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过中国古装剧,那么你一定对"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不陌生;如果你熟悉中国古代史,那么你肯定知道,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特别的职业叫"更夫",或称"打更人",这是带着浓厚中国色彩的古代文化字眼。 * t! M( X8 i2 h3 T" A; S5 z) I2 k4 d$ v2 z- Y
所谓打更,在古时候又叫击柝(tuò),柝是木头做的一种响器,俗称梆子。打更,即击柝,就是夜间巡逻,一边走一边敲梆子。- u6 Y7 d0 K2 x6 R
0 f0 P& Z( t, d. E) l
古人的生活与我们相去甚远,现代社会的夜晚更是街市如昼、光怪陆离,现代人自然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会有"更夫"这个职业呢?古代人大晚上不老实在家待着睡觉,跑出来敲锣打鼓、一顿瞎吆喝为的是哪般? 3 i, c$ Y2 Y: \- l' X4 r5 n' ^8 N5 L' r1 b( L" q( T
别以为聪明的古代人是没事儿找事,其实打更的作用可不小!- r9 @) _" B) r; Z, t. f& E
! S: A& W0 f) j6 v$ w. N. x打更的重要作用有两个,首先第一个就是报时,又叫做报更。5 Z' g$ _$ B3 V% ]8 T9 ^
& w' n' ^7 k$ E, l现代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想要知道现在几点,对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随手滑开手机屏幕就能看到时间,如果你点开世界钟表,甚至还能随时随地知道地球的另一端是什么时间。然而,古时候因为科技水平有限,对于人们来说,"计算时间"和"报时"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 D7 Z0 s+ S% ]- B 4 ^5 ~% Y/ X, n' |1 W& O, j' j中国最早的计时器是春秋年间的"漏刻",所谓"漏刻",就是人们通过水滴来测算时间,"漏刻"发展到明清年间,就升级为更为精密准确的"四级漏刻",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就是公元1745年所造的四级漏刻。 4 @8 M9 Z+ D8 L4 r* x- T j( b& k. P- ]6 t! H$ u5 l8 v5 X7 F/ u
"漏刻"虽然可以计时,但是初期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耗费人力较大。所以古人又发明了圭表,圭表又叫日晷,即通过太阳的影子来测量时间,比起"漏刻",日晷使用起来倒是简便许多。 ; r: b" t6 u Q0 l$ M# `+ {3 w6 [4 Q g1 A
除此之外,如果是比较短的时间段的话,人们也会通过焚香的方式来记录时间。西方的"自鸣钟"传入中国要等到明朝后期,但是"自鸣钟"是舶来品,价格昂贵,仅有官宦、富贵人家能够使用。老百姓们要知道时间,只能靠更夫了。8 _; a& ?7 B g7 Y- o8 L* g
7 ^$ c% K" f# G$ X+ g, y* R, Y宋代诗人洪适说:"说与谯门漫打更,却怕催归骑",有了更声,老百姓们才能知晓归家的时辰,对于古代人来说,夜晚的更声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c4 @7 f. ^6 T8 N) M
4 d, m2 w& ]7 `+ r% [7 D更夫出门打更,也并非只是像电视上演的,随便吆喝几声就能完事的。3 c0 Z7 T3 Z* r: D8 `2 g
2 {& a, z; r& I在古代,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地方,都会设有"谯楼",这是专门负责计时和报时的地方。"谯楼"一般位于城池的正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在城内兴建的楼房,一般不得高于"谯楼",这是出于城市防卫考虑,在谯楼上登高远眺,可以更好地观测到远处的情况,防范城池外的敌情。 2 c$ I& l) k7 k3 Q' i/ I; W( q- ` k4 R# b! i5 A# F' i- F
所以在古代,更鼓分明则代表了地方的治安状况良好。谯楼更鼓如果每天都能按点报时,说明此地外无敌人入侵,内无强盗横市;相反,如果地方行政运转糟糕、盗贼蜂起,哪还能顾得上报时呢? 0 t- E& f, r9 }! M5 |; U' Q 8 F" M) c4 ]% k0 x谯楼地位重要,所以其规模一般不会太小,如宋代程度的铜壶阁,楼身以砖石筑成,"上下两层,一共十四间房,宽十丈深五丈六尺",其壮观程度可见一斑。+ i+ o4 t. i$ O
+ ~$ r+ |! n) c l c4 ]谯楼里安排轮班人员时刻守卫漏刻,记录时间,然后更夫则分班报时。不同地方的更夫想要知晓时间,还可以看谯楼上的各种鼓角与旗号,看懂这些鼓角旗号的信息,需要知晓特定的"密码系统",所以更夫们也是要接受正规的"岗前培训"的。可见,古代谯楼更鼓制度的运转是十分严密的。4 T, T) T r5 s0 v' i* Z7 E
7 I8 j% y; C* t& f6 @5 b" F. Y( F更夫敲梆子报时也是有讲究的:全夜一共划分为五个更次,戌时(晚上八点,古时两小时为一更)敲一记锣,连续敲两记梆(记为一次),这为一更天;亥时(晚上十点)锣声两记,梆敲两次,这是二更天;三更天之后,梆子只敲一记就记为一次。除了夏季,其他季节在凌晨五点到六点之间还会加一次"亮梆子",只敲梆子不敲锣。 / Y m- D) e* s9 b) B+ A9 X4 a# \* t2 h3 x
除了报时之外,更夫还充当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防火队员。. H& k/ C! u2 \9 @
5 j( X: i/ n7 r% |$ ?* E( f
古代走火一般都发生在深夜,一旦发生火灾,救火不及时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二十四史记载,从西汉至清末,中国就发生了八百七十八次火灾。这还仅仅只是有据可考的数据,在防火设备低下、史书记录不到的小地方,火灾的次数肯定是不容乐观的。所以,夜间防火就成为一种必要手段。然而,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实行宵禁制度,夜晚是不允许寻常百姓出行的。- y3 t* _% d# I/ J+ Y9 v( V
: K$ {3 G7 S: G. @9 h" G& R; b所以,作为在夜间行走唯一合法的人——更夫,就担起了监控火险的这一重要职责。更夫夜间定点巡锣,敲锣报时的同时还会喊上他们的口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也算是最早的官方消防队"宣传语"了。如果真的遇上火险,更夫就会用力敲响手上的锣鼓,叫醒熟睡的居民,搬来"火钩"、"云梯",寻水救火。到了明清年间,大城市里还会分区分片派遣更夫轮流出门清查火种,这也是为了预防火灾。- a3 J" r/ [9 a
, z$ ^6 W3 E3 c1 c" p6 n$ n* s可见,更夫这职务虽小,但作用却不可小瞧。 C/ s" _9 i" G4 R0 T8 x# W1 ~9 g2 C h0 l8 V# k- E% X
随着时代的进步,精确的手表、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以及智能监控设备取代了更夫,打更这一职业渐渐地也就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里。但在中国一些农村里,依稀还可以见到打更人的身影。安徽省黟县西递镇的西递村于上世纪末成立了一个"防火打更队",每到夜里,队员们就会拿上手电,出门打更,嘴上吆喝的依然是那句熟悉的台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9 M# g+ E" R3 ]' m. X6 G
) E1 I8 x7 d+ J( y# v6 V, q& _
打更的传统虽然不再,但决心守护一方平安祥和的打更精神依然影响着中国人。7 r0 D- z9 f+ w9 O,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