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唐朝的科举考什么呢?总得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常科、制科和武举。
4 P1 p: Z. F3 D
- x, ]1 y& i! H; p" d' o大概打个比方的话,常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招生”,制科,相当于现在的“特殊招生”,武举,则相当于“体育生”。
" s' z; t6 U1 t; Z2 I Z重要性上来讲,常科当然是最重要的,制科次之,武举,则相对差点。
5 ?% G' G, O: e& L$ W
' B7 e, o* w- Y2 D一、常科
9 |/ ?* R" U* g- z' {
* T0 d# o) M4 @3 s7 ^
所谓常科,顾名思义,就是经常考的科举的意思,一般每年固定时间都要搞一次。而常科之中,又包括许多“科目”。注意这个科目,跟现代的意义有点区别,不同于现在语、数、外那种科目,准确来说,更像是考试类别的意思。
: h9 i# ?- J" |. W. s8 u6 ]+ |( z+ ]" W2 P/ o
常科的类别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还有史科、一史科、三史科、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五十多种。
0 v/ k5 l$ V+ p# `( ^$ i5 Z1 s# r z) W4 j5 E# u
种类实在太多,就挑几个比较重要的写一下吧。
2 m# D! i2 r% p
. h0 I2 M: S$ r; T事前提示一下,在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进士”,其实只是当时一个考试类别。而“秀才”的概念,和后来也有很大不同。
! \# m5 `3 w E& N! w# n0 E. k! f% S1 L$ V7 W. Q9 e
秀才科
; P3 y; \; Y# Y
; I7 b4 H# Z5 k0 h这个名字源于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当时就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东汉时候,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为茂才,像鲁迅小说中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其实就是个秀才。秀才这个玩意儿,在汉朝到隋唐时代,一直非常重要,到唐朝时期,给它变成了考试。
8 C Z7 ~ T& b2 q$ f
1 M5 `8 m |* S1 c0 M Z考试内容主要是策论,也就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时事政策的理解和论述,有点像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申论。不过李世民时期,出了一个规定,直接导致了后来秀才科的没落。
6 Z, d' K" g. _% V+ [6 I" p6 ]1 m/ \' M. o
这是个什么规定呢?
7 i/ w6 S* R, Q( P W* @# ]' C/ O- ^9 L* b1 K5 H+ k- t3 F! u& v
贞观年间,朝廷规定,各地每年都要往上推荐秀才参加考试,但是,请注意,送上来的人选要是不合格,会给你处罚。
" Z% x. O# k( W5 b; ~" O( ?+ k' w
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很不讲理的霸王条款,地方官们也算是给吓怕了,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一不小心就可能挨处分,此后提心吊胆很多年,一直开展得不怎么顺畅,到高宗年间,就给废掉了。
0 K/ v6 V" |' x/ b+ I9 L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Y9 d# u8 c7 b% y2 L) V/ X! _
明经科
; S) D+ O' c& S( F! F9 R7 t% G
& K, z2 P4 S/ j# D4 P( y这个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举孝廉,汉朝时候重视经学,当时推举的时候,一般是要考察经学水平。
. u8 Z4 U9 l8 |' E q$ r
% q, o; K. t! K4 m唐朝时候,举孝廉就渐渐转变为了明经科,也把考察变成了考试。
! ~$ {! ?0 ?+ B
( Q3 l+ l2 F1 f- e# z/ Q7 K: C内容主要是大家熟知的那些经书,诗、书、礼、易、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等等。
2 H1 T/ O* `# ?( Q
- B7 `3 A* V5 ?- F1 \; s考试的类别还可以细分为许多小科,有五经科、三经科、二经科、一经科、三礼科、三传科等等。
+ V% X% d2 Y- e8 F, T, h
4 }1 w& J8 n M4 j6 T+ Q0 q明经科看起来非常学术,但其实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死记硬背就完了,所以相比进士,明经科一直不怎么被人重视。
# ^. w6 H! j4 k9 z6 f
; O, u. y5 g% z: J8 p
但无论如何,这在重要性上,是仅次于进士科的科目。
3 S/ l2 S0 C! {+ W( {& x( v3 m2 ~' g9 C$ A# z
我们都知道的名臣狄仁杰,就是明经科出身。
' j2 o. h) @9 ?* |! v1 h/ P( A+ M' Q
进士科
( c Z( _% _8 l. ~- Q; E" L( C9 A, e3 i/ o5 W9 }" U
这是科举的灵魂,终唐一朝,这是最热门,影响最大,最有难度的考试,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考试。到了明清时期,其他类别都全部消亡,最后就只剩下了进士,所谓考科举,也就成了考进士。
4 d8 P+ X& G& K6 U. X( }' r; p' x! a- O* T
进士科考试内容,是在高宗时期最终确定的,主要有三项:帖经、杂文、时务策。
% C5 F7 S2 k, B1 @' J
, M. i5 ^8 c8 T帖经,就是把书上的某行贴上几个字让你填,就跟现在填空题差不多。
/ q) T7 b6 }" h. T
1 D/ s4 g( p* p1 E时务策,是对国家大事、时事的见解,有点像论述题,也有点像公务员考试的申论。
5 ^ A% {" c: Y% c
/ `) L8 D% A5 L/ t8 h杂文,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这个意思不同于现在的杂文,而是诗赋。
f0 Y# k" L* X/ S2 u8 W. k1 I7 K4 q5 j
在三个科目当中,杂文是最有特点的,当时考试规定,只要文章写得好,哪怕你前面的帖经(填空题)不合格,也可以用杂文(诗赋)来代替,成绩合格,仍然可以继续下面的考试。
8 Z! K0 G0 q9 d# ^6 ]5 \1 v6 g
/ o. Q5 v9 A W# y l7 h
唐朝的诗歌为什么兴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进士科考这个玩意儿,而且还很重要。当写诗成为一种风气,自然就会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诗人。
) c6 X l& }" I
* d2 [: q; l9 p7 a唐朝宰相薛元超说,自己平生有三恨(三大遗憾),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进士科。要知道,这可是后来官拜首席宰相中书令的大人物呀,竟然以没考进士为憾事。可见进士科的含金量之高。
# e+ f4 @& z6 n: ]" E2 {+ r6 ?2 s1 ^* S( |* ~
明法、明字、明算
: ]; N& V) J1 O& t
5 M' c! C/ O Z- h4 t! E6 E/ y
顾名思义,分别是明习法律,有文字功底和算术功底。
5 T: q H3 z( g& ]1 h7 I6 X
4 f# n3 n0 f9 p7 b2 X# C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想明细法律,自然得熟知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律疏议这些东西;想明习文字,说文解字、字林等等,也得琢磨透了;想算术算得好,那些数学教材: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等,也得十分精通才行。
/ o, L/ m/ r s% J, `* O: r+ W
! `6 w2 L0 v/ q; G9 i同时,通过明算科,我们还可以明白一件事情,古代是有理科生的,而不是都去搞文科了。
, _+ G" _% k( Y+ k" P( @
! u& f* a* @* ?& a4 ]史科 一史科 三史科
0 Z* U) b8 C" p0 N0 B2 t' a
, V* J& v! `* a0 W7 `
因为历史这玩意包含的内容太多,所以这门科目分得比较细一些。
" C& q3 R, R7 Y& [, H; p1 k$ f) Y/ d i" B, P( @
史科,主要考察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类似史学里的大综合,考的是你的广博程度。
2 D ~! i2 c( ~( S
, q" c4 c# Y3 F! Z; d
三史科,主要考察史记、汉书、后汉书,考的主要是汉朝和以前的历史。
2 E9 H$ N' E' H" p; W7 t, S" A; s
& K% H+ a8 V6 i9 q一史科,内容更少,考生只需要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里选一门就行,考的是你精通程度。
7 J. X7 D% C: R( M
% N; u U8 Q+ J4 r6 t, y" r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如果穿越回唐朝,有没有兴趣去试一下?
8 Y e/ Q$ x( h! J% r) W7 D. C9 g
+ n7 S- H+ R$ E! i0 h
道举科
2 H7 Q; a% b: Z0 o# m- J, \4 A7 f
" Y9 k# U8 B' F很有意思,这个考的是道家经典: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等。
9 I7 {# ~/ o( J1 R6 a8 M. D) P! s1 C% l: N+ A7 ~
终唐一代,道家学说都是很有市场的,如唐玄宗时宰相陈希烈,就是因为通晓道家学问当上的宰相。
( c1 y% W4 N; k
$ I! R. j x/ }' {( p# @
谁说想当官就得学儒家那一套?我偏不,没问题,去学别的,朝廷也允许。
1 u2 S8 t% Z* R% J% O( U: [1 Z$ p& V: o' h
可见科举这个玩意,至少在唐朝,对思想的钳制并不严重。
1 }4 W) p, z, b- x3 d$ V7 X6 c% t7 [, U+ i4 G2 N3 A; g: _1 B
童子科
+ C3 Y1 J% V: h4 c
2 k* n: Z; L- ~" M+ e/ ]/ e' z最后,来看看这个有意思的类别,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神童的时代,唐朝历史上也出过不少神童。这个类别,是在贞观年间设立的,一般来讲,是选拔十岁以下的儿童,有点类似现在中科大少年班。
8 g& f/ _8 H- @# i
$ i8 t5 t2 T* i- c* y
因为这个类别主要面向小孩子,所以题目相对简单一些,像《论语》《孝经》什么的,只要通晓一部,就可以取得考试资格。
6 R+ x( E6 _+ I% T$ C: Q
. {' P1 b2 B$ \2 ]- `2 z考试通过以后,一般会给你个虚职,当然,也有成年以后,或者再科举登第以后分配工作的。不管怎么说,你都有神童的名声了,以后再考试也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唐朝不是一考定终身,平时表现也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嘛。
/ v. {2 c# H5 t7 X
2 q" T5 Y" }3 ?$ l; F考官要是知道你是神童,谁会舍得叫你落榜。
" y! F% b4 p: M
- v/ \. ^+ O: p6 Y, L著名奸臣李义府、中唐时期名臣刘晏等等,都是通过参加童子科走入仕途的。
8 |9 x/ E& m- P( ?( e$ |( E
/ m' @" e, b9 L- o1 N' B) J* i( U) S3 N+ p5 N& S7 o' p8 O
二、制科
2 |) f p, g! i) \' V; J3 W2 B+ M
, @, q! k/ V( m5 J* l! I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选拔非常之才的一种制度,跟常科比起来,它是不固定的,有点类似现在的特招生,每次都可能有变化,而且考试内容也非常灵活。
* ~# g1 U; ~* n' ?* Y
% j6 F& _: `+ j8 r. `- I" w6 U唐朝的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人是会偏科的,你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你不聪明,你这门功课不好也不代表你工作能力就不行。他们似乎很早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天下英雄装进自己的碗里来,全部为自己所用。
* R3 c6 q( a" _$ q2 u" A
4 r3 }( T C) n& k- K( g5 J! Q整个唐朝期间,出现过的制科科目共有100多种,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3 C% A3 b9 j8 n% A$ V
. {8 E- {3 p6 R- r想招揽点有文化的读书人,就设“博学宏词”“文辞雅丽”科,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要打仗了,急需军事人才,就设“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足安边科”,选拔有军事才能的人;想听音乐了,也可以设“才膺管乐科”,选择能吹拉弹唱的艺术生;想听点真话了,也容易,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选拔品德优良敢直言进谏的人......总之,不怕你没机会,就怕你没本事。只要你是金子,总能找到自己发光的时刻。
- V, ~) O( F0 o/ r, T$ h0 q
" i0 e3 H7 B/ J3 J- o" w" n2 l' p+ m这个考试,起初的时候主要以面试为主,后来又加了笔试,因为这种考试多是由皇帝亲自下诏,所以有时候皇帝还会亲自阅卷。能入得了皇帝法眼,自然也算是天子门生了。所以制科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7 m! n& F$ M$ I, p! H" h$ O
) L7 c( l' [9 D d$ n! u+ K2 b
) u a) S- Z9 S# x- b+ R$ G( f
三、武举
- H1 u2 [4 C9 {( O
! s0 e% W- N1 c* m" K; T2 d5 d
这个大家想必都已经很熟悉了,这是武则天在长安二年(702)开设的,理论上,每年和常科同时考试。
+ }4 F2 W& O1 ~4 b1 J
; U+ T; R. R+ s' q" r考试科目主要有以下几个: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
9 e( f* K2 G) [- Y% s8 Y% i; C3 E* u, R: x0 b- [: |& q
前几项,一直到筒射,其实都是考的射箭。
. h M8 x5 Z0 h: M3 p6 K8 S" H' b+ r
长垛,就是射箭靶。马射、步射不用解释,学过小学语文的应该都懂。平射,考察的是你射箭的质量,是不是够平、够直。筒射,则是射远处的圆筒。
( C' x. x& b+ e/ A
. c) s f( y1 D0 @6 Y! b0 N
马枪,是在马上用长枪击中木头人身上的方板,考的是你马上硬功夫。翘关,就是举重(一般是大铁棍)。负重,则是背着重物走到一定步数(考力量)。身材,则是身高和体形(看脸看身材)。
) N# ^+ @7 ?2 L5 a7 m _5 B+ @" U
% T, G `/ }( h4 l, h9 Y+ {# S看过《武状元苏乞儿》的朋友,对这个考试应该都有些印象,虽然是清朝的事情,但是回忆一下这个片子里面考的内容,我相信,剧组肯定在这方面下过一些功夫。
) m: ~% M. t; E: l
: T9 }" n) P( S1 s R( i: {2 ?, G. g这一整套下来,标准可谓是相当之高,不是练家子肯定是玩不转的,读书人十年寒窗,练武的,怎么也得十年苦练才行。
) Z* c! J5 e t' B
0 e2 ` V! v# z- c4 N F. ^8 u我们都知道,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可想而知,他本身的素质是非常过硬的,要搁一般人,这一圈考下来也得折腾个够呛。
+ n- o4 [0 O1 ]5 q w
, Q9 f- s2 p) ?
! D# e6 a4 K `/ I2 C: t1 Q好了,关于唐朝科举考什么,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我们上篇文章里说,唐朝的科举考试很不规范,其中存在很多漏洞,但可能正是因为不规范,它才会那么有创意,那么充满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 H' P$ a9 m* M0 n/ Z$ L9 U" v1 L% d, O" @3 ?- \
不管你精通什么学问,有什么一技之长,都可能在科举考试中发挥所长,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6 K3 ~! q4 ]& x2 N: i& z& i' v$ v# v
到明清时期,考试倒是规范了很多,可内容却成了教条的八股文,那些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考试类别,也都消失不见了。而科举考试也终于彻底变成了统治者束缚人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最终起到了负面作用。
+ C' K8 N+ g+ K" U创意和规范,真是一把双刃剑啊。
5 S/ m+ ?% c4 _
) |& h) L) z8 v' x* i' l3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