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打分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国家可能要发“网络身份证”了,今后或凭“网号”“网证”登记互联网服务,这也意味着我们多年的上网习惯将迎来变化。 6 Z @" J& z" ~' Z! z; [
% Z3 O A/ G: R6 p; Y4 w4 V
W: O* k( {& e1 \最近,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试点版)在多个应用商店上线。通过这个App ,我们可以申领和使用“网号”“网证”,这相当于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身份证号和身份证。 e2 q3 ^/ \# |% x- l4 T- h
% ?1 B- u# U z4 C* F- g领完这个证有啥用?
# d* o! I3 L9 `/ s' N# n! v# O a! }! S" o1 x) O1 S; b; z
比如今后当我们使用一些App,而这些App又需要用姓名和身份证实名认证,那么只要用这个“网络身份证”认证就行。 0 P2 r, v4 R( K/ Q p x
6 }' M6 T# l' a$ |4 k0 y" p/ H& w此前,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研究起草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共包含16个条文,核心是“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 1 T$ R- `: L4 y
" i2 T/ }- q1 r3 m' H: M7 n上述征求意见稿中,所称网号,是指与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符号;网证,是指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网号、网证可用于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自然人真实身份信息。 ' w" `; O1 q) t+ q# A8 T4 f& R, p" k
8 y, |+ G! k9 T/ d2 @, _$ r, B3 _
据介绍,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认证身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推进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 l6 C5 M* F* |
* S: |6 O/ f* m+ g: o8 k当然,要不要申领网号、网证,全凭自愿。而对于互联网平台,《征求意见稿》鼓励其接入这项服务。 1 ?1 V: W# U) P6 r8 ]
2 V5 }8 ] ^( k, M其实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还是有好处的,用了这个 “ 网络身份证 ” 认证后,互联网平台就不能要求用户另外提供姓名、电话和身份证号等信息了。 * Z, R, A+ e1 z- E1 C% o( J ~
1 @6 f3 i- T H+ [6 R) M& `) L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用户个人信息。
. v; z/ m) @' _ C: Q/ H/ [0 D6 }1 p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还能打击电诈行为和黑水军。至于效果,还是得看执行的具体情况。
( W9 p* {$ ?, {" a+ v1 ^! u( }; i9 m
目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还在试点阶段,已上线试点APP和场景共67个,包括部分政务 App 和互联网 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
7 `. W2 }- k9 e* r$ f
# T4 q: @' A- _在申领“网号”“网证”时,需用到我们的身份证、人脸识别,同时关联手机号,再设置8位数的网络身份口令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手机需支持NFC功能。 0 |. g5 q& `) B6 O/ t
! m4 E# l' z$ H8 h
△所有支持的互联网平台名单和具体申领流程,见图。 + }: n8 m( k" @; s, D% z
8 N; R0 K2 @3 O
后续,有关主管部门还将继续研究适用的应用场景,包括互联网用户账号实名注册、登录,对存在涉诈异常账号的用户身份重新进行核验,网上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的身份核验等。 4 a; _" b3 Q* n& ~8 f
) A4 ~/ ^# [' k你对“网络身份证”怎么看?
/ S# g; q8 A0 L. }: B5 A/ Z5 l z, g. |* Z( ]+ o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