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3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419
- 最近打卡:2025-03-01 21:25:29
版主
- 积分
- 21494
|
作为打工人,我们每天都在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这时候,我们就要了解工伤认定的相关知识和流程,以便保护自己的权益。8 F+ X5 r, S/ Z% Y
. s4 R* v( q, H+ ]" N5 A- L2 h01
& B5 |9 }. {+ K. |, c3 m案情简介
% W3 [! I0 E- a6 ^1 G2 Z- ^小美是某工厂的职工,其居住地离工厂非常近。某日下班后,小美骑电动车到学校接女儿放学,在回家的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小美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小美不承担此次事故的责任。
. c9 ?' d- ~- ]- Q8 x: p' |' h7 u. z9 D: T& S( z
事故发生后,小美提起工伤认定申请。但工厂认为小美居住地离工厂非常近,其去远在几公里外的学校接小孩回家的行程已不属于上下班途中,不应认定为工伤。* p+ [. c V7 v$ l% w
1 F; Y; x! i6 D& R
请问:小美下班“绕路”接孩子回家的路上被撞受伤,能认定为工伤吗?+ `4 v* \, q, K* O
02
3 y# F2 T# I' w法律解析, o; `+ S7 e+ b* w
上述案件争议焦点在于小美被撞时是否属于“上下班途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情形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三)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A) b! \2 N8 B) ?; e% _0 A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小美与女儿共同居住,虽然其居住地距工厂非常近,但小美作为孩子的母亲,下班后去接小孩一同返回居住地,且并无明显的绕路行为,并不违反常理,应当认定是小美在从事日常生活所需的活动,符合《工伤保险条例》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 J6 m4 U) p( \
, Q5 q0 {+ T( X" P" D因此,小美下班绕路接小孩回家被撞受伤,应当认定为工伤。1 ^) a& v- b9 w
# ~' K5 D' V/ I! `$ Y- E6 X
03
! g: G% K3 v6 [司法实践中,绕路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 l8 O$ i& Z% B% s) k
判断劳动者受到事故伤害时所在路线是否为其上下班途中的合理路线,是工伤认定案件的重点与难点。9 H/ D* M" W7 g/ W
- D. Y* v, W0 N7 {9 k
司法实践中,一般可以结合职工居住地和工作单位所在地的相对位置关系、道路状况、路程远近等因素来进行综合判断。& l( N/ m9 T0 @# ?3 z
( k- \ ~4 I) i+ Y( x; ^. P一是职工所提出的绕行事由,是否客观存在;
9 |4 u4 X9 L. J& i8 C2 y/ X K# s0 W6 w& Z# _5 h) o
二是职工提出的绕行事由是否符合一般逻辑、是否合理。8 F9 P2 ~5 K/ s. |# e
2 b# w* G1 \( J n/ ]( O9 E/ W0 a
04( a* J: v7 e. v- P3 X1 F! u: \
法条链接: u5 n8 ]: ~1 \ O. {
0 K7 f. Y$ W) x% F《工伤保险条例》* Y) s: p1 \4 P, w8 c
|' n4 J, v$ d. I( P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 j5 q5 Y! U8 [; e' Y4 e. a7 Q*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B# p: y' v# g) m2 W2 q& \
4 _' m- ~* |) 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 M% Z8 M6 h2 W! |) ]& l
0 D5 I' g" O" `. k4 W9 J第六条 对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情形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d/ }. E: {: |: j(一)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4 P" Z7 U/ u0 s(二)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4 L1 D C A8 v7 `" F6 a9 I
(三)从事属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动,且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Z0 O: D6 e# i& `
(四)在合理时间内其他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 u+ E; ^3 l& X/ K* {2 A) z# _! N: s. W8 M" ?% d" C O9 K* Y) E
" O5 v" q, c( y( 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