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秀才
- 打卡总天数:35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424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8:00
版主
- 积分
- 11316
|
最高法发布《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修改后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新《证据规定》”)将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4 o3 [5 k+ }& T0 N( R3 f该规定始于2002年4月1日,由于《民事诉讼法》修订,在2008年作出相应调整,但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现行有效版本,正是2008年版本(下称“08年《证据规定》”)。
7 \0 R7 _( r) i) V) \! T
0 e1 h6 {( y, i# U$ Q; n) z: y在证人出庭作证方面,08年《证据规定》相关内容只有6条,现在扩充为12条。新增的篇幅,既有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贯彻,也有对老问题的新规定。$ P7 T, l" @: k" Y
2 ]+ {( o$ k( i% A
那么,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则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呢?经过对比研究,我们总结出十条规则,以飨读者。(正文小标题下引用的条款均出自新《证据规定》)' \) [3 G/ d: `& w8 L! L. n! I( B" q
证人未出庭,证言直接不采信
) F7 l. U1 z6 E/ i/ ?4 M
7 W9 _1 g7 d& u; d! {. k01
& \% L. ]8 q# [2 n" a% k! v! s% @% {$ ^. c1 l
第68条第3款 z; o% |3 v# b0 K
无正当理由未出庭的证人以书面等方式提供的证言,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0 Y% q) A! H: L3 X `
' I1 u, w- A* H$ m! j5 T+ i在往常,庭审中经常出现只提交书面证人证言,而证人不出庭的情况。对于这种书面证人证言,律师在质证时,只能从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三方面来分别陈述意见,尤其对于其合法性不予认可,理由主要是证人未出庭。但是,对于这种证人未出庭的书面证言,法院是否可以参考,或者结合其他证据用来认定案件事实,08年《证据规定》并未明确。
$ {! h+ t& N" o' D3 }. t. T7 k5 u3 K5 F8 A9 @2 D; r
现在,新《证据规定》明确规定,若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该证言直接“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这一规定,终于帮助我们脱离窘境。我们在质证时可以理直气壮引用出来,给这种证据以致命一击。
" o! b) z) H, P/ }: U证人确有困难,如何提供证言
) Y& K. i, R0 u4 \7 |. P4 y& A/ W- m3 S. y6 z% F
02+ t7 W- c, J# L& b( U
, A& E8 J/ p7 E; x2 i第76条, i/ B; t! k. d' r N% P. k+ I
: W% b- Q- A `, n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作证,申请以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当载明不能出庭的具体原因。
$ ]- L; j- Q- Y9 J; i# e+ T: \: b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0 {' [" B* G8 D! r9 C0 c
+ D$ H/ \2 Q3 X7 L1 D8 ?2 o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若证人存在法定情形,可以不出庭,而是通过书面、视频等方式作证。但此前规定只明确这种情况需经过法院许可,至于如何操作,没有具体规定。0 L q- ^& f- ~
# t3 o5 W; S7 m) s新《证据规定》要求,若确有困难无法出庭作证,证人必须以自己名义向法院提交申请书,在申请书中载明不能出庭的原因。4 M% ]8 Q& N$ I9 L, T
+ g% e' x+ H, [2 G" B y: ]8 s- M
需要提醒的是,证人是否当真符合法律规定的不出庭条件,这是将是每一位律师在质证时都会重点考虑的问题。由于证人未出庭,即使书面申请并附带证据材料,也很容易被质疑,致使证人证言失效。因此,若非万不得已,应尽量让证人出庭。" h/ Y8 D; ?- t* X
申请证人出庭的截止日期# c, H4 }) T! \' E% n# A+ N
}$ ]; [5 x( X8 H03
7 w7 a$ y5 O Y4 j& S$ @
& d; W& f( }2 K第69条第1款8 s3 X0 [% p% r2 p! U
3 j7 G5 r( O/ S0 P* k+ Y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书。
" w* F1 L& Y- |: @8 J
; k w# ]2 u& W+ S$ F3 Z& [. [: a% I) V申请证人出庭,应当在何时向法院提出呢?08年《证据规定》的要求是“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新《证据规定》与《民诉法司法解释第》第171条保持一致,不再要求提前十日,只要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前向法院提出申请,就是符合规定的。
; l1 h* B- ^( b2 v, x: i" Q
% b. e U& l! v: F需要注意的是,08年《证据规定》没有明确区分一审、二审中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天数,概括规定为30日。这次修改,新《证据规定》向《民诉法司法解释》看齐,在一审程序中,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统一为15日。1 T2 S' p+ l. H& Q% d( X
* z9 J6 |. K! N) q W04、申请书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 M N9 }1 f" h. h# d/ } H5 X) E; W( W, p/ j: g
第69条第2款
6 f2 `: G' C( {4 U9 e0 R; n
5 E4 ~8 ?) R; }; [申请书应当载明证人的姓名、职业、住所、联系方式,作证的主要内容,作证内容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以及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 B/ U' t. |) M0 y8 k
/ g& s6 C; q# E
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申请书究竟应该怎么写?这个具体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经常遇见,但在《民事诉讼法》《民诉法司法解释》和08年《证据规定》中均未提及。没有明确规定,导致申请书的内容五花八门,格式就更不堪入目。
1 u. r$ L( x+ M! _- `8 B5 \. W9 S& l# h3 `% @6 ?3 p6 F) }
新《证据规定》首次以司法解释形式明确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申请书应包括:证人的姓名、职业、住所、联系方式,作证的主要内容,作证内容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以及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
* y( A" f# G8 K$ Z1 z7 ^3 m5 R- ]1 R" j: x
我们建议律师同行在撰写申请书时,以本条规定为纲要,尽量专业美观。(文末提供范本供参考)
8 [2 ]+ j# } R; ]8 Y& L证人出庭将提前通知双方
& g; S. I! m5 r5 B& {0 q! l& I
9 q4 C, {5 @; M+ V& d4 B# m" S; c05
( l# `0 H" U& i/ ^3 r& |9 l
/ d: s' H# j/ J) n* ~+ L0 ?- G第70条第1款
2 {0 \5 V; Y% V* {. J
6 {/ K$ v7 V5 V# i5 D2 r( b/ P1 q4 b人民法院准许证人出庭作证申请的,应当向证人送达通知书并告知双方当事人。通知书中应当载明证人作证的时间、地点,作证的事项、要求以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等内容。
, m+ d$ C- @$ F- q8 v! z
: A- S/ x5 W" }4 v5 m证人出庭作证将产生证人证言,证人证言也是诉讼法上的证据之一,若诉讼一方申请证人出庭,而对方事先完全不知情,无异于证据突袭,将直接影响律师庭前准备的质量,间接影响法院对案件事实的查明。7 A) |5 o$ H3 ? d, U" _. G
" I& e y# R {/ d% ]
然而,对于这一重要问题,08年《证据规定》未置一词,仅仅规定法院“应当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而并未明确要求通知双方。
: }2 Q! |( x- ^8 ?" n# _! T$ P
9 \( m" A9 J, M新《证据规定》明确,若一方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获得法院准许,法院应当向证人送达通知书,还应当告知双方当事人。有了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若法院未提前告知将有证人出庭的情况,我们可以提出异议。
: X$ B3 g& m& `7 @6 H$ `+ k证人可以预先支取出庭费用
# e# G6 w$ Z% v s- W
* `0 @' n( e7 v, Z06
' h5 t* V) l( \7 \. T; w- L% p
& g- k9 [; U, c9 |; N/ R$ f第75条4 A9 y+ }7 ^/ `- q; J5 n4 s
4 p/ O9 {# @" }# H9 K Z, Z
证人出庭作证后,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证人出庭作证费用。证人有困难需要预先支取出庭作证费用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证人的申请在出庭作证前支付。
~3 b" {* t4 N; O$ @7 ?, z0 q& `) a9 J
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按照《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18条,是由申请人预缴。《诉讼费用缴纳办法》第1条第(三)项也规定,证人出庭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属于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缴纳的诉讼费范围。法院在判决时,也会明确证人出庭费用的承担。
, s; } o n6 u( U0 Y2 D$ ^$ y L/ A1 i( u- x
而08年《证据规定》和《民诉法司法解释》均未考虑到证人经济困难的情况,若因为证人经济困难而影响出庭作证,导致庭审延期,无疑影响司法效率、浪费司法资源,也容易打击证人按照《民事诉讼法》第72条履行作证义务的积极性。故此,新《证据规定》特意将出庭作证费用的预支制度予以明确,心思细腻,不赞不行。
& V7 e. {3 V0 z( \; o. C/ G证人宣读或签署保证书' h) E; w* J2 b; L2 Q
/ E% {( F' F" F. |& E& I' E07& v! H6 d9 ^' i
! z- i: W1 W2 @0 L第71条9 H( I/ \, z7 O5 B6 s- F9 F
" k4 A* q U4 a/ e8 ^ K* j
人民法院应当要求证人在作证之前签署保证书,并在法庭上宣读保证书的内容。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证人的除外。2 y& n; R* b* F/ y' s1 R
$ h/ D3 A7 H' k! ~. R8 M7 C5 Y
证人确有正当理由不能宣读保证书的,由书记员代为宣读并进行说明。
+ Q; |% ]$ M# c8 N$ r
, T8 `1 [ G: z' F! }. X; o& C证人拒绝签署或者宣读保证书的,不得作证,并自行承担相关费用。
0 |% h% D4 s& k; ?! z6 u2 q4 v) x4 [# R
证人保证书的内容适用当事人保证书的规定。! h, ]: u9 b; w0 I
- F& e6 Y3 f7 i" f第77条+ o3 @6 }- q- G9 }9 N4 k
- t3 M7 J4 s* z3 h
证人经人民法院准许,以书面证言方式作证的,应当签署保证书;以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方式作证的,应当签署保证书并宣读保证书的内容。
$ t) o! s* l( _3 @5 M5 \4 ~0 E1 r+ M, P! `, u( |/ _
证人保证书在《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19条已经有所规定,但《民诉法司法解释》仅规定了证人作证时应签署保证书,新《证据规定》对此作出更高要求,证人不仅要签署保证书,原则上,还需当庭宣读保证书内容。即使是符合法定情况,经过法院准许,以书面、视频方式作证,证人也要签署或宣读保证书内容。! c3 P( t9 c0 J: ]0 @4 q0 y
证人作证不得宣读书面材料- O. O7 u/ `3 j M; t' A* n
( w+ R4 @3 h/ F3 ^; Q08. {* o3 a& x. |6 I2 a
1 U1 d2 N9 M+ r3 s+ K72条第2款, ^8 h" b3 J6 E3 W7 {+ u
' S! u; K: h8 k9 A6 ^3 o
证人作证前不得旁听法庭审理,作证时不得以宣读事先准备的书面材料的方式陈述证言。
2 T- ~8 v' X. q4 B! L/ E/ v6 h1 i8 W- B' p
对于证人当庭作证的规则,新《证据规定》法条用语更准确(如将“证人为聋哑人的,可以其他表达方式作证”修改为“证人言辞表达有障碍的,可以通过其他表达方式作证”),也更符合立法规律(每条内涵集中、每款规则独立)。- ~' `+ }7 g; z" i$ C9 e
- \: X9 s* P. Z0 U, w" \1 C但这些规定基本上并无实质性变化,唯独值得重点注意的是,证人当庭作证不再允许事先准备书面材料,照本宣科。证人表达证词时,句子是否连贯、用语是否文雅,这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证人的陈述确实是自己的真实回忆。这条规定显然是出于此种考虑,也更加有利于法庭查明案件事实。* `' f9 _" J) l
5 W& ?4 ~8 {! E7 |; C1 O
司法解释对此专门作出明确,也就意味着我们一旦决定申请证人出庭,就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向证人释明法庭规则,提前演练,以期发现问题并做好应对预案。
. a/ I+ E% e; i2 Y P0 g禁止干扰、威胁、侮辱、诱导证人8 B% j5 d# P) w( N. f, G0 Y% \
# m# j4 t2 i1 }/ l# B/ Q& T
09
9 p. t! H* t( h3 u7 `# @; J5 h3 T5 z; [( i8 g
第73条
" `6 v& P( ~ l/ D I! |% D) V' ]2 q6 f
证人应当就其作证的事项进行连续陈述。1 P$ E2 m, Q' ?- V# P6 J
# V1 r6 r/ A7 Y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或者旁听人员干扰证人陈述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制止,必要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d2 N% A3 P; e' {' ^
& `( x# t5 I* `/ Z: [7 V* u第78条第1款
' g. F( c- P9 Y( K9 J% J
& C% ^3 i( ~* ?4 {: T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对证人的询问与待证事实无关,或者存在威胁、侮辱证人或不适当引导等情形的,审判人员应当及时制止。必要时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7 b% w) r2 E9 u0 s
) d, t$ D6 ^0 t- |当对方律师采取不正当方式(例如诱导性询问)询问证人时,我们往往要提出反对。08年《证据规定》对此留白,没有规定审判人员应当如何规范律师询问证人,导致我们可以提出的合理反对看上去似乎没有法律依据。% g B- q: G. L# A4 u+ X; c. J, h
1 @) [; c$ P( w: z' ~新《证据规定》作出明确,不仅禁止“威胁、侮辱”证人,还禁止“不适当引导”证人,若一方出现这些情况,法官将依法制止,另一方也可以提出反对,要求法官依法制止。
$ F5 k* s; }3 o4 j2 ^+ d4 u- M( @: C
另外,新《证据规定》还要求证人连续陈述,当事人、律师、旁听人员均不得干扰。该规定的意义主要是两方面:其一,防止律师与证人串通,提前约定暗号,控制证人发言;其二,保障证人思路不被打断,最大程度将记忆中的事实情况通过言辞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H% k) o- T4 e( c$ {, _证人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
; x3 K9 h5 |( r" D1 u* M. e7 w; O. x% K0 N! q
10
# S# @ g/ s$ \3 i2 n( a
: k! k4 L @5 Z* i" a第78条第2款$ T/ v+ s! m2 g
- e. |# w" ?( T" j1 R# Q+ p证人故意作虚假陈述,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妨碍证人作证,或者在证人作证后以侮辱、诽谤、诬陷、恐吓、殴打等方式对证人打击报复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的规定,对行为人进行处罚。" F& A2 d( z! Q4 i/ v( j! m- S
, P/ u* A) I$ M: P5 D! X9 d《民事诉讼法》第111条已经规定诉讼参与人妨害民事诉讼的法律责任,依照该法第115条之规定,可以对个人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也可处以15日以下司法拘留。3 z9 t, X' b( u6 ?2 R
1 ]1 d+ A% w+ P f( J. n0 Z3 Q但是,证人的“虚假陈述”行为并未明确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111条,08年《证据规定》也未具文。虽然往常也可以通过解释,将这种行为归入“伪造证据”范畴,但毕竟不够明晰。鉴于此,新《证据规定》对证人虚假陈述、妨碍证人作证、对证人打击报复三类违法行为作出明确规制,对于人民法院维护诉讼秩序,有着重要意义。
) m9 e& _- P1 I6 Y0 z" E1 Y6 |2 w0 p2 l& ]4 T
附 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申请书》
9 c0 K+ ]: ~0 }, y" t
7 m) m1 O; M" h) j+ c申 请 书
' s% C- U! f8 j9 s; f; g4 ^7 w" D2 m& K. l9 Q' q6 H' A0 J
申请人:×××,男/女,××××年××月××日出生,×族,……(写明工作单位和职务或者职业),住……。联系方式:……。' K9 }/ [9 \) z
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
$ i$ I* o i8 v 委托诉讼代理人:×××,……。: K7 [$ Q$ i: X1 } B3 m$ B5 W
(以上写明申请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基本信息)
& J8 u2 A" G4 b: \1 h
, W4 Z0 I" Z5 Q* b+ E3 X0 j6 j" D请求事项:
3 R7 p' @. O/ \( N1 p3 J( D6 H3 X, s- J- X, _, \& Y1 e' m
申请贵院通知×××(××年××月××日出生,×族,职业:××,住所:××,联系方式:××)出庭作证。9 C0 y- t& ]& f# G3 U
C' R$ y0 l# i/ B, S事实和理由: @) `7 P3 o! T0 O* K
) _2 F; e) _3 q$ N 因(××××)……号……(写明当事人和案由)一案,……(围绕作证的主要内容,作证内容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以及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写明申请证人出庭的事实和理由)。
, H- M1 ` f3 M! V1 _ 此致/ V0 D* n& |' Y. H% v) v
××××人民法院
! Q. J. `' u/ ]) M2 J( I& K( M) y0 f6 X- B
申请人(签名或者公章)
% \ p4 q2 r8 ~ X××××年××月××日0 ~: E% ?4 E% h) L3 E4 c
: j+ X/ ` Q0 b1 [9 x7 p法释〔2019〕19号
2 y" g( Q3 L( U" l7 o, q- y% ]最高人民法院
2 _& i; D, f( W8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