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 X4 }/ U+ x! W* ] 李君羡究竟是否与妖人有勾结,这本来就是疑案,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 了自己的江山,万岁爷怎么干都是有理的。于是防患于未然,李君羡和他的全家都丢了性 命。但现在问题就来了,清代的学者赵翼一针见血地说: 唐太宗何果于除宫外之功臣,而昧于除宫内之侍妾也?此不过作传者欲神其术而附会之!既然天象已经说那“女主武王”已在宫内,为什么太宗不去狠心除掉,却去杀宫外的功臣呢?何况武媚娘姓氏俱在,比“五娘子”更能合谶呢!说透了,这其实不过是为李淳风编的神话而已。按《旧唐书》所记载的李淳风故事,本事见于《感定录》,今存《太平广记》卷二一五,《旧唐书》原封不动地把“小说家言”搬进《李淳风传》,实在失之于滥。7 F) c @1 Z$ u+ i
$ F2 ]8 `# y$ C! G 唐太宗的诛杀功臣是有目共睹,他和李淳风的密谈谁见来?(而这两条史料中记载的预言也不相同,一条说是太史占卜的结果和民间的谣言,仅说是女人要当帝王,而另一条就更确定地说是“三世之后”了。)所以在这两件互相矛盾的事中,值得怀疑的只能是李淳风的神通了。其实真正更值得我们怀疑的是预言本身。如果社会上果真有这种宫中武氏女子将为女主的预言,熟悉历史而又不迷信文字记载的历史的读者一定应该问:唐高宗永徽六年,召集朝中大臣询问废除王皇后,策立武昭仪为后一事,那些极力反对立武昭仪的大臣如褚遂良、长孙无忌,为什么不把预言拿出来,作为阻止策立武氏的最有力的论证呢?武媚娘的运气真好,唐太宗见了她把她纳为宠妾,儿子高宗索性把她立为皇后,这父子俩把“女主武王”的预言全忘了,而且那些反对立武媚娘为皇后的大臣这时也昏了头。这是怎么回事?解释这一现象的唯一答案就是:在唐太宗至唐高宗时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预言!3 A$ A @" Q/ n0 p
6 k: s4 Y1 E/ K! ~6 g/ N
至于《推背图》的另一位参与者袁天纲(民间又作袁天罡),虽然有笔记记载说他是李淳风的“师傅”,(见《能改斋漫录》)其实他的名气并不如李淳风大。袁天纲的“强项”在于相面而不在于星象。旧籍中关于他相面的故事不少,都是预测一个人的穷通寿夭,对于国家兴亡、世运盛衰的推算可以说没有一句。但在唐人刘肃著的《大唐新语》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袁天纲和武媚娘的。故事说袁天纲在贞观初年经过利州时,给刺史武士頀的全家相过面。当时武媚娘还是孩童,穿着男孩的衣服,被乳娘抱出来。袁天纲一见就大吃一惊,说:“龙睛凤颈,贵之极也。但如果是女的,就应该当天子。”这位袁天纲正如相马的大师伯乐,只能看出马的好坏,却分不出公母!但我们不妨也相信这个故事是实有其事,那么袁天纲以及和他在一起推算的李淳风是应该知道“女主武王”究竟是谁了。+ m J& T' {& z
8 o* }; }, R2 W9 T" @$ V当太宗皇帝要李淳风密访“女主武王”的时候,他们就应该指出其人,没必要说那一堆劝阻太宗不要乱杀宫人的话了。 . h& U! p* s+ G, v. J% x1 w/ z3 K8 D, @1 S% i- Z1 a7 S& Q1 J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爱听李淳风的故事,而且愈传愈神,渐渐演化得“秘记”没了,谣言也没了,武氏乱唐的预测全是李淳风自己推算出来的;再继续演义,李淳风就不仅推算出武氏乱唐,而且接着推下去。于是就出现了《推背图》。 * y6 f* e9 H+ I5 c. @% y( s& z 2 z) p4 g. \- D% F& `' j* z略知唐代历史的人都知道,武则天时代对谣谶的禁止是相当严酷的,严酷到满门抄斩。那时不要说推算、制造谣谶,就是家中收藏谣谶,也要有灭族之祸。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看到当时查禁谣谶的恐怖。; _- Y5 q% i; j w1 l
/ }) n3 o3 i9 X' Q4 D
天后任酷吏罗织,位稍隆者日别妻子。博陵王崔玄晖位望俱极,其母忧之,曰:“汝可一迎万回,此僧宝志之流,可以观其举止祸福也。”及至,母垂泣作礼,兼施银匙一双。万回忽下阶,掷其匙于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谓为不祥。经日,令上屋取之,匙箸下得书一卷,观之,谶纬书也,遽令焚之。数日,有司忽即其家,大索图谶,不获,得雪。 # u0 j& }, S3 L, E# e8 y) {时酷吏多令盗夜埋蛊遗谶于人家,经月,告密籍之。博陵微万回,则族灭矣。(大意:武则天任用酷吏罗织陷害异己的大臣,地位稍高的官员们每天上朝时都要和妻子诀别,好像要一去不复返似的。博陵王崔玄晖地位声望都很高,他母亲很为他的生命担忧,说:“你去把万回接到家里来吧,这是个和梁朝的宝志和尚一样神的人物,看他的举动,就可以预测祸福的。”万回被请来了,崔母哭着向他行礼,并送给他一双银匙。可是万回突然走下堂屋的台阶,来到院里,把那双银匙抛到堂屋顶上,然后掉头离去了。全家人见此举止,预感要有麻烦。过了一天,崔家让人上屋去取银匙,见银匙下有一卷书,一翻,竟然是一本犯禁的谶纬书,便赶快把它烧了。过了几天,衙门里的人突然闯进崔家,说是要搜查图谶,结果一无所获,崔玄晖这才洗刷了罪名。原来那本谶纬书就是酷吏派人悄悄放上屋的,等过一段时间,再安排人告密。如果没有万回,崔家就要灭族了。) $ g7 \8 k3 q* ` c 4 o- Y2 V7 g& U 这当然是一个虚构得很有趣的神话故事,但所反映的历史却不假。武则天的爪牙们用以栽赃嫁祸的那些“谶纬书”,可能就包括“女主昌”之类的预言,更可能包括“女主不昌”的预言。如果李淳风和袁天纲真的造了《推背图》,他和他的家族早就鸡犬无遗了。 . B t! l: w/ ~ }* v: s* y2 L4 K K" p, F) s$ y/ `
既然《推背图》不是李淳风和袁天纲造的,那又是什么时候由谁造出来的呢?这是一个无解或有无数解的谜。因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推背图》,大都是由不同时期的无数作者“集体创作”的。% l5 x5 ^% _/ `7 O7 B
, s J6 C. D3 E* [2 N) C) h
据现有的材料推测,《推背图》产生的最早时间大约在五代时期,而下限就很难说了,因为现在还有人通过“解释”继续进行创造。至于作者的身份和动机,自然各不相同,有铤而走险的造反者,也有觊觎神器的野心家,还有一些无事生非的人。由这些人替李淳风“预测”已经发生过的事,那结果当然神乎其神了。于是元末红巾军的谋士可以“预言”“鼎沸中原木木来”,以证明韩林儿的合乎天命;清末的“拳匪”也能用“双拳旋转乾 , A+ J, u/ U- B% p" y坤”预言满人的末运。) z; A8 [* Y# X
1 x) X( K" Z* i' j, f8 G
但总的看来,可信为不是二十世纪所造的几种《推背图》对元代以前的事特别是五代时期“预言”较详,而对明、清较略,另外就是在三十象以前各本出入较小,而此后诸象,各本的差异就较大了。而前三十象的内容主要就是五代。我们以一种较接近原貌的《推背图》为例,全书共六十七象,其中预言“应验”的仅不足四十象,就是在这三十馀象中,只五代就占了十三象,其中后梁一象,存在十九年的后唐有四象,存在十年的后晋有三象,存在四年的后汉有三象,存在九年的后周有三象。而奇怪的是,李淳风最应该关心的唐代,存在近三百年,却仅有七象而已!由此可以猜测,五代可能是《推背图》的重要形成期,而这时期所造的谶基本上被保存下来了。为什么会被保存,因为它们“预测”对了,也就是说,这些谶是在发生了那些事以后造出来的。此其一。) G* d! U, r$ J& V8 y- S W
( Q- ]8 d0 A' B# X! z
其二:推背图的最早见于著录,不是《唐书·艺文志》,而是《宋史·艺文志》的“五行类”。《宋史·艺文志》中还著录有《预知歌》三卷,在“兵书类”,不知与《推背图》关系如何。但在宋时除《推背图》之外还有一种《甲子歌》,极可能与《推背图》为同一类货色。这《甲子歌》见于宋人秦再思的《洛中记异录》,并未透露详细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宋史·艺文志》中的《推背图》并没有注明撰者,同书中著录的李淳风著作不少,有《诸家秘要》三卷,《行军明时秘诀》一卷,《乙巳占》十卷,《五行元统》一卷,《立观经》一卷,《乾坤秘奥》七卷等等,虽然这些书中也有伪托者,但就是没有《推背图》。0 z1 z3 Z& q2 [# a6 _
2 ]/ s, i/ y+ Q9 }
其三:出现“推背图”一词的最早文献是北宋人庄季裕的《鸡肋编》,然后是南宋人岳珂的《桯史》。《鸡肋编》有云: ' D* z1 X! \6 M8 w" K% p( i, T 范忠宣公自随守责永州安置诰词,有“谤诬先烈”之语,公读之泣下,曰:“神考于某有保全家族之大恩,恨无以报,何敢更加诬诋?”盖李逢乃公外弟,尝假贷不满,憾公。后逢与宗室世居狂谋,事露系狱,吏问其发意之端,乃云于公家见《推背图》,故有谋。时王介甫方怒公排议新法,遽请追逮。神考不许,曰:“此书人皆有之,不足坐也。”全族之恩,乃谓此耳。(大意: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从随州太守贬斥为永安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永州,降罪的诰词中有一句罪名是“诬谤先帝神宗”。纯仁读者到这一句,眼泪不禁流下,说:“神宗皇帝对我有保全家族的大恩,我只恨无以报答大德,哪里敢更加诬谤呢?”事情是这样的:李逢是范纯仁的表弟,曾找纯仁借钱,纯仁未能满足他。他便怀恨在心了。后来李逢与宗室赵世居阴谋造反,事情败露而被捕。官府拷问他造反的缘由,李逢说;他曾在范纯仁家见过《推背图》,由此才萌生了反意。当时王安石正恼恨范纯仁反对新法,就请示神宗追捕纯仁。神宗不批准,说:“这书很多人都有,不足以问罪。”范纯仁说的“保全家族之恩”,就指的是这件事。)# n9 c m. J: r! _$ L/ m
) A# P/ m$ ]) M; \/ n! X& L
笔者孤陋,尚未在比北宋更早的文献中发现“推背图”一词。所以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前,如果确定它的基本形成期是在五代末年,当不会有很大的出入。据岳珂《桯史》“艺祖禁谶书”条:2 |) q. T7 X! e# n+ Y
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开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而不知兆昭武基命之烈也。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明。艺祖即位,始诏禁谶书,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众,不可胜诛。上曰:“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其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亦弃弗藏矣。(大意:唐人李淳风作了《推背图》。到了五代乱世,王侯崛起,人人都有侥幸之心,所人谣谶之学更加兴盛起来,当时有一个谶说“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弓左右边,子子孙孙万万年。”“开口张弓”是“弘”字,结果吴越王钱鏐就给自己的儿子们起名,都带个“弘”字,却不知那是宋太祖的父亲赵弘殷受命的预兆。到了太祖即位,才开始降诏禁止谶书。可是这《推背图》已流传了数百年,民间收藏甚多,无法彻底查禁,有关衙门很为此事头疼。有一天宰相赵普把开封一地的案子上奏,说:“犯此罪的人太多,简直不可胜诛。”太祖说:“不必多加禁止,只要把它搅混就行了。”便命人取来最早的本子,除了已经应验的以外,其它的都把次序打乱,这样泡制了一百本,让它们与现存者并行。于是传播开去,见到的人弄不清孰先孰后,间或流传下来的那些本子,人们发现不再应验,也就不再保存了。)/ M v" ?/ m- n" K4 L, w: ^8 r
) `: g' |1 w6 l2 s: X
岳珂是岳飞的孙子,但无论在学问见识上还是立官人品上,都愧对乃祖。他记录的这个故事究竟有多少真实性,现在已难于判断。但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北宋初年,《推背图》在民间是相当流行,而且是很让宋太祖恼火的。这一点还有别的证明。北宋人写的《圣朝名画评》中说了这么一件事:五代时的大画家赵元长在蜀氏的后蜀任职,后蜀被宋灭了以后,后蜀群臣和蜀主孟昶一起被送到了京城汴梁。宋太祖把这些亡国从臣传到殿前发落,凡是学天文之类的一律砍头。赵元长不是学天文的,但也在该死之列,因为他在太史衙门里供职画画儿。也是元长情急胆大,急忙大叫:我在那里画的是天象图,我是不懂符谶之学的!就这一句话,大度的太祖皇帝便留了他一条命。太祖皇帝为什么要斩画师呢,就是因为当时的符谶中有了“插图本”。太祖皇帝一看这是在太史衙门里作画的,是不是就想到他可能是《推背图》之类的作者呢?不管怎样,这位大度的开国君主对造《推背图》的人是毫不容情的。而岳珂的故事也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一直到南宋时代,当时岳珂所见的《推背图》中,关于五代之后的预言全是落空的,“不复验”的。而我们现在见到的《推背图》中,关于宋朝的预言却都“应验”得天衣无缝,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我们所见的《推背图》中关于宋以后的预言起码是岳珂以后才有的,即南宋以后的人伪造的。 ! K, t- s& |/ K- W * F: q7 g+ {8 _' |7 I* W于是我们可以推论:五代时的《推背图》的作者们,除了准确而有条不紊地编了已经发生过的预言故事之外,还要装模作样地造一些扑朔迷离“谶语”以预言可能发生或希望发生的事。这些“谶语”如果未能“应验”,那就为后代的预言家留下了麻烦,他们只好在有机会的时候进行修正,一面补上新的已验的“预言”,一面再造些等待应验的“预言”,照例给后人留下新的麻烦。 ) W0 w" U& H0 M$ X : M+ _( ` D) W% T( u, g6 c( h$ {, L 五代乱世,一面是群雄争起,一面是民心思安,正是《推背图》之类预言滋生的土壤。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假设,五代是《推背图》最初产生的时代。此后第二次对《推背图》进行再创作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呢?按照常理,极可能是元代末年,现存《推背图》开篇第一图的“日月并行”,指的就是“小明王”的“明”。到了清朝入主中国,《推背图》可能又进行了第三次加工。我们现在见到的比较可靠的《推背图》大致就是这个时代的“定本”。但后来,也就是在二十世纪初,又出现了一种(说是一种,但后来又繁殖成多种版本)新编的《推背图》,那就暂时不在讨论之列了。# a0 m7 y/ _) C" j- J* F
: y' t) Q I" E.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