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古代人通常不会用具体的数字表示自己的年龄,而是用而立、不惑、花甲子、古来稀以及耄耋之年表示自己的年龄。其中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 / K2 F3 z, V4 y0 T
. d' V* K$ {0 H6 J
而立之年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这句话是他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闲居和弟子感慨自己的经历,说自己三十岁开始弘道,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目标。 8 `8 @5 _. `2 b" m$ e' [% m
, q' ^& n1 ?% T# } J现在“而立之年”的用法经过发展引申,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变得人格独立、学识自立以及事业自立。 9 {) M! ^2 k( V6 ^8 r
5 x+ k& w7 c5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