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D: a F& O8 Q据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荆州虽然名义上是一州之地,天下九州之一,而实际上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态势。内有几大家族势力专横,各县官员据兵称霸;外有宗贼土匪据山为王,散兵游勇流民无数……! e. r4 k& a' C& C) {; y8 L3 e' m* S
! E6 o. B7 {$ z/ R4 r7 v
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看得出,当时的江夏郡,完全是被贼人所控制,用来作为自己作威作福的资本。甚至,这些贼人还四处出击,占据了襄阳这样的重镇,搞得民不聊生。 / m- i1 ?7 U7 t! Q0 z- W * q' L& j w5 r) }: H i当刘表刚来到荆州的时候,担任的只是朝廷的“刺史”(类似于监察使)职务。靠着高人一等的军事能力,和多管齐下的政治手段,刘表才逐渐依靠荆州本土大家族们的势力,将荆州各地的宗贼一一荡平,归于自己这个“刺史”的治下。, y- X0 c6 x3 ^+ l
3 L' v' F6 m1 E6 ^7 ~
而刘表能从刺史任上,被转正扶正,升任“荆州牧”的最高地方长官,这其中还有黄祖的很大功劳。5 h5 N& b) i! y& y
- W @& G" W, p据史料分析,刘表被朝廷封为“荆州牧”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时候的朝廷,由于之前的董卓进京,乱政霸权,导致君权旁落,实际上是处于西凉军集团控制之下的。# Y* l6 q- x7 R r
. z$ |6 `9 {+ Y$ E6 _) C: o+ W
由于董卓的残暴好杀,专权排挤,导致了天下人的不满。于是在袁氏兄弟(袁绍、袁术)的共同号召下,关东各地的诸侯们组成了讨董联军,双方数十万人相互鏖战,逐鹿中原。 2 |! a ?. {9 c6 x! j / h% T+ G$ G" g y4 z- P2 K众所周知,孙坚是关东诸侯联军的先锋,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多次获胜,将西凉军的吕布,胡轸,华雄等人杀得屁滚尿流。并率先攻入洛阳,收复旧都…… . _7 j# V3 h& z$ \0 t3 K* E, @$ ^% z0 g( J% a
可以说,在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各怀鬼胎,并自相伐战的关东联军中,孙坚是唯一坚决进军,并在战场上屡战屡胜的一路人马(曹操虽然也进军了,但胜绩不多,败绩倒是不少)。也是令西凉军集团,所最为忌惮的人物。" C+ t2 t7 l# [6 b/ u; y1 V
6 B w/ M& M4 Q. r5 t8 w( R/ H+ k
据史料记载,黄祖在战场上暗算孙坚,并至其身死的时间,发生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而根据《三国志-刘表传》的记录,就是在黄祖干死孙坚不久后,刘表就被“朝廷”升官进爵,走上了人生巅峰…… # v# y0 S4 o: k% l9 @" d' c( K+ ]0 x5 H, n; \' [9 D
(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q4 h7 w, Z2 E
+ v5 A4 z4 G! I2 c" r看得出,正是由于黄祖在战场上暗算除掉了孙坚,令董卓就此去了心腹大患。再加上西凉军的继任者李傕郭汜等,意图拉拢刘表,为自己的增援,才以皇帝的名义,给刘表送去了荆州牧的“任命书”。 / w$ E1 G6 @1 d; c4 f/ p t! b* h' ~3 @3 t
也就是说,黄祖派兵射杀孙坚这件事情,运气也好巧合也好,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微妙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从此以后,刘表掌了荆州的大印,也任命“有功”的黄祖为江夏郡的太守。从此,黄祖也走上了他人生的顶峰,而他对历史的影响,还并没有就此结束…… t; O: S, b; w
$ v3 r- p+ V$ V+ R: C
之后的荆州地界,进入了刘表理政的时代。 " _- z e% p. X, Z( @/ I S$ X6 J/ w: z5 d" g! Y
应该说,刘表对荆州的治理水平,还是有目共睹的。他恩威并施,招诱有方,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在外交上,刘表又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屡次挫败袁术图谋荆州的行动,使得荆州八郡远离战火的袭扰,在乱世之中,成为了各地逃难百姓避祸的世外桃源之地。 9 Q/ r" l( i2 i3 J$ ]& J( o , u6 O) k# h) q% u4 ^6 n2 y只不过,外表看起来再辉煌的盛世,都会有暗流隐忧。 / V! Y9 U3 N3 b1 o7 J [1 Y& E A% K% ?4 _2 D9 t: ^7 L& ]/ I, @实际上,从刘表迈入荆州的第一天起,他和当地豪族如蔡家(蔡瑁,蔡夫人等),张家(张允),蒯家(蒯越,蒯良)等家族的矛盾,就没有消停过。这些大家族支持刘表的目的,就在于看中了刘表的军政能力,能够有效管控荆州的地盘,并拱卫他们自身的利益。 ! b! H, @2 l0 w' w' q# \' F$ k" Q" q' R
然而,刘表想要收拢荆州的大权,并逐步掌控荆州的实际权力,就免不了要和这些大家族的人们,发生明争暗斗的冲突了……% Y, J- N; f! ]. ?
7 T& x9 Q) d4 @8 b) K很不幸,黄祖在荆州地界,就是属于刘表一系的人物。据《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记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看得出,刘表和黄祖之间的关系,刘表对他是绝对的信任,他对刘表也是绝对的忠诚。; P! k6 q. x2 j* M
$ R) X, W/ ^# [/ h: }8 d3 c3 C% u" Z
所以,在荆州的军界,黄祖受到蔡瑁张允等“掌军派”人物的排挤,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黄忠,魏延等被刘表提拔起来的将军一样,虽然各具才能(后来事实证明,黄魏二人都成为蜀汉的一流大将),但是在荆州却地位尴尬,被人排挤闲置,得不到重用…… P# _% j2 P& N- r$ f1 p& `& j
: u3 K9 A; ~! _$ f9 _0 s
这无疑是为黄祖埋下了,之后兵败身死的伏笔。因为他身处荆州的派系斗争旋涡之中,身后并没有一个雄厚稳定而有力的集团在支持他。一旦,江东集团重兵来袭,他在战场上失利,又得不到后方的军事支援,就很有可能陷入孤军重围的危险境地。$ _5 ?1 J0 w9 ~% v
( r& c; ?' Z, `! p0 s- v$ e
更何况,对于江东孙氏集团来说,黄祖还是有着“杀君之仇”的大恨人物,恨不得手刃之而后快,以祭奠先君孙坚的在天之灵。一旦他战场失败,想投降都没有门路…… ; f! \& a2 G/ E/ F 2 d# L' o" s9 t. R+ r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江夏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战略攻防上的重要性。 ' I+ Q4 D1 L: P( L " X: r7 u0 W7 P$ Y# ~- {/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江夏位于荆州的最东端,地处处荆、豫、扬三州的交汇处,又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和长江的交汇点。江夏境内水网密布、道路交错,正好是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就尤为突出。 + P, b i7 s1 Y, U) Q9 L8 ?8 @' x4 \8 c$ s) [. `# t
对于荆襄八郡来说,守住江夏,不仅能够保障荆州的中心南郡,而且能在恰当的时机顺江而下,对东吴全境实施军事打击;同样的,对于东吴集团来说,攻占江夏郡也是建立西北江防,俯瞰荆州全境、并剑指西部益州地区的首战之地…… ' A6 u0 F U, H, f/ ]. T$ r" r+ K1 W- C9 R: g1 O5 l
也就是说,江夏是荆州和江东之间,最为重要的枢纽,谁占据了它,谁就有了战略上的主动性。后来陆逊,吕蒙等人白衣渡江,偷袭南郡,导致关羽后路被断,败走麦城,最关键的原因也是在于,江夏郡之前已经被东吴所占领,整个荆州东部门洞大开。 9 C, l m# [* _/ c8 x5 G( m$ j8 h : u) ~+ g! K. q- [3 {1 H' e3 N: U所以,黄祖对江夏的镇守,等于是守护着荆襄八郡最重要的东大门,这是一块炙手可热的烫手之地,也注定了会是连年战火的交兵之地…… 6 g `- X$ F' @3 M8 H+ u9 c* U. E' x9 H! J O
而黄祖在江夏的守卫成绩如何呢?我们还是翻开史料的记载,来大概窥探一下:/ H0 U8 ^. e0 _0 v9 T
: x! u$ f, X- m( j* O5 V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坚的儿子,江东小霸王孙策,率军进攻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孙策军打得大败,求救于黄祖。黄祖则派自己的儿子黄射领水军五千助战,结果还是为孙策所败。5 n2 X7 G' b, l$ R, p8 |
! p Z7 r2 J) n d
接着,孙策又收得刘勋部的兵将和战船,直逼夏口,并摆出周瑜、吕范、程普、韩当、黄盖等人组成的豪华战斗阵容。而黄祖在刘表援军的支持下,和孙策军奋力作战,虽然损失很大,并且丢失了战船军帐等物资无数,却也给孙策军造成了极大的消耗。最终,孙策在俘获一些人口和物资以后,便无力再战,并引兵东归,接受了小胜的结局。 3 i0 @- U2 G5 O/ C + N9 n- g- ]4 I- e/ x% |5 [& Y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身死,孙权继任江东大统,在之后的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再次讨伐黄祖。这一次基本上是江上作战,孙权以兵力的优势,打败了黄祖的水师,但是却在攻城上遇到了难题。由于自家后方的山越人叛乱,孙权也只得匆匆返回。 ! B3 D4 b( D- `- p 2 n2 I8 s: W: y0 T- o而且在这一战中,孙权麾下的凌操因为孤军深入,被当时还属于黄祖的部将甘宁所射杀,算是折损了一员大将。(《吴书》记载:甘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 # d" `! _: v/ W6 d* N / V/ Q/ Q8 ]! N# D9 t5 c$ d4 K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一直处于守势的黄祖心里不爽,决定反攻一次,讨回面子。于是派部将邓龙等人,领兵数千杀向柴桑。结果被周瑜大军击败,几乎全军覆没,而且生擒了主将邓龙(《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 t& q7 U( H" w- H6 g) n. I$ R4 k ^
同样是在这一年,江夏郡也同时受到了北方曹操的威胁。张辽领曹操的命令攻打江夏郡,虽然没能拿下江夏,但至少攻取了江夏北部的几个县(《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记载: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封都亭侯)。 2 ?# [) ^- r- N ^8 L& Q - F/ ?, T' Q3 ~9 u; a3 p4 i8 O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再次攻打江夏,同样没能占到地盘,只是俘获了一些江夏周边的人口,迁回江东。而且在这一战中,很受孙氏器重的将领徐琨,也中了黄祖军的暗箭而身亡…… , L2 m4 D' A8 R# \% [' u! I ' ^3 ]8 G3 @) d D/ i( w综合以上这些战绩,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黄祖的军事能力。应该说,黄祖的治军水平还是不错的。他麾下的水军,能够与以舟船作战而著称的江东水军相抗衡,并每次都能作战良久,甚至令对方遭受不小的损失,损耗大量的战力,并临阵折损大将,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 {1 k8 P# [, k- _4 r ; `0 e! A: |# {3 v6 c- e然而,事实上也就仅此而已。 7 k4 d- ]5 S% R0 I% X: s& K2 _( N3 T6 J8 U; G! E+ ?5 \
黄祖无论是和江东孙氏军,还是和北方曹操军,每次作战均是以失败而告终。丢人口,丢物资,丢战船,丢钱粮……唯一没有丢的,就是江夏的核心地盘。, K6 g9 [! W4 F- ^3 ]6 E4 ^5 T
) p( n/ F' J- L9 A. \( V当然,这一切也和他自身实力的不济有关。江夏距离荆州核心地带较远,离荆州的后勤补给基地——江陵也不近。也就是说,黄祖其实长时间以来,都是处于“孤军孤城”的尴尬境况,所以每次作战(至少是战役初期),他都是以一己之力,一郡之兵,来对抗整个江东集团,打不赢也是正常的。 * H7 k9 s6 b4 I+ [$ K5 x1 b- e' L& M# M
更何况,我们还不能忽视了,荆州内部的一些问题,和刘表本身的战略。 ) n+ y6 \/ a/ S' H' J" o+ H * c) t1 R* x9 r7 @% o6 F) G$ L众所周知,刘表是个“守土型”的君主,一生之中几乎没有率军远征,主动进攻的举动。这点当然也和荆州的统治阶级内部架构有关,毕竟荆州的军事、经济等实权,都是掌控在蔡瑁张允蒯越蒯良等人的手中。- f1 F! ^2 x3 w/ v+ F7 g8 }* r0 x
% W' m$ E' n, f' G8 ?( Z1 x( g
也就是说,刘表在荆州并无军队粮草的调度等大权,他能在荆所起到的军事作用,其实也是有限的。7 C2 F1 o) t- C+ f/ I
. }+ O! a( ~) e
所以,在荆州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刘表也只能采取较为保守的战略模式(想进攻也没有兵权)。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黄祖也是始终处于守势,没有战略上的主动性。' v( k' B5 k4 T( s
, O# Y2 h W. L* R试想,在这种被动的军事政治态势下,远离己方大本营,还要面对强大的对手,黄祖能够做到稳守城池,令己方地盘不失,让敌人的多次进攻,只能微功而反,还能对敌人造成相当的消耗和损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 O X6 B8 z4 O# J0 q" w) A 3 A& q0 T% K: l% h% s7 p" ^2 d/ s毕竟,他的对手,可是整个江东集团,谋臣名将数不胜数。有在讨董战役中所向披靡的孙坚;有凭一己之力荡平江东,建立东吴势力的孙策;还有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的周瑜等人……输战而不输势,败阵而不丢地,镇守江夏十余年的黄祖,完全可谓是荆州东大门上的最顽强支点。 6 J G3 T. w" c5 k2 M+ V' z+ M3 O1 U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黄祖杀祢衡”,以及黄祖与江东集团的最后一次作战,并兵败身亡的过程。 2 d; g I( U! y: c% z" J, y) N9 ^6 y3 T4 _; P* ^
其实关于祢衡,没啥好说的,之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就是一个脑子有病的文人喷子。虽然在文学器乐方面颇有些才能,但他为人高傲而张狂,一言不合就张嘴乱骂,毫不给人面子。 6 u {4 v. B8 A" |5 E- i( i5 w% ?$ v; f- N. z1 ]; G; H t7 c
他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个刺头,拿舌矛往别人心窝子里猛戳。之前在曹操,刘表那里,不单是曹刘二人厌恶于他,就连二人身边的侍从、卫士等,也看不惯他的行径。 . B- Z( k, X& g# u* k' z3 w) v. G( f4 |3 S4 ?% X: a3 ]5 d9 Q
到了黄祖这里,祢衡也依然不改口无遮拦的臭毛病,在达官贵人们聚集的会议上,对黄祖出言不逊,还骂人家“死老头”……(《后汉书-祢衡传》记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K& r0 N' r# `3 K6 l+ L" j* }
: k- L8 o/ H+ q# f+ n; ~
本来就酒意上头的黄祖,盛怒之下便对祢衡下达了砍头的死令。& C) s/ n( ^7 |4 U
1 X: D4 A2 E% x正好,原本就和祢衡有矛盾的主簿(估计是祢衡文笔好,抢了他的饭碗),立刻就拿着黄祖的令箭,将祢衡处斩。之后黄祖酒醒过来,见到祢衡的头颅也非常后悔自己的酒后冲动,于是下令厚葬祢衡(《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9 k. Q, m- f% b8 N" g" n ( C8 s( F1 y! P3 e8 v但是话又说回来,像祢衡这样嘴贱舌锐,到处乱喷的“才子”,走到哪里都是搅屎棍一根,就算是黄祖不杀他,他迟早也会死于别人之手。 ! ~/ K' q( Y: q4 V( I, t5 ]; R* o# z; o; n5 U# y D
至于黄祖之死,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一年,正好是刘表去世的那一年,也是曹操大军南下,并发生赤壁之战的这一年。 * L6 g1 Z1 Y7 y D/ [ 9 w, T' a9 A/ _4 D可以肯定的是,这时候的黄祖,已经完全是孤军作战的态势了……因为在他身后,原本最坚定的支持者——刘表,早已经身染恶疮,卧床不起,很难再给予他什么支援了。 - _0 K, `) Y+ H2 G9 Q* r! S, X3 w 5 b# h$ Y- ~* W/ t- L而荆州实权派的代表如蔡瑁张允等,也早就定好了扶刘琮上位,并投降曹操的计划……( z1 P* b5 f- [3 r+ u1 M- }# |
6 c2 p( u# @; K( g, ^6 @也就是说,荆州之地的完整性,此刻已经不重要了;江夏郡的得失,也不是那么必要的了(地盘都准备献给曹操,今后还要不要保持荆州的完整,也是该曹操考虑的问题了)。; a2 ?4 B1 L, x8 b, j. M
6 P Z! J/ Y. Z既然已经没有了后方的支援,那么再次面对江东军进攻的时候,黄祖也只能是一肩力扛了……* k1 B7 `+ V# k, h' L& H.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