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总台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存在中小学生买“小马宝莉”卡牌的乱象,有网络商家并未设置购买门槛,导致有些未成年人在网络平台上花费上万元买卡、拆卡。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认为,应加强直播平台和市场监管,而家长也应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些乱象还存在吗?( x1 I. n/ M' u6 i$ M, M0 X8 B( v: J3 x
* ]/ _& X( R7 M& }4 s. Y% |' P6 w& S) M( N" a5 P# {
查询某网络平台,记者发现以“小马宝莉”为主要商品的拆卡直播间依然不少。一些直播间除了在镜头前明示“未成年人禁止拆卡”以外,还在拆卡前要求购买者再次确认自己已经成年。 / E, F" C: c4 V+ K R/ t7 p% n8 F+ K$ p; t/ F% S
但是,这种确认方式真的能避免未成年人下单吗?记者走访了重庆的多所小学,发现仍有不少孩子观看过类似的拆卡直播,并且直接下单购买过。 0 \$ f5 y# u& h 9 m2 z2 Q( _; n, N/ v/ R在采访中,记者在一个拆卡直播间看到了一起疑似未成年人下单引起的纠纷。3 ^# z1 \/ E6 Q( b
9 f4 m) |" U- _; b) S/ ?0 \2 t# S
虽然这个直播间里有“未成年禁止下单”的字样,但是主播没办法准确核实购买者的真实年龄,直播间也没有相关举措禁止未成年人付费。# P& P# g5 u7 D8 p! B7 ]. R" w9 S/ A
# U5 O) x; V1 C) b% ^( N9 \4 l" B
“天价”卡牌博眼球,未成年人沉迷拆卡 6 U. d. K5 p0 L! D" P* n! d7 j9 D. M, r E- Z2 i
通过报道发现,拆卡直播间的主播声音高昂,用语言和动作渲染着购买者的情绪。不少家长认为,这些言行会诱导未成年人盲目购买、不断下单,直到拆出自己想要的卡牌。6 d6 r4 N- D) r& t5 u
+ [6 H4 n! b" L& T
网络视频博主抓住了消费者想要稀有卡的心理,不断重复卡牌价格,进行情绪渲染。让不少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沉迷于此,试图“以小博大”。0 X, l/ i( y+ g+ @. h* K
9 j" I% P7 v! `/ U/ d. U
学生家长汪晓玲:小孩不能真正判断它的价值到底有何所在,只是听直播间的一些渲染,那么会导致小孩盲目购买,在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掉大人的钱,在直播间购买这些所谓的卡片,会导致小孩受骗。 : W8 [% [3 X* g+ |1 N' Z & l3 w- M4 d; E- F根据重庆多所小学老师的观察,卡牌在学生中间十分流行,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社交工具,不少沉迷卡牌游戏的学生学习成绩有一定波动。3 j" P7 D" E" O4 u5 O, X# F5 M
; j' A8 [" Z8 `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长代静静:沉迷于卡片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波动,比如上课注意力分散,导致课堂的效率低下,周末在家里、晚上牺牲了本该劳动时间、运动时间和阅读时间,用来收集整理这些卡片。8 m5 y1 w0 G$ l' M7 p
- _. E& ~4 ]0 b* M( e: e
卡牌市场亟待规范,学校家长加强监管0 M9 b2 w. U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