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不论老少都玩起了微信朋友圈。这款社交软件提供了表露心声的出口,点个赞或收获一个赞,来来往往间便拉近了距离。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每个人在朋友圈里的表达习惯不同,可分为5类,在现实中也有原型。不妨看看自己属于哪类,能更好地觉察自己,完善自我。 9 V* [% k" U7 M" |! r6 l
) E+ i9 b+ i7 p7 O 秀幸福型
* f+ x& p1 H7 M- L% r1 r0 M3 `
( @% Z& {3 k! A “好幸福,吃到了朋友做的曲奇饼干,巧克力豆可是来自意大利的!”有人常在朋友圈里“秀幸福”,从早到晚,他们的生活轨迹都能在微信上找到。
: b# t. K, J1 j) ^9 [ _+ l1 _: y+ j s; C" |7 _0 N k
这类人往往内心安全感较高,心态积极乐观,源于其父母的乐观向上。也有些人的人际关系欠缺,希望通过“晒”获得认同、满足自我,积极地建立人际关系。这 类人往往会给朋友带来积极的情绪。但每天发太多类似信息,时刻期待别人点赞,有可能是自卑作祟,可能招致反感。不妨积极参与现实活动,建立稳定的社会圈 子,增强自我价值感。
8 ]. p/ |, ~5 O) M/ E
0 s" Q0 |3 l2 U: l* L3 Z4 D 万事通型
1 a+ e1 K8 }! k$ K; b9 L
6 b7 I1 O8 ?/ x6 J) w9 P 每次转发信息,都要奉上几句热辣点评,在评论里也常能看到他独到的观点。从军政、体育到娱乐,就像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
- a. l5 g% o0 r& s5 j8 Y6 `& j) C4 e$ U( Y1 a8 H/ ]
在这个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不断获取信息,在交际中获得发言权,从而拓展自己的圈子,是一种高层次需要。但有时也是自卑感强的表现,希望通过独到的观点获 得认同,从而降低孤独感,获得社会支持。他们可能在童年人格发展期间没有获得父母的表扬和尊重。建议分析自卑的来源,与身边积极乐观的人建立固定的朋友 圈。也可主动与父母建立更为积极的关系,弥补幼年时期缺失的关爱。
( U1 w3 t) b7 H
9 \* o W/ r3 e, g3 \ 发泄型 , q% D% e" u# C; D; ?0 P, |
0 G% T/ t5 c2 w" n; g7 _ “报告还没写,连续几天没好好睡了,快挺不住了!”朋友圈里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常常散播负面情绪,满腹牢骚,对生活和社会现象常常不满。
0 f9 X) |9 e% x% |
2 Z) v3 B# {# f$ z 偶尔宣泄对生活的不满能减压,但常常如此就要注意调节情绪了。这类人的不满更多源于内心负面情绪的投射。他们常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让人不喜欢。建议这类人多找身边最亲近的人倾诉,获取理解和包容,缓解焦虑,释放压力。 & N) L, [+ x$ r* Z, ^
' u- j+ o- ? k# @9 C 看客型
0 }4 p1 r# i; k* P1 c8 v+ O' J8 s
一般只看不发。认为,刷微信是潮流,而且每天看别人生活得有滋有味,其实也蛮有趣的。
' y; U- A5 C; P& a) _& b. ]9 i; n1 c M% F8 w+ {# c
人都有社交的需要,当大家都玩微信时,从众心理会促使人们赶潮流,避免落后,体现存在感。也有人不自信,不愿发表意见,担心自己的见解得不到认同。不妨尝试适当表露自己,不但能缓解孤独,提升幸福感,还可强化和拓展人际关系。
/ W) v6 A+ T# `* L0 ]1 e* U7 t! i+ y
正能量型 2 A) E1 J9 E. {6 ^) D+ H* N& K
' E+ F8 W2 O: }5 w" y 生活中积极乐观,喜欢在朋友圈里传递各种正能量,常常发布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图片、令人感动的温情故事、提高心性修为的佛学禅道。发布的信息,你会不由会心一笑,心生温暖。
: Y1 {# s1 j% E
8 |( E6 y3 x7 j, ?+ ` 这类人往往积极乐观,喜欢分享,希望让更多人获益,别人的幸福是其快乐之源。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较强,虽对一些负面事件不满,但希望通过正能量的传递来改 变现实。但万事过犹不及,这类人要避免过度追求完美,对现实生活也不要过于苛求,要学着尝试接受不完美,避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 ]* }0 H+ D0 k8 r; }& b3 |/ R% a( I
. _1 _( s( ^- r& ]4 ]$ E* z
8 u! z( T. J# j% D/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