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离钱最近的事? 4 q* y. W! C* p5 R3 g# b ; G/ ^5 i |( q7 e" \+ ?5 I" u# m3 v9 n1 p' s- c
一个字,卖。 : n( T2 |" g- ? O ) g6 w9 h# X4 j8 |2 O) m你能赚多少,就看你能卖什么。你卖什么,也决定了你的档次在什么水平。8 L ]/ x4 O+ I9 P* T/ X
/ u0 H- F8 L* k8 l在今天,一个人能合法卖的东西,无非就四样: ~, q' B) l2 C; T$ a
: f+ X' M# ]* o. v5 X一卖信息,二卖钱,三卖他人的注意力,四卖自己的时间。5 W$ Q1 D* S6 d0 t5 @0 U( y3 Y
: z0 k5 D9 f( _; L6 R3 g+ {' ^2 g8 T第一个是最高端的,靠卖信息赚钱。信息不对称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越不对称,差价越大,就越来钱。差价的关键就是稀缺,当你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你就站到了价值链的上游。 - E7 h3 f$ r- x1 | " N5 S* f# t9 @* w* T; ]' D古代消息迟滞,商旅靠地域差价能赚取巨额财富,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马可波罗以《马可波罗游记》闻名于世,但他首先是一个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跟随父亲和叔叔出来做贸易赚差价,才有机会踏上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2 F6 D, ~, D( L; ^4 s
( k. \ ^4 m% |8 Q1 d! m" ^$ ^' p
许多高级打工者因为最初没本金,只能从底层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阶,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之后,几乎都会从原有业务切换到做信息掮客,靠撮合业内的交易来赚钱。' A0 b8 i" O* G1 p7 g
# h/ P" k- J' z' O9 W# X9 R4 |
这种撮合交易只要做成一次就会上瘾。因为只需牵线搭桥,连本金都不需要,妥妥的空手套白狼,做成一单几百上千万的搭桥费,这种钱赚起来可比自己亲力亲为当老黄牛要划算得多。 0 _+ j- e* \( n9 t3 h) D& o( _ 8 C' G# ]8 Y G稍逊一点的例子也有,就是经常被白领们嘲笑的房地产中介。尽管这二十几年来,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们一直被认为和洗剪吹师傅是一个档次的,但轰轰烈烈的地产交易大潮确实让这个行业赚得盆满钵满,许多屌丝因此逆袭成功。 8 E& g3 C& L$ P3 j" R4 E( j0 J: [: N2 R/ [
北上广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个不是大几百万元价格起步?这其中的中介费按 2% 算就是20万,一年能做成两单就是40万,就算被公司抽走利润的大头,也比许多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领强。# C5 n' p# i" w- D/ R6 g' Z0 p
* w& D ~" i2 F- `2 k# O ^9 L N6 h
第二个在体力上非常轻松,是用钱来赚钱,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算靠钱赚钱。, d* F# Y, z2 z$ b/ |" J
; e% W( [ Q3 K f5 f t3 x
俗话说得好,拆迁一响,黄金万两。对于中国普通人而言,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就只有房产增值。买什么都不如买房,是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共识,但很多人没有再往深去想“为什么都不如买房呢?”* R( e1 g/ c; p/ I% G! D
: M' q S8 p+ d$ d答案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在宣扬阶层固化论,其实并没有,我只是在客观描述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罢了。阶层固化的一个重大标志就是资本回报率开始高于劳动回报率。 9 r8 x+ U- v( V. p8 d 0 } {& l# [0 y3 S" U- J1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瞬间前功尽弃,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价格增值的速度。在过去四十年里,或许只有互联网行业的增速高于房子的资产增速,但也得你选对互联网大厂,早点进大厂,或者把公司及时卖给大厂,不然也没法追上资产增速。 : ?. |0 b, o2 r: d3 I* n, F5 ]% `
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这特别形象,想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哪怕在车里坐着躺着,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得快。这就是靠钱赚钱的魔力。, x n- i0 S( n5 _* m
4 d0 i' W) `4 |; W) }
第三个是性价比很高的,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本质就是足够多的人聚在一起的时间或关注度被资本有效定价。 2 z& c/ Q+ T8 I7 k3 q* O4 _9 Y2 K! `( ?9 D0 ?* w+ E! E, m3 Z
“全中国只要每个人给我一块钱,我就是亿万富翁了”,不妨用这句话来理解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在以前,这句话很难实现,因为科技手段不够发达,要让全中国的人都认识你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还要付钱给你。, _" p b! F y$ y- _7 z7 i
+ o0 m- h4 S) w* K, P
但现在,不管是知识付费,还是直播带货,又或者网红经济,技术手段已经足够发达,一个在世界尽头、最南城市阿根廷乌斯怀亚的华人,只要喜欢你,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给远在新疆直播摘葡萄的你打赏10块钱,全程不需要一秒钟。) c$ p- a7 q8 T3 K
- m; p' j9 G6 k) W1 P+ _: p注意力经济本质是侵占和掠夺,一个人一天24小时,除了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外,还有8小时,那么注意力经济就是在抢这8个小时。在这8个小时里,一个人愿意为此支付的开销是没有上限的,尤其是当他感觉获得情绪价值的时候。 9 j4 _( ~5 a& b4 V b " p4 M, A; n/ i8 u, w' C你可以直接卖货,也可以得到打赏,或者拿着这些数字去计算自己的估值,卖出广告,甚至卖掉自己的股份或品牌。若干年前,Papi酱之类的网络红人就是这么开始定价叫售的。2 l6 M9 |. {* e7 j% i# k r/ x
* d) M/ c3 I+ p
得屌丝者得天下,不管你喜不喜欢这句话,卖注意力这个行当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今时今日,只要你有一台手机,就可以无本万利,玩的就是群聚效应和屌丝经济。例如一个美貌的、胸有半斤肉的姑娘,再稍微懂点才艺,或者会说话,在短视频平台上,妥妥就是百万粉丝起步。$ g- L6 K. T! s; m/ U6 m
; Z/ p: ]6 p; k
这些新经济的现象往往会让许多传统的、循规蹈矩的、踏实干活的人心里不平衡。你可以不喜欢,也可以看不起,但你不能否认其合理性。 % z P, U% j& R# K1 r g N+ H) J! \& z
第四个是最不划算的,靠卖自己的时间赚钱。2 p" r" ^ \5 }8 v
7 h- F* A& r [# ~' K1 M, R
大部分人,没本金、没人脉,空有时间,就只能靠卖自己的时间来赚点钱,俗称讨生活。当然,其中也有优秀的人,可以称之为专家,例如大厨、医生、律师、咨询师。' r5 H. p/ v0 h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