东北地区占3席。
5 ~; J% k$ _+ o从省域分布来看,江苏、浙江、山东占据半壁江山。江苏25个,浙江15个,山东12个,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b# x0 O- F: \" @* ^+ i7 r( g1 V
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强市林立,强县峰起,县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被赋予了“狼群模式”的称呼。(参阅《中国最富的省,正在拼命制造“千亿县”》)" }/ T! ?, |+ c4 v. w
可以看到,苏州4个县级市、无锡2个县级市、宁波3个县市、泉州4个县市都在其列。- D. e% [+ q) @4 b( E+ X6 v2 @
反观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百强县增加1席,总量达到2个,分别是惠州博罗县、肇庆四会市。
' ]* L9 |3 \" Y% ~$ a( C+ O广东百强县为何少?一个原因是广东多数强县已经撤县设区,另一个原因是粤东西北县域经济不够发达,有待“百千万工程”提振。+ u; B* @: @( C; z- o& z
至于中西部地区,百强县多数都是后两类:省会下辖的县域,或者家里有矿的。3 f% q0 I4 ~1 f; C
陕西神木、内蒙古准格尔,都是产煤大县,两地所在的榆林、鄂尔多斯,均为我国10大产煤大市之一,而内蒙古、陕西则是我国TOP3产煤大省。
6 f: R, C6 S! k" [7 h; z而贵州遵义的仁怀市则以白酒产业闻名,大名鼎鼎的贵州茅台就产自于此。- f. b+ M: H: @! N  e7 J4 A( u
遵义是贵州省的副中心城市,GDP总量直追省会贵阳,而白酒正是其最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比重接近70%。7 C4 d4 z* x# y0 `
对于县域经济,需要注意的是,人口小县正在展开机构改革,部分县域面临撤并,或裁撤部门事业编制的未来。; p! \0 n8 j0 a6 T: P
而一些人口持续流失的收缩型县城,未来要告别扩张思维,走上瘦身强体之路。
5 W! x+ u( y- Q' J043 K7 r- U& I+ m5 N" q
城市竞争,有哪些大变局?
; ]2 c% Z! m; q- z% `' p中国城市经济,未来有哪些大趋势?
& \; \  {: t2 M在我的《中国城市大变局》一书中,总结了中国未来城市竞争的八大趋势。
0 K4 g3 N7 @3 s" x北上广深地位稳固、经济重心持续南移、一省一城、中小城市鹤岗化、陆权复兴、大城大圈、抢人白热化、楼市超级分化。
* J( c7 W( D* m2 a) r0 }随着国际格局、地缘变局、科技革命等因素日趋凸显,区域经济的洗牌趋势也在加速。' O# R# `, C% R7 ]( u" K
第一个长期变量,来自于外贸与内需的分野。% [: c! Q. q9 i9 F# M* ~
一些依赖外贸的沿海强市或受影响,而拥有人口、产业和消费基本盘的地方,或会受益。" s' j" _' ]9 b" \# y. M
第二个长期变量,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
! ]8 A: Y* b  Z8 F以新能源汽车能为代表的新兴支柱产业正在崛起,重塑区域产业结构,搅动地方竞争格局。
/ Y) x5 Z/ z, A不只是汽车产业,包括能源产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众多传统产业,都要直面科技革命的大洗牌。; {% M- F8 Z! N. j+ f& E1 g; h0 e
第三个长期变量,来自区域发展战略的变迁,城市群、都市圈的抱团发展,成为主流。
% d- q$ J9 ]% Z" c; ~# Y过去,城市竞争,多是单打独斗,而未来则是城市群的一体化、都市圈的同城化,是群狼模式,而非单兵模式。' L$ j0 ~# R: p/ p8 c
所以,谁能做好区域整合,谁能最大程度发挥一体化、同城化的力量,谁就能走在前列。
+ ]0 j, M- R0 z6 q8 B! k
4 {% i7 `" o2 S$ i" C
女儿国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女儿国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女儿国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本站所有带作者名的小说均收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整理校对排版
7、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8、女儿国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贡献值排行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9-6 13:56 , Processed in 0.19193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