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 ?3 w4 D# Z$ U; }3 U这里顺便说一说这一“步”,它不是虚构的概念,而是实际的步测。只是,个别人有各自的步幅长度,所以要避免纷争就必须统一度量衡,所以公家要“建步”,也就是给“步”定一个统一的长度,以六尺作为一步。周代古人的一步换算成公制,相当138.6公分,这和今人的步幅是相当的。怎么说呢?根据古代的字典《孔丛子.小尔雅.广度》(东汉著作)说的“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也就是踏出一脚称“跬”,合上另一脚再向前踏称为“步”,你实际走一走、量一量,就知道周代以人身之“步”导出“里”来作为距离长度的基本单位,真的非常实际又实用。1 P8 k% M, n% W: f* x
) i4 p- A% Y j/ I1 {" u
从上述中可以看到,在周代,“里”和井田制是同时存在的一个必用的计算、描述单位,可以表达长度,一里300步,又能表达面积,即一里见方(*一平方里)为井,围成井田,构建社会、国家的础石,井井有条,条理分明。7 o3 l: H `' a3 V6 k* K
1 O) X) S3 h( y f2 s8 M+ P% z1 I“里”可以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描述,像是庄子的怀大志大鹏鸟“击水三千里”,更是一个实际的里程描述、便利的测量单位。中国史书上就这么记载,如《汉书.西域传》记“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等等,若换算成自己一天脚程能走多少步,就能估计从长安出发走到那里基本上需要多少天了。6 \( q# Z c6 b
3 B* K6 d8 K k5 X# t' k如果你是周代的人,走国道,你的心中也能载入旅行规划地图:“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换算成现在的公里制,走上国道大约4.2公里就有补充饮食的便利小卖店,13公里就有一处可以过夜留宿的旅馆,21公里就有一个市集。而当时的人只要以“步”去推算,一概都清清楚楚的,算一算,一日中“安步当车”也能行! , c1 t- ~" N1 g8 \8 f+ o 8 A8 Q6 p! v3 X X# @'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