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探花
- 打卡总天数:313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419
- 最近打卡:2025-03-01 21:25:29
版主
- 积分
- 21494
|
近日,接连发生两起公共场合发现偷拍摄像头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先是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曝出更衣室暗藏摄像头,随后院方发布通报称,违法行为人已被抓获;随后东莞一羽毛球馆公共浴室排风扇口也发现摄像头,目前警方仍在调查。
7 R1 t+ U; D% f* g, U$ e; ~2 L5 q" v8 ~7 s4 a/ }0 }! Q
: K3 F6 I1 a! b2 G7 ?3 Z4 Y
对于偷拍摄像头,人们并不陌生,但过去大多出现在酒店宾馆等地方,如今却有着向不特定公共场合蔓延的趋势,连医院、羽毛球馆也“沦陷”了。这实在令人震惊——每个人都会担心,如何才能免于被偷拍摄像头窥视的恐惧?
0 t' H+ B" ~ H7 a2 ^' n4 g2 l
R& r1 C8 l, w+ f% i2 c2 x藏于天花板内的偷拍摄像头
$ `. e `+ R! v- M7 {
4 c$ g- v. v( |8 g" j偷拍隐私堪称一个痼疾,甚至演化出了从售卖视频到线上直播的黑色产业链。如今在网络上不乏各种检查摄像头的技巧贴士,平台上也开始售卖专门的反偷拍设备。但平心而论,一些针孔摄像头已经可以藏在插座、纸篓、排气扇里,人们再心细如发,也不太可能不留死角。3 n6 @: x" G1 \3 @* \/ \& Z" D3 g- u
/ x: S3 F& ]) ?- p' L
因此,把反偷拍寄望于普通人提高警惕、提高“技术侦查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v/ B+ W" N0 M* o& F/ @
& o# O, X' v! M. X, S9 O" I# ~那么自然地,人们希望法律能够出手。目前针对偷拍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针对性的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安阳市妇幼保健院的案例中,违法者就被处以了行政处罚。
) m/ a3 S1 l6 f+ d5 ~5 P' E( \+ `0 t3 R9 R1 _ C, H! J
但这个处罚是否足够有威慑力,其实颇受关注。有法律学者就表示,2006年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时,并没有预见偷拍会变得如此便利、偷拍规模会变得如此之大。放在今天的背景下,就会显得惩罚力度不足。& ?# U9 j* k7 X
; R' P- X% q4 ~& ^! ~, P更何况,偷拍行为本身就极为隐秘,想要精准定位违法者并不容易。偷拍行为人机分离,往往很难追踪到具体安装者,任何一个进入公共场合的人,事实上都具备作案的可能,这给侦查带来很大困难。正因如此,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也进一步加剧了偷拍摄像头的泛滥。2 f% N5 A; _ h" W
3 q/ r) k$ b2 {: B- Z- O因此,要遏制偷拍摄像头四处蔓延的趋势,恐怕还需要一场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治理。比如立法层面的完善,就有必要提上日程。有学者就建议,要及时更新和规范相关的法律文件,实现对新型犯罪行为有效界定和处罚,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 K& w/ b; S/ t- v6 n. \
* U& E/ g* M0 ^& U' h, \0 Q
同时,对于公共场合也不妨出台相应的规范标准,明确对偷拍设备进行检查的义务和程序,压牢公共场合的管理责任。比如今年年初,广东省就拟出台新规明确,旅馆应当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客房内未被安装偷窥、偷拍、窃听等设备。这也不妨推而广之,成为偷拍高发区域的普遍性规范。
, j; \, t0 J7 ]- F+ S, T6 _
; N! w* v1 d' m9 Q( p此外,执法部门也应当加强打击力度,借助技术手段对偷拍产业链进行釜底抽薪的治理。
' B7 C* y7 C; ~+ M0 ~
7 I* z% ]2 }$ g$ R- o, D) h& ?+ w事实上,近些年规模较大的专项整治并不罕见。2021年5月至8月,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组织开展摄像头偷窥黑产集中治理,清理相关违规有害信息2.2万余条,处置平台账号4000余个;2022年3月,公安部开展打击偷拍偷窥黑色产业链条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860余名,查获被非法控制的网络摄像头3万个。9 x+ W) [6 a7 z) \0 ]+ @% }
" [" o% g% o& e! L
不过从现状看,类似的专项行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并常态化。专项行动的经验和措施,应当逐渐固化为标准化的举措,落实为对偷拍行为的日常治理,对违法者形成有力震慑。
5 f4 _/ f5 h$ X! M! h$ w9 P
@$ K2 h9 f2 Y0 \' c* o" N无论如何,不能任由偷拍摄像头入侵公共空间再蔓延了。偷拍行为的泛滥,不仅侵犯当事人的隐私,也会制造一个安全感缺失、公共信任脆弱的社会环境。法治、技术、日常管理等各层面都应持续发力,形成更加严密的治理网格,为公众真正筑牢隐私防线。
5 i- @. I, B k& a- M9 O' I
! @ z; @5 F8 S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