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3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419
- 最近打卡:2025-03-01 21:25:29
版主
- 积分
- 21494
|
初次面对劳动仲裁时,劳动者往往对如何计算劳动仲裁请求感到困惑。这涉及到明确请求的时间段、计算方式以及基数等关键因素。1 e" ]; B& d2 V2 ^( O# G# O/ L
/ B% \9 |" L6 _ S( r* n) D
1 k3 d" C7 _- |由于劳动争议案件通常需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因此在这个阶段就必须清晰地确定仲裁请求。如果计算基数或方法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个人权益受损。本文旨在汇总常见的劳动仲裁请求计算方法,为劳动者提供参考指南。
0 A. M. o3 O( e0 O1 K
+ v6 P! ^+ T4 H; p5 W2 Q& w7 u* _一、加班工资
7 ?; ^/ R; F4 d
$ s0 \6 ~7 L$ W- r. a K, S平时加班4 h) u: m, w: S- N- m8 p0 ~: q
$ Z( v. x5 A. w, w& u8 E计算公式:平时加班费=月工资标准/21.75÷8小时×加班时数×150%! q, M/ @0 s; }5 P$ R
+ j, T. m0 ~6 ?5 G0 b! _
举例说明:假设月工资为5000元,平时加班10小时,那么平时加班费=5000/21.75/8×10×1.5≈416元。
3 J0 }9 R f) u+ x. M1 E1 B" d: B9 G0 J3 P
双休日加班
+ Q K& s5 X, |8 z Z& F8 W9 t) j+ D
计算公式:双休日加班费=月工资标准/21.75÷8小时×加班时数×200%! R5 D( J x* N% l
/ m5 U/ A3 G' s o8 F. B+ P* P' a
举例说明:假设月工资为5000元,双休日加班10小时,那么双休日加班费=5000/21.75/8×10×2≈553元。0 {5 Y, b9 Z) F/ B/ U7 ~5 h
/ u9 f8 {" H4 N, q w
法定节假日加班
& T1 U, m& E7 ], W4 A
8 r+ j" T* B" a; v* J计算公式: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月工资标准/21.75÷8小时×加班时数×300%& B5 k+ S8 _0 u, D1 J( R' s/ B
2 r0 g9 W0 b5 ^$ R
举例说明:假设月工资为5000元,法定节假日加班10小时,那么法定节假日加班费=5000/21.75/8×10×3≈829元。0 F* M! ~3 t: p8 _5 [- D
# m8 i1 n5 N4 ]7 L# U4 x6 f
二、未休年假的工资9 Y2 O y1 c( o2 l" L$ _
+ J6 s+ r( g6 K1 _5 K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该报酬等于员工在用人单位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前12个月剔除加班工资后的月平均工资除以21.75天,再乘以未休年休假天数,最后乘以2倍。
- W/ [0 t! w2 [/ x
3 K& l" F: F: ^' `1 k& r具体计算公式为: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 = (月工资标准 / 21.75天)× 未休年休假天数 × 200%。5 G* W3 A: Q8 [/ O
. |& k4 ? P0 ]
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当年度可享受的年休假天数:该天数等于劳动者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除以365天,再乘以劳动者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最后减去当年度已安排年休假天数。如果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则不计入。( P- U! F5 K; e( k7 o
5 Z2 n, G; h0 L x$ z( c具体计算公式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当年度可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 (劳动者当年度在本单位已过日历天数 / 365天)× 劳动者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 - 当年度已安排年休假天数。(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计入)* ?! S/ z2 O: ?/ g. B. y) r
2 j. |: n: H! x) ]* U
职工新进用人单位时当年度的年休假天数:该天数等于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除以365天,再乘以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如果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则不计入。例如,如果折算后为4.8天,则当年度可享受的年休假天数为4天。
9 C6 V& u! K( q. [2 r4 l: B2 H: T# l; S# {# ]1 O: W- s
具体计算公式为:职工新进用人单位时当年度的年休假天数 = (当年度在本单位剩余日历天数 / 365天)× 职工本人全年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天数。(折算后不足1整天的部分不计入)
" b, @ F8 `! j) I2 s! s0 F
u5 Q0 x5 t9 S' D三、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 ]% k0 x7 J" h. }4 s( D( }
C C/ K9 \- M5 Y经济补偿:计算公式:经济补偿 = 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 × 按工作年限折算的应当补偿的月数。$ ]3 M: V/ q7 I- k: v6 z6 Y
8 \6 a+ M$ s4 H: L, C3 Y
* B8 n- o' c9 Q, h8 {8 f% ?$ u; H$ i: Q
工资组成:经济补偿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则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如果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则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I! l0 Z7 e8 k- I" T \& }$ _: }# I- L* t' Q
上限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的上限为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
& [, t9 Q5 i0 d t. t
+ S' o% ]( z: n年限折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 y8 T: c+ Y5 d5 X7 \
$ ?% x% q* ` ]" O8 `% D高工资限制: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则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且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8 q) Z/ h7 M! q. w- A" l0 r7 u2 [1 X2 R( L: m+ K9 B9 a2 X1 z
实施日期: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6 o! f4 I5 Q' S+ y
, R2 o: [+ v% h% I& @0 u$ O; x& G工作年限合并: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如果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如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将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 u7 P* [, X7 n& m
6 e! A8 E, Q$ O6 |- W3 {5 J具体情形包括: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位;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其他合理情形。
- c- f& b1 D' k- p! J/ v' N- g( I) u
( o9 \+ a( x7 H5 _* a2 S: P8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赔偿金:( I' k& {* D2 S7 ^2 r
" a" w. A4 a' {; S$ ~
计算公式:赔偿金 = 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 × 2倍。/ S' `# [: t) A8 w1 ^, I; ?
- F; l$ D5 M" C+ R0 `
四、工伤待遇
, w: p, [# z. s- ^6 M# @
( p q9 ]. x' M# l" K停工留薪期工资:受伤员工在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是基于其受伤前12个月内的月平均工资来确定的。具体而言,将这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相加后,再除以12,得到的平均值即为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需要注意的是,停工留薪期的长度是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准的,即根据专业机构对员工劳动能力的评估来确定。
! R, r H" o9 r0 O6 ^: S
. f1 A8 M$ y4 M, b& Y0 P* N! `$ x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这是根据员工的伤残等级来确定的。不同的伤残等级对应不同的支付月数。例如,一级伤残对应的支付月数为27个月,而十级伤残对应的支付月数为7个月。具体的支付金额则是根据员工本人的工资来计算的。8 e8 g0 j0 B' l2 G
* H& h) T5 v# \" O$ @4 V
r& L; T& ]# g3 e+ y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这部分费用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具体标准来计算的。因此,不同地区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2 \! o5 Y5 n# b9 O/ f
: m1 A k' K B% I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这也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具体标准来计算的。同样地,不同地区的标准也可能会有所差异。
* a5 e2 u! f' x$ q, { e$ H& t' V1 k, L7 }& e; I/ @6 c
除了上述提到的计算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工伤待遇,如伤残津贴等,这些待遇的计算方法也可能因地区而异。
7 d( A8 E! C6 Y9 D7 h# G4 a$ Z% R0 f' D( M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虽然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劳动者了解常见的劳动仲裁请求计算方法,但它们并不构成实际主张仲裁请求的法律依据。如果您遇到任何劳动争议案件,建议您咨询专业的律师或相关人士,以便能够合法、合理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y) r* h% e( \& T5 i% E
8 A& q4 C3 g1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