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代价有多大?除了与200多种疾病有关,它还和多种癌症的诱发联系密切,一些研究将其描述为“肥胖癌”。7 l" a$ h6 |& b+ X# O& ]. }5 G, [
`6 q" |4 d! o6 |0 O
" r7 V% w, K2 f9 V! m; q+ Z/ x
我国一项针对1414万人的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病例中,接近一半与「胖」有关,并且年轻人的“肥胖癌”发病率飙升。$ r6 Q+ H4 Z Y; a7 W
4 B" M; n2 c# A
年轻人“肥胖癌”发病率飙升 / s. E. l' }2 d$ J6 H. B6 W' _( N" y% `1 v: g* ~3 R e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率已超50%,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61%。 ) j% ~8 p0 c- Z7 `! m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显示,我国人群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正以惊人速度上升,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5 q, [+ w7 c9 J+ q4 L$ W! j5 t$ u3 K2 l' ?- L& ~( L
该研究对2007~2021年中国1414万人的癌症登记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在65.1万例恶性肿瘤病例中,有48.47%与肥胖相关。 / }5 h; N$ x7 {; F/ N( ?, m( D; H4 R* I& Y% g: ^
研究指出,我国与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每年增加3.6%,在年轻人群体中增长更为迅速,尤其是25~29岁的年轻人,其年均发病率增长超过15%。 ( F1 Y! ?4 _, }, h ! [/ H& i, |/ F此外,“肥胖癌”发病率在连续几代人中呈上升趋势,2000后出生的人群患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是1960年代出生人群的25倍。) d+ q7 J3 L6 ^2 c9 y' y3 z+ d
q6 v. o6 |' a. O X结直肠癌发病率,从2007年的17.37/10万人上升到2021年的23.89/10万人,且在25~29岁年龄段增幅最为显著; . T2 m0 k) g# S- K( m 0 @. x" D' o( R1999年后出生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g6 } M( H5 s6 J8 i: R
- b6 u7 U, C- s7 X+ G! r& [在18~25岁的人群中,体重指数(BMI)每增加5个单位,子宫内膜癌患病风险增加42%。 % e+ W% F2 Z$ V O& |4 `' G! U9 l- m. j& \+ S7 N- V/ J
研究人员预测,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十年内我国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可能翻倍。" a/ g6 N2 b5 f0 i( ~% i4 c
$ G2 s, o% _2 ~- N" T肥胖会“促癌”的背后原因 2 i; } m4 N2 l4 z) G8 N4 q5 S( y/ A8 e n
4 T9 m _; b3 S. c: Y
肥胖之所以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B# l" {5 T. G/ P7 B
1 . |8 i. q5 @6 v" T8 _' P0 D P+ X: i$ `; P2 z
慢性炎症 $ e7 u/ N% o2 t; N肥胖的人容易出现各种慢性炎症,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细胞因子的释放,都可能促进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增殖和扩散。3 `8 D9 a' S5 Q) o5 Y
2- S6 l* \) ]" U5 j6 t/ o
: D, c5 m4 u, K
胰岛素抵抗 ) |2 O! v2 [+ O3 N) n肥胖可能导致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引发胰岛素抵抗。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人体可能分泌出数倍乃至数十倍的胰岛素及相关调节物质。# {1 L/ {" K+ A' W. j
许多癌细胞表面存在着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与之结合就可能刺激癌细胞的生长。) y) K! F% G- O
, w! {9 I/ @% X. W7 H
3 . v% K5 U7 v+ ^: b% G5 Q 8 g" T' U1 I0 O% H8 j% c干扰激素代谢2 z! |( z9 k& }# m1 n
肥胖还可能干扰性激素的代谢,从而间接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例如雌激素水平的升高与乳腺癌风险的增加相关。$ R) y. D. C+ _" P$ N
在与肥胖相关的多种癌症中,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更容易找上年轻人。 2 z9 h8 W! t4 W* N. R4 X7 E9 N* u. @, A
此外,生活压力、熬夜、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年轻人“肥胖癌”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0 T: _8 f) P _' ]( Q , \& x" A( T0 T% `8 C( t- O) O* z& y8 V8 J, Y, @" B
不同程度的胖,身体各有哪些预警?" f2 x( J+ K! F/ z! H# l4 ?9 x
临床常用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来判断是否超重。; O, g- _2 }) D) ?# v8 g
- I9 j) h. z' Q4 p2 t对国人而言,BMI介于18~24为正常,超过24即超重,超过28就属于临床意义的肥胖。其中,28~35为轻度肥胖,35~40为中度肥胖,40以上为重度肥胖。 5 [ K" S! ~+ X9 Y+ j6 P % X0 C) p- M2 u# J K& c: y标准体重百分比法的计算更简单,即用身高(厘米)减去105算出标准体重,如果自身体重超过标准的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是中度肥胖;超过50%就已达到重度肥胖。 T5 u7 k0 }! r* {& }! I 9 |$ h! _5 C+ l6 O# Q 8 d) W" C3 Z6 d0 V超重8 _8 J/ m3 M) C3 T/ O" v) n
出现早期警报" o- a! j O$ }2 @% R" Q
与正常体重相比,机体的负担增加,疲劳感随之增强,甚至会出现轻微的代谢紊乱。1 J4 F, A8 u4 t; K0 X0 c
此时去体检,报告可能显示1~2项超标的“↑”,比如血脂、尿酸异常,就是机体的早期警报。 5 @, ] T" [8 J, X# J, R g: E$ ?# @* q; @5 ]! c' R) Y
8 f2 Z/ b9 b; o7 I- i2 E1 E
轻度肥胖 1 t% ^' @& F, K5 l问题逐渐增多3 a9 P R. C' H! _+ e% z6 h5 F, z6 O G
由于脂肪组织增多,机体耗氧量增加,心肺负担变重,心肺耐力可出现明显下降,让人感觉体力不如从前,日常行动也变得不太轻松。5 L' M/ X* W% J. `
此时,部分人会出现胰岛素抵抗,较典型的症状是黑棘皮,表现为脖子、腋下等皮肤皱褶处变黑,甚至出现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痛风。 b6 X. o8 K6 n) R' \4 |
. T0 g/ B7 O- O( |" v: p' x2 x) E
如果肥胖是短时间内快速发生的,皮肤结缔组织也会受损,造成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断裂,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皮纹,时间长了转变为银白色,也就是“肥胖纹”。% ^1 }; l9 c" h/ `! Z7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