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形成和发展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除了他汀类药物这一首选药物外,还有哪些药物可以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包括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抑制剂等降脂药物,以及二十碳五烯酸(EPA)、秋水仙碱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各具特点,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择。4 S I F2 k6 f6 V+ |
0 H3 \5 _" _# Y' T$ f! N, U) `& k- E0 h3 E( l& c/ t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典型病变是斑块的形成,此为其主要的病理学标记,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CVD)的一个关键风险因子。 % @0 N8 m1 l. mASCVD的斑块主要由堆积在动脉内皮下的细胞外脂质、泡沫细胞和残骸构成,这些物质在动脉内膜中堆积,形成了一个含有脂质或坏死核心的结构。此核心被一层由胶原蛋白构成并伴有内皮细胞和被平滑肌细胞覆盖的基质所包围,形成所谓的纤维帽。炎症细胞,包括T细胞和巨噬细胞,侵入病变区域,并参与斑块的发展和血栓的形成,这可能会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 " l% ]2 m! h0 ~6 k0 J为了减缓或逆转ASCVD斑块的发展,现有的药物治疗主要采取了三种作用机制:" h3 _2 n% m* i: S% U% v
1. 减少动脉斑块内的脂质积聚,这包括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和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抑制剂。 7 A. i2 u" o5 v& Y. K0 ^& N! c2. 降低血脂异常所引发的炎症水平,例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秋水仙碱的使用。 : n% ?0 b7 c3 ~4 x3 }! \5 m% z3. 促进内皮细胞修复,增强其功能。①他汀类药物研究广泛显示,针对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已经诊断出心血管疾病(CVD)的患者,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的首选药物,能够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减少大约30%至50%。诸多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有助于斑块的逆转,能够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总体积(TAV)降低0%至20%,同时减少低衰减斑块、纤维脂肪斑块和坏死核的体积。$ R2 B! @( T \. e6 Q0 N
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与每天20毫克低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相比,每天40毫克的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能更有效地改善血脂水平,减小斑块体积,抑制炎症反应,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产生干预作用(所有P值均小于0.05),而两种剂量的安全性相当(P值大于0.05)。 6 ?8 e& T* _; _* h在对老年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LAA-IS)恢复期进行治疗时,将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的联合使用与他汀联合吲哚布芬相比,两者在改善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升生活质量、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方面的疗效相当(P值大于0.05),均显示出显著的效果(P值小于0.01)。& c# d/ Y: \9 ?. w5 u s% G
然而,阿托伐他汀与吲哚布芬的联合使用能在肾功能保护方面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P值小于0.05)。6 R; r# d, d1 ^
他汀类药物治疗根据强度可分为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与高强度他汀治疗,剂量参考下图。其中高强度他汀治疗降低LDL-C水平>50%,中等强度他汀治疗降低LDL-C水平25%~50%0 z% F4 K9 F. b,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