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日前,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争议:一个父亲将其儿子购买的动漫卡牌剪损后丢弃,并称此类卡牌带有赌博性质
7 I$ e+ \6 E! S; Y1 x! u" h
9 w; f, D6 F6 [; I5 N9 j8 w在中小学生中广受欢迎的卡牌,真有如此坏处?在一些家长看来,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面对此类带有“盲盒”性质的卡牌容易上瘾,孩子之间的攀比也对成长不利;但也有一些家长认为收集卡牌跟集邮、集球星卡等类似,“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为啥孩子再玩一次就这么担心?”
, A/ B# ]9 W4 `% x- v
' d8 g( Y# `* }0 z在这则视频中,这名父亲用剪刀将整理成册的动漫卡牌全部剪掉,打包丢弃。记者联系到这位家住浦东新区的父亲冯先生。据其介绍,他8岁的儿子非常沉迷卡牌,“但只喜欢拆包的那一刻”,一旦拆除卡牌后就再也不管了,就连将其中的稀有卡片整理成册都是孩子母亲代为完成的。当他发现孩子并不是真正喜欢这些卡牌后,立即停止再购买,然而孩子竟转而向年长的亲友们索取。“剪掉这些卡牌后,我们也跟周围人讲过,再不能给他买这类卡牌了。”冯先生说,当晚他至少处理了上万张卡牌。
1 ]5 s8 O7 b* d a0 z
5 a2 w2 j$ ?) x7 ?
记者日前在南京西路上一家商场内的玩具店看到,各类动漫卡牌被摆在店内进门处的显眼位置,单包价格从2元至10元不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包装不同的盒装版本,价格从60元至300元不等,价格越贵,抽中稀有卡的概率就越高。
8 g* `% j. G8 {- x( f0 t% t
) ?8 w {1 i/ L) M' `- a: Z7 R在商场内,一个孩子要求奶奶为自己购买几包卡片,老人选择最便宜的版本却遭嫌弃,“2元包都是垃圾卡”。在陆家嘴一家商场的玩具店内,一名销售也向记者推荐了卡牌包:“如果没有特定喜欢的玩具就选卡牌,小孩特别是男孩子都喜欢的。”记者在本市多个商圈和商场走访发现,不仅各类玩具店销售卡牌,就连一些生活杂物、文具店乃至小型超市都有销售这类卡牌。
- N8 d4 j4 w7 }, S1 u0 N
/ p2 |9 k& U2 _& b- x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卡牌已经成为不少孩子的“社交货币”。在福州路附近一家展售各类二次元商品的商场里,一些孩子带着自己的卡册与人交换卡牌。一个孩子的卡册中,多款稀有卡牌已集齐9张,而他的目标是将所有卡牌都要收集9张。还有年龄稍长的孩子和年轻人则用手中的卡牌玩起对战游戏,根据卡牌角色各项能力值来定输赢。这些孩子告诉记者,短视频平台上还有专门的卡牌开包的视频。
" b% C; R/ d: T8 N( q; e1 k* }1 R) U5 c- n* G
在一家法律机构工作的秦磊,不久前询问即将6岁的侄子要什么生日礼物,孩子告诉他想要某个特定版本的动漫卡牌,“我对这些动漫也算熟悉,但真不知道还有这个版本。”然而到店里一问,销售随即拿出刚到货的该款卡牌。“这么小的孩子怎么知道这些?原来是孩子之间相互交谈攀比而激发的渴望。”
' Q: l% H+ s2 w# A s( D
$ r/ L7 \; i+ n$ A7 b Y秦磊观察发现,这些卡牌游戏最吸引孩子的是“盲盒”式抽取方式,孩子会不断购买以获得抽到稀有卡的愉悦:“这种设计是不是容易让自控力差的孩子上瘾?”冯先生告诉记者,孩子对卡牌有“止不住的瘾”:“之前购买一盒卡牌,孩子答应一天拆一包,结果晚上他偷偷爬起来全部拆了。孩子看过的拆卡视频里,就有趁人睡着了拆卡的桥段。”
4 i, j; } h9 x- X5 a- x
7 d# m- U% \ Y, o$ i) a, j
“盲盒成瘾”问题已屡次成为社会和网络讨论焦点,在一些家长看来,卡牌同样存在这样的隐患。青少年法律与心理专家宗春山就曾表示,盲盒式卡牌等带来的刺激感远强于传统游戏,未成年人对这样的刺激抵御能力更低。
1 p3 X# u& k8 d, k% O
2 [+ j% V2 Z* j( s- p& o此外,一些家长还认为卡牌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记者走访时询问部分孩子对卡牌的处理,不少孩子都表示“稀有卡装卡册,一般卡扔掉”。秦磊保存着侄子拆卡后扔掉的卡牌,“两盒卡牌他只留了10张左右,其余全部不要,装了一购物袋。卡牌中稀有卡毕竟是少数,大量普通的卡有没有回收处理渠道?”
1 ~3 G1 E# z, t
$ @- H0 m* b7 L1 n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明令禁止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明确,盲盒经营活动是指“在事先不告知商品确定型号、款式或者服务内容的情况下,以消费者在特定范围内随机抽取的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并强调“盲盒经营者应以显著方式提示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盲盒应取得相关监护人同意”。一些家长认为,根据这一指引,各类卡牌理应纳入盲盒管理范畴。
7 i# }: S( E* a
' y4 k* a, q8 R+ a, ^! u. F5 O
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认为不必将卡牌视作“洪水猛兽”。在一家创意设计企业工作的袁李璋就表示:“80后的香烟牌、洋画、火柴皮、弹珠,90后的小浣熊水浒卡、三国卡,国外流行的球星卡,哪个年代的孩子没点属于自己的收藏?以前我们拍洋画不也被家长说‘赌博’吗?可我们不也健康长大了吗?”在他看来,孩子对于卡牌的喜爱就像一些人热爱集邮一样,“稀有卡集齐9张,跟邮票要整版,有啥区别?真正沉迷以至迷失自我的是极少数。”宗春山也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玩具不同,但游戏力和需求是一样的,不能简单归结成为沉迷。“它有社交属性,孩子们需要归属感。”一些市民建议,家长在苛责卡牌夺去了孩子注意力的同时,也要想想自己是否及时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更积极正面的方向上去。
) ~ f1 Z2 y* a- C! H
, {/ o$ {1 H& G" Q9 |& A
不过,“盲盒经济”的代表企业泡泡玛特股价持续下跌、市值缩水80%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记者也发现,曾被炒到数千元的隐藏款,“身价”也只有原先的30%左右。在业内人士看来,无法提供持续的兴趣和文化价值,仅靠刺激的消费方式,终究会被回归理性的消费者放弃。
7 p2 V0 p7 z5 S$ r
e- n; m' @* U. D“相比于盲盒,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卡牌,几乎全部依托于成熟的动漫产品,但单一的玩法让其价值有限。”在业内人士看来,无论盲盒还是卡牌,都需要在成熟文化产品的基础上深度开发。而《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也提到,“鼓励盲盒经营者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D& d* j" t5 m: _
3 C' f; Y. N* G4 w1 V8 n& J' E! T#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