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5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4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8:00
版主
- 积分
- 11316
|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选择不婚或晚婚,同时以“同居”的方式与另一方共同生活。海淀法院经调研发现,2016年北京地区基层法院全年审理的同居关系类型案件多达上百件。这些案件的处理需要依据哪些法律规定?同居关系又有哪些法律风险?看法官给了哪些忠告。; K/ |' L6 R/ O: F6 u
" d% Z1 r8 w8 @, K3 i9 h( p
法律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 z2 ]- a& c
8 M4 n; _. J) F" N# Q% F
1998年,王女士与郑先生同居。2000年,王女士与前夫离婚。2003年,郑先生出资以王女士名义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购买了1号房屋。2004年,王女士取得所有权证。2007年,郑先生与前妻离婚。后王女士与他人交往,2015年郑先生以双方为同居关系,1号房屋为双方共同财产为由将王女士诉至法院,请求:依法根据出资情况及王女士的过错分割1号房屋(房屋归王女士所有,王女士按郑先生的实际出资比例给付房屋补偿款)。0 v/ d0 h" o* Y0 }
& ^' X$ t0 Q4 V5 ?! h
王女士辩称:郑先生主张的同居期间双方都在婚姻中,双方不存在法律上的同居关系。1号房屋是其购买,房产证也是其名下,故不同意郑先生上述诉求。
; M0 @" o& M2 b, d7 Y9 O" }; }9 H
( |) V* G2 o4 n法院审理后认为,郑先生与王女士在各自均有配偶的情况下同居,基于此种特殊关系,2003年,王女士在购房屋时,郑先生的出资行为应视为赠与行为,且赠与的是相应的购房款,而非房屋的所有权。现购房款已交付,赠与行为已完成,现主张分割房屋的实质是撤销赠与,因其主张无事实与法律依据,故法院对此不予支持。/ b' J$ Q. N! v
" r' J4 ~! x0 i
法官释法:同居行为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自愿不进行结婚登记而长期以夫妻名义一起共同生活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条第2款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郑先生主张其与王女士为同居关系,要求分割由其出资购买的房屋,该主张的成立,须以双方未婚为前提。若二人同居时双方各自均有配偶,则无法适用法律规定的同居关系分割共同财产的法律规定。3 s; u( z* T: I$ \3 T N
: F, p% e. l+ a共同所得,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 [* |! v! w5 j! ]9 {3 w* Z
$ r6 {! P N+ y7 b+ w
2009年,于某与案外人签订《存量房屋买卖合同》,购买一套房屋。同年年底,于某与姚某签订《房屋共有协议》,约定上述房屋为二人共同购买,产权为二人共有。房产证也相应载明二人为共同产权人,后二人自房屋交付后一直在此房屋共同生活。2011年二人分手,2012年姚某与案外人登记结婚。于某将姚某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上述房屋(房屋归姚某所有,姚某按照房屋现值的二分之一给付于某房屋补偿款)。
6 w& e! J( {$ |. a3 I; V$ B5 J) A% r8 F7 r( G+ a3 e0 z
姚某辩称,房屋虽登记为共同所有,但于某并未实际出资,房屋分割条件不成立,不同意于某的起诉请求。法院经审理认定,双方在同居期间购买房屋,虽有共同所有的约定,但此约定并非等同于份额均等。最后法院在查明购买房屋的出资情况后,根据出资比例计算出补偿款数额,并判决房屋归姚某所有,姚某给付于某相应的房屋补偿款。& ]8 `& a% ], T$ H9 m
- w: A' f) H$ c q& h0 K4 f1 {. o) ~法官释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2条规定:在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时,对共有财产的分割,有协议的,按协议处理;没有协议的,应当根据等份原则处理,并且考虑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贡献大小,适当照顾共有人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等情况,但分割夫妻共有财产,应当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处理。故共同共有关系结束后如何分割共有物,应区分共同共有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予以区别对待。
/ [" @% U/ q, V3 y$ I0 U/ n/ r j* V4 m1 {' E7 ^0 S( B
法定的夫妻共同财产制中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积累的财产属于双方共同共有,分割时采取的是均等分割原则。而解除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共同取得的财产,应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分割时采取的是按份分割原则,此时,共有人的实际出资和投入将直接影响到共同共有物的分割份额。1 q4 U; x8 s) t: ^3 Y3 \; ]& V
1 `& ]0 C& |% |同居关系,相互之间不享有继承权
M/ A; _7 H* ]; n' I9 M8 J
! y4 h' H( H0 }7 B5 E刘某与邢某一直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一直没有办理结婚登记。2014年年底邢某去世,后刘某以其与邢某之间形成事实婚姻,其为邢某的配偶为由主张依法继承邢某的遗产。邢某的继承人不认可刘某的配偶身份,认为其没有相应的继承权。本案法院经审理认为,刘某与邢某之间不构成事实婚姻,而属于同居关系,故据此驳回了刘某要求依法继承的诉求。* k1 w2 \4 \/ [$ b, ^& u P1 |
0 J: U& z2 M0 C+ X# P2 U8 y/ k/ O法官释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规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未依法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照事实婚姻处理。《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 F/ b8 h1 T3 ~" |) U& G8 Z' y% y- }, W6 e3 Y; U1 k
本案被继承人邢某与刘某同居后,直至2014年邢某去世,都未补办结婚登记手续,故刘某与邢某之间不成立事实婚姻关系,无法以配偶的身份取得邢某的法定继承人资格。故刘某主张其与邢某之间是事实婚姻关系,要求继承邢某遗产的请求,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
. r2 H1 |3 b1 t o& y, Y& V8 i- M6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9 x" B6 h7 F4 s
2 a4 f9 ^6 G+ d ^
所以选择以同居关系一起生活的当事人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并未进行结婚登记的婚姻形式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只有案件涉及当事人之间的财产纠纷等其他事由,法院才可就财产问题进行审理。在这里建议在考虑婚姻缔结时选择通过婚姻登记的方式给自己的婚姻关系予以法律的保护,给自己的婚后生活以法律的保障。
& q, X W" c- @0 Y
4 M6 F" P$ S Z5 o4 w3 E e非婚同居现象中的各类法律问题# z4 T8 y G2 j: u
3 S `. K& F& o+ i9 o t
一、非婚同居的界定
, T& v Z( D |' R1 `% n: }
! ^! s& v- W4 H2 q& h! n目前通常意义上所指的非婚同居是指男女二人对外以家庭为名义,于1994所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较为稳定的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的事实,包括基于婚姻关系的同居与非基于婚姻关系的同居,后者属从广义上理解的非婚同居。而狭义的非婚同居仅指单身男女同居。本文所指非婚同居采广义。
7 S2 |3 p+ e* w( K
( ], j& c5 O3 |: A5 L* W p二、法律对非婚同居的规制
0 G+ X8 h" b9 T8 q% ]* s( }
% ~/ Y4 N) `* S4 C! U% h: F现行《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规定“当事人起诉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I0 ]* }' m( p% h: K
/ y" W8 n( I6 j' ]/ g
非婚同居合法或非法,应据具体情况而定。单婚型同居和双婚型同居属于有配偶者同他人同居,为法律所绝对禁止。而现行法律对未婚型同居并无禁止之规定,所以这类同居不违法,同时也是构成非婚同居关系子女抚养以及财产分割案件的主要类型。
* o) d: @" T3 v) g9 _& u" \ D8 q& C7 m# g
三、解决非婚同居关系所致财产纠纷的法律思路
1 e! p8 W9 A2 X3 K+ ?* y1 `! u7 z
! C* @$ W$ l5 d0 {0 w非婚同居引发的纠纷主要是体现在财产上。非婚同居财产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同居双方之间的财产所有关系;二是同居双方的财产赠与关系,这里所说的赠与包括遗赠。下面针对三类非婚同居关系中的财产纠纷分别提出解决的思路。) L8 E ]" A; }: |2 h4 P2 o
& s- _ c5 z) a& \% m+ ]' w" V
(一)未婚型同居关系财产纠纷问题
3 d. j, x' V2 j+ E8 _( }/ s; p) G: F% f
1、同居双方之间财产分割纠纷。处理这类纠纷,可按双方分别所有来处理,即各自的财产归各自所有,而无法认定归属的则由双方平分。8 [+ y8 s" }( c; l/ t
t: l |+ S) v6 k
2、同居双方之间财产赠与导致的纠纷。本类纠纷有两类情形。一是赠与行为发生后,一方又反悔而产生争议。该项争议可直接适用赠与合同的相关规定。二是一方赠与行为发生后,由于本人生活或对家人的扶养出现重大困难时,如赠与方丧失劳动能力,本人或家人主张撤销赠与而与受赠方发生纠纷。对于这类纠纷有两种思路,一是按赠与合同之规定;二是按有利于赠与方来处理。* v% H$ Z3 M) D
, |( j7 I/ ` m- a( O# Z& G- z(二)单婚型同居关系与双婚型同居关系财产纠纷问题2 ]2 \1 S( N" W7 E/ n
) O1 _5 }- A6 w; {9 }9 O. I1、同居双方之间的财产分割纠纷。此类纠纷一般不涉及赠与财产的问题,其处理思路可参考前述未婚型同居关系财产分割纠纷。) a0 u: {0 {# G2 w
5 D, y5 u( {7 J {: s; \* @
2、同居一方与对方配偶或家人之间的财产纠纷。此类纠纷一般与同居双方财产赠与有关。在单婚型同居关系中,因未婚方赠与已婚方财产而生纠纷可参考上述未婚型同居关系中的赠与处理模式。* P# `9 c U, C; W0 v. G4 l
" D& x, F" D3 G. g* ]" _5 R: R
已婚方赠与对方财产引发的争议主要出现在受赠方与已婚方配偶之间,当前法律实践倾向于保护已婚方配偶。立法者与司法者在对待这类财产纠纷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点:7 `9 E. x0 x. J, X5 h
" `& d c" S c. f- a. Z一是已婚同居方配偶在婚姻关系中有无重大过错;
! k, g: m6 c/ C! S5 n+ Z7 g; d) s3 C% t, r% ?) m" S: Z, S2 \
二是已婚同居方与其配偶在婚前对双方财产归属是否有明解约定;
5 ~, |& V1 F; \* L* v' i
3 x$ |/ H- j b- k( ~三是与已婚同居方同居的相对方是否是未婚善意同居方;
. Z6 w2 x: @( {
8 ?4 N. J5 I% w四是女性同居方的身体是否因同居而受到了损伤;. m4 e; o: ~" g3 `( {% \
7 }: u2 `( l9 E1 ]$ D
五是已婚同居方是否得到过对方在财产上的帮助;
6 M2 Q/ y2 a6 V0 r w: ?/ s
+ {) I6 L; m: D9 {8 H# s A六是同居双方是否生育小孩。" p% a2 w" V2 R# z. V% z5 v
! f, A1 L% D4 s( A% c V/ u& o" F' z只有经过全面的考量,使法律规则细化,并与道德标准相平衡,才可使法律判决说理充分,防止法律适用上的任意性。当然代价是使法律更为复杂。在处理以上各种非婚同居财产纠纷时,应当考虑照顾弱势一方。1 h9 r P8 n# l
. Y$ P! F* P8 g. W2 a/ w非婚同居生子,解除同居关系,孩子抚养权归谁?
& `- M; z: a4 q, }9 o- F! w( N6 j: w$ h' ?- e0 E0 M) w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8 c. x5 e$ a$ N
% ^7 r3 w, D& p7 b1 ~$ i4 I第一条 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请求解除的同居关系,属于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
' _6 A! h" K6 H' O+ ]
) O- ]" u9 ]' L当事人因同居期间财产分割或者子女抚养纠纷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5 p; q! F7 K( @9 f. V, H
: d- Y. l% Y; @3 H( e' w" x2.《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 Z0 v, I7 s6 X* y1 S. }* w& k& T
: R$ h+ j. b( T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双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抚养,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时,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应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抚养,子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应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见,一方将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养,须征得另一方的同意。+ y8 N5 [9 Y& a5 V" g" v1 U& ~
% C: Q$ B5 Z5 r6 P+ J结 语, ?; T4 q: P3 T9 N3 O
( o# K% u" B4 d) K+ v$ H: F非婚同居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是一种不负责任,是一种伤害。婚外情式的同居者是应受到应有惩罚的,但是他们的正当权益理应受到合理保护,这是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n4 j6 X( v0 a0 x6 C% }" b
" u2 P8 ?/ f/ ~0 g) [- J* T,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