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P# j# C9 {) p5 x干宝的《搜神记·胡毋班》就记载泰山府君托胡毋班带信给自己的女婿,后来胡母班“忽见其父着械徒作,此辈数百人”,并且死去的父亲说:“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耳。”希望胡毋班借着和泰山府君的关系让自己免除劳役,去做个土地公。 7 C. ~0 m6 ^3 y3 E 1 I: u0 C# z# T- g7 G2 E- ? 4 O- u9 S" \2 T0 _, @4 e" q经过胡毋班的一番求情,其父顺利当了土地公,并且因为想念子孙便时常召见他们,可惜“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胡毋班的儿子们都死了。这时候胡毋班来请求泰山府君,泰山府君于是撤换了其父,胡毋班的儿子也就都活了过来。 4 j. J. ]; q+ @# ]& w7 x$ V5 _& z' q/ W2 {; d( {. Z- S7 P
2 F5 L3 G" S7 N1 k+ u2 W
这个故事中,泰山府君作为掌管生死的地府主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此时,阎罗王信仰还并未流传。+ i* \/ a* s. g
7 C7 [. x$ m9 M& N% Z% z$ U& f1 B
1 l& y6 h: |- k/ u; L. m两汉之后,本土泰岳府君的信仰与佛教阎罗王的信仰开始发生碰撞,两种信仰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互相融合但又互相对立的矛盾局面。# G5 F' |2 a" w/ r
3 y6 ?) V$ L; ?( J# o/ n . I+ \2 Z& m& ]东汉时来华的粟特人安世高翻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论述了“五道”,分别为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和泥犁太山地狱道(这五道加上阿修罗道即为佛教所言六道)。 ) W+ G' _# J" I/ o z S1 B' W( i( M" {$ L
3 p* X8 w$ I+ n3 H( J从名称可以看出,“泥犁太山地狱道”就是佛教地狱与中土“泰山府君”信仰融合的产物。同时为了处理好阎罗王和泰岳府君的关系,特地在地狱设置了“泰山主簿”这一职位,弱化泰山府君的职责权力,使其成为阎罗王的一个下属。 3 {' b4 p7 m F# v! P+ V3 [1 s: M9 a f' F
0 e" L+ j. J+ \ q& x+ ~; s0 k3 k《冥报记》记载:“道者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如人间天子。太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神如诸尚书。”阎罗王如人间的天子,而泰山府君只是臣子,说明在两种信仰的融合下,泰山府君“大权旁落”,只得屈于阎罗王之下。 1 E) Y$ V+ b: |1 U- d ) U! U/ m; ?5 J: `; U 0 _' ?% W6 U9 J但是这只是当时的一种说法。在另外一些故事中,阎罗王信仰虽然已经出现,但依旧没能动摇泰山府君的地位。《弘赞法华传》记载:“齐郡去太山祠不远,道超心念。吾常闻,人死,神明必先经太山府君所,然后方得受生。”这说明泰山府君信仰虽然与阎罗王信仰有所融合,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也是互相割裂并行的。& F+ j8 T" ?. y& H2 s7 u
0 ?* [- r6 N# J5 ?
( V% p# V! h, W5 S& \9 c0 t
但是到了唐代,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最终人们还是选择了信众较多、且更实用的佛教地狱信仰,认为地狱之王为阎罗王,并且在《宣验记》、《冥祥记》等小说笔记中被广为记载。: q! {9 g8 n( S; t7 q2 a" A
$ G# V$ Z! d& Q3 s+ a: b
* y( @8 p; M, E《冥祥记》中记载了一则阎罗王主宰地狱的故事:元魏时,洛中崇真寺有比丘惠凝死七日还活。云:“阎罗王检阅,以错名放免。”惠凝具说过去之事,有比丘五人同阅。一比丘云宝明寺智圣,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有一比丘是般若寺道品,以诵涅槃经四十卷。亦升天堂。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讲涅槃、华严,领众千人。8 U. @$ M$ Q% i' E, |0 V
2 O& _3 G2 T( W7 l7 j ! H0 _1 C* y! p5 c* H/ H& s0 z随着佛教的继续发展,阎罗王的本土化还在继续。- Y: m& f2 U. d. T, F% S. {+ w1 n
+ B1 X- W, g" @3 E(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