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321|回复: 0

曹爽有话说:我不是三国最大的草包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2 07: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7 n7 U- D6 q% W4 D1 L' s( F曹爽,三国最大的草包。这个结论是现代人下的,因为他在与司马懿的斗争中占尽优势被反杀,所以很多现代人嘲讽他是三国最大的草包。( \7 U, _! V  k1 O* W  P, K0 v

# \0 ?3 ]7 y- k1 ]* T0 e最近在讲曹爽和司马懿整整十年的龙争虎斗。第一个回合,曹爽使用釜底抽薪之计,升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让自己弟弟曹羲接任中领军,同时任命曹训为武卫将军,掌握了魏国中军的兵权。第二个回合,曹爽利用兴势之战,再用釜底抽薪之计摧毁了司马懿在关陇战区的势力。从此对司马懿占据上风。
# |7 A! K7 J0 @6 ~) d- G0 ~( I! b3 \. B* k5 p+ G; r( ^/ O( K
一、曹爽是什么人?
+ R+ K% ~& D0 \( z' X1 ]& k* e. g9 ~& r2 \+ h" u
问:曹爽是什么人?$ J/ {4 K7 b' ?" I& }
; t0 @9 _) Q. v/ P) r: x
答:是魏明帝的发小,在出任辅政大臣之前当过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这些官。一看就知道,全部都是皇帝身边的近侍。魏明帝临死前拟定的第一批辅政大臣名单里就有曹爽,时任武卫将军。这也是曹爽之前当过的最大的一个官。
  Y; H! V) D- n: `2 E
7 k- B4 v/ `' W0 A; j7 \这个武卫将军呢,就有讲究了。所谓武卫将军就是魏国中军之武卫营的主将。武卫营是个什么东西?前身即曹操的宿卫军是也,曹操手中最精锐的战士。曹丕登上皇位后,将这些虎士全部编在武卫营。一般都认为,虎豹骑即在其中。所谓武卫将军,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就是第一御前侍卫。而曹爽的前任就是大名鼎鼎的许褚。说到这里就说个题外话了,由此可知,曹爽必然有武勇,不然魏明帝嫡系那么多,是轮不到曹爽来出任武卫将军的。! _4 k3 |# S/ T2 g4 y* K+ ^: p

; }+ w! N/ X% m* M+ Z4 |/ M$ g但是武卫将军虽然亲贵重要,却是内臣,是整天待在皇帝身边的保镖。按照规矩,是绝对不能和外臣来往的。许褚有个著名的故事就是:有一次曹仁去见曹操,许褚出来说主公马上出来。曹仁想借机和许褚套套近乎,就招呼许褚坐下来聊天。结果许褚理都不理,转身入内,让曹仁恨死了。  \' X* j% B( I( }

0 P6 Q& l: i. b( V这就是内臣的规矩,你不能和外臣来往,否则内外勾结,那还了得。
4 U/ z! \8 [$ [* v4 a3 V8 }3 Z' f+ n
这其实说明什么呢?说明曹爽出任大将军之前,跟朝中诸多重臣没有来往,没有自己的关系网络。其实就是一句话,曹爽没啥势力。
) A% ~* h. Y/ K, ^  P' i* d8 ]6 \- }8 m  @
可是这个没有什么势力的曹爽偏偏身负重任。他不仅仅是要护得曹叡的儿子曹芳周全,还要继承曹叡的遗愿,将兵权重新归于曹氏、夏侯氏之手。可见曹叡对他的信任之深。
/ c& E( G. {" K( j2 H+ Y6 {
  J( `4 o3 e4 r( B% `二、曹叡的遗愿是什么?5 e9 T$ r8 j- P0 m
8 ?+ p7 w' [2 s4 w
这个事呢,就要从曹丕说起。众所周知,曹丕能够篡了汉朝的天下,乃是和世家大族进行了利益交换。他改变了曹操强势的做法,以一定程度的妥协来换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众所周知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其中代表。! J, n5 `( y- H

) w) L* h. K" ^& |一方面曹丕保证世家大族的世袭权力,一方面世家大族承认曹氏对兵权的绝对掌控。因此形成军政由曹氏、夏侯氏掌握,民政以曹丕亲信的士族陈群、司马懿等处理。- Q5 i0 A9 A  P; z
7 C2 p+ U' e7 N' D+ C
所以终曹丕一世,司马懿虽然有抚军大将军的头衔,最多统领过的兵马只不过5000人。
2 o$ Y: Q& ~, q$ Q# s  l0 r% Y9 o& T8 T: I2 V. I
曹叡继任后,宗室和士族、功臣集团继续搞平衡的制度保持延续。但因为曹氏、夏侯氏的人才断档,相对最不重要的荆州方向军事交给了有突出军事能力的司马懿。希望大家养成点点点的习惯。/ b, j1 v+ M! M3 {/ ]
$ l. u: j7 _7 v2 v
可是随着诸葛亮的北伐和曹魏最后一个干才曹真的病死,司马懿一跃成为魏国军中第一人。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魏国的根本,在曹叡在世时他能掌控住,依然对司马懿宠信有加。当他感觉自己身体已经不行后,这种情况就必须改变。因此曹叡派司马懿攻打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而且还不派副将,让司马懿有专制之权,这在曹魏的历史上是破天荒头一回。
4 f4 o% l9 k1 s+ u/ e
& u! |  I# `- z: T可是在司马懿尚在辽东班师途中,曹叡拟定了第一份辅政大臣的名单: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名单里没有司马懿。; r. K3 A( G# [9 m8 v* l0 ^/ X7 e

  H8 X" A) n) s1 k这份名单其实就是曹叡一直想干的事。曹叡即位后,随着功臣宿将纷纷离世,他对魏国的掌控程度要比曹丕时强得多;更随着诸葛亮去世;又派司马懿解决了公孙渊,能够威胁魏国存亡的外患和后顾之忧都解除了。曹叡已经有能力腾出手来巩固皇室权威,具体的做法就是恢复曹操时的旧制。可是曹叡身子骨被掏空了,36岁就翘了辫子。他的这份心愿只能让辅政大臣来完成,所以第一份辅政大臣名单里,绝对不会有司马懿。# A5 P5 ]  J: L  h7 D, M

$ N( Y) C/ @" |: U6 ^* H* C这倒未必是曹叡提防猜忌司马懿,而只不过是为了魏国的稳定。
: t3 {% s0 `* G8 H
# J" `4 E$ [) k1 }- l( b但是这份辅政大臣名单全部是曹家和夏侯家的人(注:秦朗是曹操养子,也是曹家的人),这就违背了曹丕和士族达成的默契,让士族大为不安。于是,趁曹叡病得糊涂了,刘放和孙资怂恿曹叡,将辅政大臣名单改为曹爽和司马懿。注:最后时刻,曹叡想改回来,已经来不及了。
; W8 N9 T% l9 ]' |$ F% x) c+ }0 @% q7 s$ R' {4 W! z6 J
可是,第二份名单为什么会有第一份名单里的曹爽呢?9 C1 |6 m' r9 c4 }* `1 j
$ `, _( ]7 k3 `5 W4 V
这帮士族看中的就是曹爽没当过外臣,在朝中没有势力。你曹爽不过就是曹叡的保镖头子,还能翻天不成?- X! O- G4 T1 _( t, d0 Z7 F
' X# t6 P7 |& g4 d' M8 ^8 e
三、曹爽有话说:我不是三国最大的草包$ o( V9 X/ S/ c% t/ S; v+ u# j' K
. _6 O( v; V$ W
但是曹爽做到了。兴势之战后,司马懿的势力遭到极大打击。曹爽对司马懿终于不再那么客气。兴势之战后一年,曹爽再次使出釜底抽薪之计,直接撤销中垒、中坚营的编制,将人马全部并进武卫营,架空了中护军司马师。司马懿强烈反对,但曹爽就当司马懿是个屁。
/ h; S9 a: c- {3 w9 E3 _: I1 s
( w/ j" }6 j- M; y再后一年,曹爽和司马懿在针对吴国的军事问题上起了争执,以往这种问题都是司马懿说了算,这次曹爽直接否决了司马懿的建议。司马懿失去了对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U. j+ B/ n( r. a* |
1 B( c2 g9 Y5 \" d
而曹爽能这么强势的背景就在于兴势之战后,司马懿在关陇战区的势力已基本摧毁。
  g- O) ]9 j: a+ P1 t; A9 C* n7 z  O; ?1 Z
司马懿会坐以待毙吗?当然不会。但司马懿想出的办法却极为愚蠢,这导致了他的失败。- J# d) L, c1 l; Y8 N

, p: j: a  Y& X" g" L1 ?" n这件事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史官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虽然他们会用春秋笔法,但他们会忠实记录历史。把他们记录的蛛丝马迹整合在一起,事情真相自然浮出水面。8 `* Z8 A# d1 @
2 `0 ?" R8 n; w
那就是上文说过的,皇帝最忌讳的内外勾结。司马懿走投无路,出了这样的昏招,自取灭亡。
3 }% k  N6 l' d$ p0 U& e4 q
/ V. {; ^& M' X! a# n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也很简单,司马懿和郭太后勾结在了一起。历史上这种内外勾结屡见史籍,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慈禧和恭亲王的叔嫂合谋,内外勾结,一举打掉了肃顺为首的八大臣。1 x% U/ X/ @+ B; p6 ^& m

0 P  N& f9 X9 Q: c4 V这种内外勾结,成功的概率很大,但风险也极高,一旦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0 E4 d* G& d( Y) ^
3 f) z9 ?# R) i, D( g* j% n
《三国志》当然不会直截了当写出来,陈寿还要不要脑袋了?但裴松之给三国志做过注啊,他会管你司马氏,晋朝早灭亡了。别说裴松之,房玄龄也不会给你司马懿面子。# v- o* I( a7 W! k, U! {( F

+ B2 N; S6 s: E1、陈寿是要脑袋,所以他这么写:“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这里的“太后”就是郭太后,“三主幼弱”当然包括曹芳。这条史料呢,是陈寿撒了个谎,但可以理解。给陈寿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直接写郭太后是司马氏的傀儡。这么写的原因大家也容易理解,为了告诉所有人:司马氏的所作所为都是上奏过郭太后的,是郭太后拿的主意。
- y5 H& S# X# ^; x) N; a
- u8 M# R1 |. H9 V4 K但陈寿在别的地方也告诉了大家,我撒谎了。
' @) M3 B4 v3 |
0 v0 w9 q* F0 ~$ ?4 z第一处所有人都知道,三少帝中的曹芳是有两个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的,轮不到你郭太后做主。
% Z4 W0 J9 l" w4 _  b  G. ~- S. L- |7 ^9 Q1 z! b, P+ J5 j4 D+ c. {
第二处写在《文帝纪》中,魏文帝曹丕定过规矩:“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 A3 q$ g: l; q, _" E# F. D  B
2 J6 F% J7 K/ G/ C0 A, e( G+ J这是以诏书形式公告天下的。魏文帝发过的诏书多了,《三国志》仅记载了少量几条,而有“惜墨如金”之称的陈寿,偏偏记载了这一条。陈寿这个人啊,人品虽然不端,史家的骨头还是有的。
$ c9 ]; c; Z8 p8 b# v" X
( m( a" {8 q5 H. Z. u9 Z6 a2 w2、房玄龄等人会给你司马懿面子?当然不会。所以《晋书》如实记载:“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
' T3 e5 w( B! z( A( D6 o5 l1 f# }- X4 |% K  i
“帝”,司马懿;“永宁太后”,郭太后。这一条讲的就是高平陵之变当日,司马懿一发动兵变,立马上书郭太后要罢了曹爽兄弟的官,郭太后立马同意。
* e5 ?+ V: f4 H  L( D: x8 |! Q$ x9 d5 R/ R
3、陈寿虽然不敢在《三国志》中把房玄龄这句话写进去,但他会换个花样写:“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 ]/ f! s5 c) X/ e3 H' {7 _

, M; t: m# g9 {! i; `郭太后参与同谋跃然纸上。$ V+ a" E8 l3 X
2 a$ M6 C. i4 Y8 a9 J
4、还是《晋书》:“八年夏四月,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
! a0 P+ }+ n0 y# ?: h1 R, Z, u: y" R+ i% q- A
“五月,帝(司马懿)称疾不与政事。”! v% ]2 l  ?0 b% h. w5 b  t

( M" w5 A& f3 i1 e* G看明白了吗?郭太后刚被贬到永宁宫,司马懿立马称病,再也不参与政事。4 Q) K  g4 `: ^) G
$ M$ g0 t& V; {# M4 m3 m$ U
没看明白的话,我问一句:曹爽的党羽中,司马懿最恨谁啊?
' C: W. m; ]8 X8 K# L- R% e+ @8 Q7 V7 O! B4 a
答案:丁谧。
: g; _' e  B/ k+ z1 O. B% m% s
: }: u$ r. O! L* H& L6 F* f5、再看一条来自裴松之的辅助史料:“奏使郭太后出居别宫……皆(丁)谧之计。司马宣王由是特深恨之。”8 u0 x4 E& `' O* E' U
+ J5 Z9 W- b0 N, ]
现在看明白了吧,把郭太后贬到永宁宫,让司马懿恨得牙痒痒的。两个人没勾结,你司马懿凭啥恨得牙痒痒的?- q1 F8 E; c" f, ?& E$ R2 P
* D0 V- X" f, o- ?
可是,司马懿再怎么恨,他的反应却是称病不再过问政事。翻译成普通人能看懂的大白话就是,司马懿交出大权,承认失败,投降了。
$ ?$ i! D* F; V* m
3 W& l" E7 g; W) m4 f+ j$ j5 m7 @6 `4、5两条史料合在一起,就是司马懿勾结郭太后的直接记载。郭太后,也是个可怜之人,不但成为压垮司马懿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司马懿祖孙三代把持魏国朝政的傀儡。6 ?* {2 H& P3 t7 Y; q9 T5 [- y
: F$ |. Q" s! t/ @- @, Z# C
这就是司马懿和曹爽斗争的第三个回合。司马懿发昏了,为了挽回颓势,居然去勾结郭太后,这可是大忌。一下子被曹爽捏住了把柄,司马懿只能认输,退出朝堂。
' r* |% ^; L2 Y5 i1 F- P2 ^
! ]+ k- ]6 \6 \$ q  d/ e! {$ K9 I武卫将军曹爽,保镖头子曹爽,被世家大族小看了的曹爽,用了八年时间,打败了如日中天的司马懿,完成了曹叡的遗愿。可以说曹叡没看错人。
/ T4 I& Z0 N9 c8 q$ f( ~% L, K4 P
& o4 u: l" y" K' [/ U. v四、呸、如此权谋家
4 c2 n/ g" l5 p9 K* p! I$ n- C
. o/ o/ E1 P* h可是最后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一年七个月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曹爽,翻盘成功。于是司马懿被誉为老奸巨猾、忍辱负重、隐忍不发,实乃三国第一权谋家。
- f+ Q2 Q4 I/ U6 C
- [, L; _+ L- Z" x权谋家,那是在庙堂之上就能掌控局势的人。发动军事政变居然算权谋家。其实呢,司马懿脸皮并不算非常厚,你让他自己说,司马懿肯定会说:我真不是三国第一权谋家。
- _/ Y) N6 X* r$ A$ K+ `+ o8 E3 z+ ]. G' u5 p  N* \& ?
有些读者留言说,曹爽不够心狠手辣,在司马懿失势后杀了他,什么事都没了。/ b& \+ c1 x& N! ?

% V6 ]5 o, w( j2 o, F大错特错。1 ]3 O  G6 _: u7 d2 g, H
$ C6 x7 G' z8 Y4 x, H1 w
知不知道为什么古代把曹操、司马懿一直看做乱臣贼子?特别是司马懿。
; T1 j9 `& o' J3 k2 Q- y
& ^. x4 C; s3 b# @$ g* v$ t/ v庙堂上的斗争要按庙堂上的规矩来,哪有这样的?输了就搞军事政变,政变成功就斩草除根?向来的规矩是:赢了的那一方不能把输掉的一方赶尽杀绝。输了就搞军事政变,然后斩草除根,那不乱套了。这个先例一开,以后都这么搞,天下大乱。3 w' U0 A1 K) g

% p, F) {: Z6 {$ h. b. m司马家脸皮厚,不遵守规则,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后代,司马炎死了没多久,八王之乱就开始杀杀杀。今天我得势了,我就杀光你。明天你得势了,你就杀光他。结果是什么?
/ `; n) f. ~4 E; S3 z/ l! }0 X  p& Y% B- g0 @& D! P
五胡乱华。
& i* c" C4 v1 |: @
3 M. `# g' y& Y) x# t" X7 |! V打个其他角度的比方吧。讲道理讲不过,仗着自己拳头大,就可以直接动手了是吧。1 R6 Z- M, K# i3 b% I

4 d# H) J! s& O  N% `4 u/ a4 V所以司马懿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反面典型,你在庙堂上输掉了,可你不遵守游戏规则,搞军事政变,以后就有样学样。这坚决不行。! e; [: _$ F# @6 f

! m6 p0 \. y+ Q. P, a8 c军事政变倒也罢了,如果司马懿善待曹爽,那还好点。政变成功还赶尽杀绝,虽然对司马懿来说是消除了隐患,却开了一个坏先例。以后都这么来,整个国家就陷入大乱。
1 H: \3 h6 P/ Q4 u1 B/ o' j0 g& H6 v8 i( |/ J
如果曹爽遵守规则,不够心狠手辣,因此被称之为三国最大草包的话。
% ^3 a" c' j2 Y. r
/ A/ z2 d; N$ g( V- n" y, n" P那么,曹爽还是当这样的草包比较好。! C2 [" V3 Y$ {: h" }- K9 O$ T
; y- t0 q& X& m
司马懿得势后,淮南三叛。
' C. s1 g( g$ ^3 D0 T& f( A6 P+ |/ f" J# k+ w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8-31 00:00 , Processed in 0.206399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