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F0 m* u& x 最普遍的传说,是为了辟邪。民间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作为三大“鬼”节。清明是传说中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用杨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故事深入人心,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的中华孝道园中就有一个特大的净瓶。人们认为杨柳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怕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载:“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又是柳条发芽生叶的时节,为防“鬼”的侵害,人们就纷纷插柳、戴柳求平安,传说当年唐太宗还专门给大臣赐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X* C) `8 F; D2 F. l
8 Y7 G) ~' z7 _8 F' Y 最经典的传说,是为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战国时,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其间重耳受尽屈辱,原来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不少另寻出路,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追随着他,其中一个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过去。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做了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k& h; g$ ?3 n/ X. v! b: v# |) a- T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要给他封官,可介子推不肯入朝为官,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铁将军把门。原来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吃了闭门羹的晋文公便让御林军上山搜索,也没找到。有人出馊主意道: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一定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认为这办法好,就下令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晋文公和群臣痛心不已,对着介子推的尸体悲声哭拜,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 - m3 M3 M1 w" [6 \0 l' s3 |8 a; j* Q# C, p% H% d
第二年春,晋文公亲率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来到坟前,发现被烧焦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绿枝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是看见了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折下几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还给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比寒食节晚一天)。 从此,晋文公励精图治,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年清明,人们学晋文公的样,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来纪念介子推,逐渐沿袭成风。 - T4 U& ]5 {, n# s5 }& K' l8 e: x" S |3 n, w9 i; d; [
如今,清明这个民间节日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清明插柳习俗已演化为春季植树造林活动。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好时节,让我们春游踏青去吧!5 }) z. y1 M; n+ F&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