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S0 N% @3 p. R, P
6 m9 o5 N2 d) [3 J: A" a通东地区有着比较厚重的文化积淀。缅怀先人,祭祀祖宗,寄托哀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在通东,此风俗叫“烧经”。“烧经”所烧的也并非“经卷”,而是用黄表纸、锡箔折成的纸锭、纸元宝之类的鬼神钱财,所以也叫“烧金”。
& d. E& n$ s% ~* T! j. t6 k通常,通东人会烧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冬至,除夕五个经。另外,还有烧喜经(有结婚祭祖,有添丁祭祖)。
0 i7 z4 \. V; r
2 M4 b3 F @& {% B" c! Y8 V/ J% @烧经时,要把台子横过来放,即台缝要跟前后墙平行,示宴请阴间祖先(阳世之人的饭桌都是台缝朝着大门,如朝南房子,台缝就须南北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桌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台缝要垂直正对门户。而“烧经”时为区别于阳间,桌子要旋转九十度,台缝横向对门,东、西、北三面放长凳三条,空出南面,在桌子南边的地上放有火炉,和稻草扎的“拜垫”,叩头时好用。 1 l5 F0 r2 }" l; A2 e
3 U5 z$ x. L$ b3 `1 `* l
9 R6 R1 `1 s) ]9 W
$ h, |# W' Y I' V! R# Z桌上摆上香炉蜡扦,摆上鱼、肉、虾、蛋”这传统四式菜肴,其中对于“鱼”的品种,一定要是“鲫鱼”。鲫鱼谐音“积余”,意为年年有余。点好香烛,在每盅上都倒些黄酒。然后一个一个论资排辈庄重地叩头。过去妇女们是无权叩头的,这是封建社会留下的恶习,现在这些祭祀大都由妇女直接操办了。礼后,放元宝纸锭及冥票,上面再放“经疏”,用余下的香压住后进行烧化,最后再洒上一些盅子里的酒直到结束。纸钱烧完了,经也就烧完了。祭毕,要把桌子转90度,菜盘子也要转90度,筷子要重新拿,碗里的饭菜要回锅。在祭祀时,任何人都不得碰及台子与凳,触到它对己不利,此也是一忌。 . i/ |: m6 B1 e+ Q6 r% Z
, @( `4 y+ B$ g; i
经疏: " ^5 C9 e# Q: ~( Q s& }2 L8 n: c0 N
+ Y5 r& r# s! r. ~" Y通东人家祭祖需要抄写经疏,几乎家家珍藏有经疏,经疏上抄录有三五代、十几代祖先的名字。经疏,也被称为是小家谱,记录了本支近房的家族信息,有经疏,就可以与老家谱相对照。通东人的“烧经”烧的是“经疏”,是由庙里发的一种用毛边纸折成长方形折套的“疏文”,上写着先曾祖父×公××、先曾祖母×氏孺人(女方死后无名一律以孺人代之),下写曾孙×××叩具,在当中还盖上庙里的“佛法三宝”大红印章。按各家在册的抄录三代(“烧经”只烧三代)祖先名单。过去是大户祭祀,因此“经疏”上还包括伯叔三代以及无子的岳父母家三代。节前就送到每家每户,收到后各家都按规矩包了“喜钱”以资酬谢。破四旧后,很多庙拆除,存在庙里的经疏基本也消失殆尽。现在的经疏都是自家以红纸条写代之,也有些人家怕丢失,直接写在柜板后面的。 0 R: e7 C" j. ?
: ^* d) s- y1 Z1 N
6 J2 h% |6 O8 w2 m) _$ s)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