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2 v4 P- H# [, \( [1 V/ I; D3、有没有员工“偷”存款完成“理财”“保险任务”?有!发了疯,不惜拉整个网点垫背,以整个银行商誉为代价,以为自己能逃过公司、行业、公安、顾客追杀到天涯海角的人。 " H% k" f* t( D6 J2 y5 E- q* I0 g3 X- Y, Y, e- a2 E4 R
为啥他们不回应和解释清楚喃?( d. j8 e A A* c
r A1 e9 h" b) }3 B- b1、很多银行(国有和民营)都严禁员工没有申请和批示的情况下接受采访。 3 H( }( t. K! L& V0 @& U' H 9 n ^, x6 M# x4 \0 I+ j# a2、规范的“用词”不是一个营业网点制定的,一般网点根本没有解释权限。如果用词不当引来更多误会,就属于没事往身上揽事。4 y0 F2 R* z) Z' e' a
9 v6 M- r; {- Q0 M8 s5 Y4 p; N$ l3、网上有业内人士解释了,然后同业大家以为说得很明白,结果发现不光“辟谣”内容传根本赶不上“误解”的传播范围和烈度,还被骂“洗白”,干脆就倾向于放弃了。 % @1 T$ J* R' Y) w% R4 }8 Q; c) G) C6 c, q8 s9 g
究其原因,朋友认为是国内的银行体系的流程和用词与大众认知的脱节,应该在规范上更加顺应大众习惯。过去沿用西方“习惯”,把“购买”与“存款”搭配一起引起误解,就该考虑“购买”只与非存款类金融服务搭配,既能避免误解,也能方便大众识别。流程上不允许一般员工接受采访,那就应界定媒体采访和顾客解释的边界,鼓励一线员工能及时解释和解决顾客的疑惑。但这种“适民化”改革就算内部有人拿出勇气提出来,恐怕还要层层讨论审批,太难了! % C6 e3 N& W% A3 D/ }% r( t6 y s: |, J1 ]5 N. e, K5 [(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