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的广告
     
切换到窄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薅羊毛,扫我就赚了!
查看: 441|回复: 0

荆州东门的守护军神——黄祖

[复制链接]

  离线 

  • 打卡等级:女儿国贡士
  • 打卡总天数:92
  • 打卡月天数:0
  • 打卡总奖励:1146
  • 最近打卡:2025-01-17 08:46:01

1008

主题

49

回帖

6220

积分

版主

积分
6220
发表于 2024-3-22 07: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级打分
  • 1
  • 2
  • 3
  • 4
  • 5
平均分:0  参与人数:0  我的评分:未评
- }6 o& j% }  q! h1 f
黄祖,生年不详,是三国时代刘表麾下的武将,镇守荆州东部的江夏郡。在《三国演义》中,他在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里出场,和南下的孙坚军作战,初战不力之后,又设下埋伏,使得前来追击的孙坚死于岘山之内。8 s* y* F* P' U! v7 {: C
! G/ S% k4 A8 T! q7 J  `( e
然而,虽然干掉了敌方首领,但黄祖并没能延续胜利的势头,反而是被率水军赶来的黄盖两回合生擒,当了江东军的俘虏。眼看就要小命不保,被刚折了头领的江东诸人,要愤怒斩首,以祭孙坚之灵。幸亏有刘表出面,才用孙坚的尸首换回了他,才得以死里逃生,并继续担任江夏守卫。% q: j* M$ m$ j5 ~. ?$ w* x' w/ y

7 n* J: u8 A& F$ J- S1 t/ Y之后在第23回《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中,黄祖又因言语之罪,将刘表派到他麾下的文书——曾经裸衣骂曹的名士祢衡,怒而处斩。从此一代才子,就这么长眠于长江之侧,鹦鹉洲边……
2 U7 L. c1 t" \
0 F* M9 t. T2 ]9 J总之,黄祖在演义小说中的形象,完全可以用“冲动无能”四个字来概括。让人感觉他能力一般,脾气倒是很大……最终,免不了战场失败,并身首异处的下场(在第39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中,被孙权军击败,为甘宁所斩杀)。+ E1 O9 E. ?( H! K
5 q$ S7 J7 V$ }3 u6 `4 U
历史上真实的黄祖,是否和小说中的形象一样?6 Q) ^5 Y- w3 `- p: j
! R& F( ]7 I# G! N7 K/ N/ l4 I
客观来说,差别并不是很大。7 J9 V5 ^6 r3 U% q; E5 }/ F; I
# L+ {' H" e1 H; G
不过,历史上真实的黄祖,并无被黄盖两合生俘,还作为人质换回孙坚遗体等事迹。而且他镇守荆州东门近10年,屡次挫败江东孙氏的进攻,并先后射杀江东名将凌操、徐琨等人,战绩也不容小觑。7 T( O% i, D" }: P1 H) N* h. a

3 ?8 a, b9 T' x" k事实上,真正的黄祖,其能力比演义里的那个心胸狭窄,杀人不眨眼的冲动鼠辈,要强上许多。6 q0 A3 a1 V) `
. {% e" e4 j0 k+ l& F
今天,我们就翻开史书的记载,来解析一下黄祖这个人物,还原他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并对他军政两方面的能力,来作出一个客观的评判。% y% @: I* ~5 N! N

5 @6 N* C4 Q7 X1 e2 [$ A《三国志》中没有黄祖的独立传记,《后汉书》、《后汉纪》等史料上,也没有单独提到过他的事迹。关于他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其他人物的传记(刘表,孙坚,孙策,甘宁等人的传记),以及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主要是荆州军与江东军几次作战记录)中,去试着探寻。2 c/ \: P2 {2 e

( c: F, M( ?0 q$ l' e首先,关于黄祖的出生,一般认为,他就是江夏本土人,属于当地的大家族——“江夏黄氏”。
: t% l) }) f+ h) `/ Q4 ]! e6 ~9 X3 Y4 l3 @, X
说起来,这个黄氏家族也算是在历史上名气不小,“二十四孝”故事中“扇枕温衾”人物主角——黄香,就是江夏黄家的人……' D2 o) S& n" u2 G( _
( r" ~" _) S* T. e# v% ^7 s
而刘表在来到荆州,担任最高长官州牧之后,为了安顿地方和平,并巩固自己的权势,大抵用人策略是“任人唯势”。说简单一点,就是刘表重用地方豪族的人,来管理荆州治下的各个地方,利用家族势力来分摊统治的成本。( z2 d6 u- I  l

4 [6 K- |, d5 B8 z" m8 I$ @6 J至于黄祖,作为江夏本土大家族的人,本身又有相当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于是便被刘表任命为江夏太守,镇守荆州的东大门,并防范江东孙氏的进攻。# n3 J9 g2 v0 _5 Z% H9 O

9 ]  ?; [; Z% z4 t& {不过,黄祖担任江夏最高长官的时间,史书上并无准确记载。至少,当刘表刚来到荆州,担任刺史的时候,他并不是江夏太守(应该只是一名普通的偏将)。因为这时候的江夏,还根本不在刘表的统治和治理范围之内。8 l0 Z, B& n7 H, F/ j8 ]
% ^% ^$ s' L; ?, E! A4 P; c
这里我们就要大致了解一下,荆襄八郡的地方历史:$ j( ]4 T3 ?3 P8 }/ J

( f( D: a  F& O8 Q据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荆州虽然名义上是一州之地,天下九州之一,而实际上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态势。内有几大家族势力专横,各县官员据兵称霸;外有宗贼土匪据山为王,散兵游勇流民无数……! e. r4 k& a' C& C) {; y8 L3 e' m* S
! E6 o. B7 {$ z/ R4 r7 v
据《三国志-刘表传》记载:“江夏贼张虎、陈生拥众据襄阳……”看得出,当时的江夏郡,完全是被贼人所控制,用来作为自己作威作福的资本。甚至,这些贼人还四处出击,占据了襄阳这样的重镇,搞得民不聊生。
/ m- i1 ?7 U7 t! Q0 z- W
* q' L& j  w5 r) }: H  i当刘表刚来到荆州的时候,担任的只是朝廷的“刺史”(类似于监察使)职务。靠着高人一等的军事能力,和多管齐下的政治手段,刘表才逐渐依靠荆州本土大家族们的势力,将荆州各地的宗贼一一荡平,归于自己这个“刺史”的治下。, y- X0 c6 x3 ^+ l
3 L' v' F6 m1 E6 ^7 ~
而刘表能从刺史任上,被转正扶正,升任“荆州牧”的最高地方长官,这其中还有黄祖的很大功劳。5 h5 N& b) i! y& y

- W  @& G" W, p据史料分析,刘表被朝廷封为“荆州牧”的时间,应该是在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这时候的朝廷,由于之前的董卓进京,乱政霸权,导致君权旁落,实际上是处于西凉军集团控制之下的。# Y* l6 q- x7 R  r
. z$ |6 `9 {+ Y$ E6 _) C: o+ W
由于董卓的残暴好杀,专权排挤,导致了天下人的不满。于是在袁氏兄弟(袁绍、袁术)的共同号召下,关东各地的诸侯们组成了讨董联军,双方数十万人相互鏖战,逐鹿中原。
2 |! a  ?. {9 c6 x! j
/ h% T+ G$ G" g  y4 z- P2 K众所周知,孙坚是关东诸侯联军的先锋,在讨伐董卓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多次获胜,将西凉军的吕布,胡轸,华雄等人杀得屁滚尿流。并率先攻入洛阳,收复旧都……
. _7 j# V3 h& z$ \0 t3 K* E, @$ ^% z0 g( J% a
可以说,在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各怀鬼胎,并自相伐战的关东联军中,孙坚是唯一坚决进军,并在战场上屡战屡胜的一路人马(曹操虽然也进军了,但胜绩不多,败绩倒是不少)。也是令西凉军集团,所最为忌惮的人物。" C+ t2 t7 l# [6 b/ u; y1 V
6 B  w/ M& M4 Q. r5 t8 w( R/ H+ k
据史料记载,黄祖在战场上暗算孙坚,并至其身死的时间,发生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而根据《三国志-刘表传》的记录,就是在黄祖干死孙坚不久后,刘表就被“朝廷”升官进爵,走上了人生巅峰……
# v# y0 S4 o: k% l9 @" d' c( K+ ]0 x5 H, n; \' [9 D
(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q4 h7 w, Z2 E

+ v5 A4 z4 G! I2 c" r看得出,正是由于黄祖在战场上暗算除掉了孙坚,令董卓就此去了心腹大患。再加上西凉军的继任者李傕郭汜等,意图拉拢刘表,为自己的增援,才以皇帝的名义,给刘表送去了荆州牧的“任命书”。
/ w$ E1 G6 @1 d; c4 f/ p  t! b* h' ~3 @3 t
也就是说,黄祖派兵射杀孙坚这件事情,运气也好巧合也好,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微妙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从此以后,刘表掌了荆州的大印,也任命“有功”的黄祖为江夏郡的太守。从此,黄祖也走上了他人生的顶峰,而他对历史的影响,还并没有就此结束……  t; O: S, b; w
$ v3 r- p+ V$ V+ R: C
之后的荆州地界,进入了刘表理政的时代。
" _- z  e% p. X, Z( @/ I  S$ X6 J/ w: z5 d" g! Y
应该说,刘表对荆州的治理水平,还是有目共睹的。他恩威并施,招诱有方,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在外交上,刘表又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屡次挫败袁术图谋荆州的行动,使得荆州八郡远离战火的袭扰,在乱世之中,成为了各地逃难百姓避祸的世外桃源之地。
9 Q/ r" l( i2 i3 J$ ]& J( o
, u6 O) k# h) q% u4 ^6 n2 y只不过,外表看起来再辉煌的盛世,都会有暗流隐忧。
/ V! Y9 U3 N3 b1 o7 J  [1 Y& E
  A% K% ?4 _2 D9 t: ^7 L& ]/ I, @实际上,从刘表迈入荆州的第一天起,他和当地豪族如蔡家(蔡瑁,蔡夫人等),张家(张允),蒯家(蒯越,蒯良)等家族的矛盾,就没有消停过。这些大家族支持刘表的目的,就在于看中了刘表的军政能力,能够有效管控荆州的地盘,并拱卫他们自身的利益。
! b! H, @2 l0 w' w' q# \' F$ k" Q" q' R
然而,刘表想要收拢荆州的大权,并逐步掌控荆州的实际权力,就免不了要和这些大家族的人们,发生明争暗斗的冲突了……% Y, J- N; f! ]. ?

7 T& x9 Q) d4 @8 b) K很不幸,黄祖在荆州地界,就是属于刘表一系的人物。据《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记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看得出,刘表和黄祖之间的关系,刘表对他是绝对的信任,他对刘表也是绝对的忠诚。; P! k6 q. x2 j* M
$ R) X, W/ ^# [/ h: }8 d3 c3 C% u" Z
所以,在荆州的军界,黄祖受到蔡瑁张允等“掌军派”人物的排挤,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黄忠,魏延等被刘表提拔起来的将军一样,虽然各具才能(后来事实证明,黄魏二人都成为蜀汉的一流大将),但是在荆州却地位尴尬,被人排挤闲置,得不到重用……  P# _% j2 P& N- r$ f1 p& `& j
: u3 K9 A; ~! _$ f9 _0 s
这无疑是为黄祖埋下了,之后兵败身死的伏笔。因为他身处荆州的派系斗争旋涡之中,身后并没有一个雄厚稳定而有力的集团在支持他。一旦,江东集团重兵来袭,他在战场上失利,又得不到后方的军事支援,就很有可能陷入孤军重围的危险境地。$ _5 ?1 J0 w9 ~% v
( r& c; ?' Z, `! p0 s- v$ e
更何况,对于江东孙氏集团来说,黄祖还是有着“杀君之仇”的大恨人物,恨不得手刃之而后快,以祭奠先君孙坚的在天之灵。一旦他战场失败,想投降都没有门路……
; f! \& a2 G/ E/ F
2 d# L' o" s9 t. R+ r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江夏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战略攻防上的重要性。
' I+ Q4 D1 L: P( L
" X: r7 u0 W7 P$ Y# ~- {/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江夏位于荆州的最东端,地处处荆、豫、扬三州的交汇处,又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和长江的交汇点。江夏境内水网密布、道路交错,正好是长江中游的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就尤为突出。
+ P, b  i7 s1 Y, U) Q9 L8 ?8 @' x4 \8 c$ s) [. `# t
对于荆襄八郡来说,守住江夏,不仅能够保障荆州的中心南郡,而且能在恰当的时机顺江而下,对东吴全境实施军事打击;同样的,对于东吴集团来说,攻占江夏郡也是建立西北江防,俯瞰荆州全境、并剑指西部益州地区的首战之地……
' A6 u0 F  U, H, f/ ]. T$ r" r+ K1 W- C9 R: g1 O5 l
也就是说,江夏是荆州和江东之间,最为重要的枢纽,谁占据了它,谁就有了战略上的主动性。后来陆逊,吕蒙等人白衣渡江,偷袭南郡,导致关羽后路被断,败走麦城,最关键的原因也是在于,江夏郡之前已经被东吴所占领,整个荆州东部门洞大开。
9 C, l  m# [* _/ c8 x5 G( m$ j8 h
: u) ~+ g! K. q- [3 {1 H' e3 N: U所以,黄祖对江夏的镇守,等于是守护着荆襄八郡最重要的东大门,这是一块炙手可热的烫手之地,也注定了会是连年战火的交兵之地……
6 g  `- X$ F' @3 M8 H+ u9 c* U. E' x9 H! J  O
而黄祖在江夏的守卫成绩如何呢?我们还是翻开史料的记载,来大概窥探一下:/ H0 U8 ^. e0 _0 v9 T
: x! u$ f, X- m( j* O5 V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坚的儿子,江东小霸王孙策,率军进攻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被孙策军打得大败,求救于黄祖。黄祖则派自己的儿子黄射领水军五千助战,结果还是为孙策所败。5 n2 X7 G' b, l$ R, p8 |
! p  Z7 r2 J) n  d
接着,孙策又收得刘勋部的兵将和战船,直逼夏口,并摆出周瑜、吕范、程普、韩当、黄盖等人组成的豪华战斗阵容。而黄祖在刘表援军的支持下,和孙策军奋力作战,虽然损失很大,并且丢失了战船军帐等物资无数,却也给孙策军造成了极大的消耗。最终,孙策在俘获一些人口和物资以后,便无力再战,并引兵东归,接受了小胜的结局。
3 i0 @- U2 G5 O/ C
+ N9 n- g- ]4 I- e/ x% |5 [& Y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身死,孙权继任江东大统,在之后的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再次讨伐黄祖。这一次基本上是江上作战,孙权以兵力的优势,打败了黄祖的水师,但是却在攻城上遇到了难题。由于自家后方的山越人叛乱,孙权也只得匆匆返回。
! B3 D4 b( D- `- p
2 n2 I8 s: W: y0 T- o而且在这一战中,孙权麾下的凌操因为孤军深入,被当时还属于黄祖的部将甘宁所射杀,算是折损了一员大将。(《吴书》记载:甘宁以善射,将兵在后,射杀校尉凌操。)
# d" `! _: v/ W6 d* N
/ V/ Q/ Q8 ]! N# D9 t5 c$ d4 K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一直处于守势的黄祖心里不爽,决定反攻一次,讨回面子。于是派部将邓龙等人,领兵数千杀向柴桑。结果被周瑜大军击败,几乎全军覆没,而且生擒了主将邓龙(《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 t& q7 U( H" w- H6 g) n. I$ R4 k  ^
同样是在这一年,江夏郡也同时受到了北方曹操的威胁。张辽领曹操的命令攻打江夏郡,虽然没能拿下江夏,但至少攻取了江夏北部的几个县(《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记载:复别击荆州,定江夏诸县,还屯临颍,封都亭侯)。
2 ?# [) ^- r- N  ^8 L& Q
- F/ ?, T' Q3 ~9 u; a3 p4 i8 O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再次攻打江夏,同样没能占到地盘,只是俘获了一些江夏周边的人口,迁回江东。而且在这一战中,很受孙氏器重的将领徐琨,也中了黄祖军的暗箭而身亡……
, L2 m4 D' A8 R# \% [' u! I
' ^3 ]8 G3 @) d  D/ i( w综合以上这些战绩,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黄祖的军事能力。应该说,黄祖的治军水平还是不错的。他麾下的水军,能够与以舟船作战而著称的江东水军相抗衡,并每次都能作战良久,甚至令对方遭受不小的损失,损耗大量的战力,并临阵折损大将,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 {1 k8 P# [, k- _4 r
; `0 e! A: |# {3 v6 c- e然而,事实上也就仅此而已。
7 k4 d- ]5 S% R0 I% X: s& K2 _( N3 T6 J8 U; G! E+ ?5 \
黄祖无论是和江东孙氏军,还是和北方曹操军,每次作战均是以失败而告终。丢人口,丢物资,丢战船,丢钱粮……唯一没有丢的,就是江夏的核心地盘。, K6 g9 [! W4 F- ^3 ]6 E4 ^5 T

) p( n/ F' J- L9 A. \( V当然,这一切也和他自身实力的不济有关。江夏距离荆州核心地带较远,离荆州的后勤补给基地——江陵也不近。也就是说,黄祖其实长时间以来,都是处于“孤军孤城”的尴尬境况,所以每次作战(至少是战役初期),他都是以一己之力,一郡之兵,来对抗整个江东集团,打不赢也是正常的。
* H7 k9 s6 b4 I+ [$ K5 x1 b- e' L& M# M
更何况,我们还不能忽视了,荆州内部的一些问题,和刘表本身的战略。
) n+ y6 \/ a/ S' H' J" o+ H
* c) t1 R* x9 r7 @% o6 F) G$ L众所周知,刘表是个“守土型”的君主,一生之中几乎没有率军远征,主动进攻的举动。这点当然也和荆州的统治阶级内部架构有关,毕竟荆州的军事、经济等实权,都是掌控在蔡瑁张允蒯越蒯良等人的手中。- f1 F! ^2 x3 w/ v+ F7 g8 }* r0 x
% W' m$ E' n, f' G8 ?( Z1 x( g
也就是说,刘表在荆州并无军队粮草的调度等大权,他能在荆所起到的军事作用,其实也是有限的。7 C2 F1 o) t- C+ f/ I
. }+ O! a( ~) e
所以,在荆州这种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刘表也只能采取较为保守的战略模式(想进攻也没有兵权)。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黄祖也是始终处于守势,没有战略上的主动性。' v( k' B5 k4 T( s

, O# Y2 h  W. L* R试想,在这种被动的军事政治态势下,远离己方大本营,还要面对强大的对手,黄祖能够做到稳守城池,令己方地盘不失,让敌人的多次进攻,只能微功而反,还能对敌人造成相当的消耗和损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 O  X6 B8 z4 O# J0 q" w) A
3 A& q0 T% K: l% h% s7 p" ^2 d/ s毕竟,他的对手,可是整个江东集团,谋臣名将数不胜数。有在讨董战役中所向披靡的孙坚;有凭一己之力荡平江东,建立东吴势力的孙策;还有后来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的周瑜等人……输战而不输势,败阵而不丢地,镇守江夏十余年的黄祖,完全可谓是荆州东大门上的最顽强支点。
6 J  G3 T. w" c5 k2 M+ V' z+ M3 O1 U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黄祖杀祢衡”,以及黄祖与江东集团的最后一次作战,并兵败身亡的过程。
2 d; g  I( U! y: c% z" J, y) N9 ^6 y3 T4 _; P* ^
其实关于祢衡,没啥好说的,之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就是一个脑子有病的文人喷子。虽然在文学器乐方面颇有些才能,但他为人高傲而张狂,一言不合就张嘴乱骂,毫不给人面子。
6 u  {4 v. B8 A" |5 E- i( i5 w% ?$ v; f- N. z1 ]; G; H  t7 c
他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个刺头,拿舌矛往别人心窝子里猛戳。之前在曹操,刘表那里,不单是曹刘二人厌恶于他,就连二人身边的侍从、卫士等,也看不惯他的行径。
. B- Z( k, X& g# u* k' z3 w) v. G( f4 |3 S4 ?% X: a3 ]5 d9 Q
到了黄祖这里,祢衡也依然不改口无遮拦的臭毛病,在达官贵人们聚集的会议上,对黄祖出言不逊,还骂人家“死老头”……(《后汉书-祢衡传》记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K& r0 N' r# `3 K6 l+ L" j* }
: k- L8 o/ H+ q# f+ n; ~
本来就酒意上头的黄祖,盛怒之下便对祢衡下达了砍头的死令。& C) s/ n( ^7 |4 U

1 X: D4 A2 E% x正好,原本就和祢衡有矛盾的主簿(估计是祢衡文笔好,抢了他的饭碗),立刻就拿着黄祖的令箭,将祢衡处斩。之后黄祖酒醒过来,见到祢衡的头颅也非常后悔自己的酒后冲动,于是下令厚葬祢衡(《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
9 k. Q, m- f% b8 N" g" n
( C8 s( F1 y! P3 e8 v但是话又说回来,像祢衡这样嘴贱舌锐,到处乱喷的“才子”,走到哪里都是搅屎棍一根,就算是黄祖不杀他,他迟早也会死于别人之手。
! ~/ K' q( Y: q4 V( I, t5 ]; R* o# z; o; n5 U# y  D
至于黄祖之死,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一年,正好是刘表去世的那一年,也是曹操大军南下,并发生赤壁之战的这一年。
* L6 g1 Z1 Y7 y  D/ [
9 w, T' a9 A/ _4 D可以肯定的是,这时候的黄祖,已经完全是孤军作战的态势了……因为在他身后,原本最坚定的支持者——刘表,早已经身染恶疮,卧床不起,很难再给予他什么支援了。
- _0 K, `) Y+ H2 G9 Q* r! S, X3 w
5 b# h$ Y- ~* W/ t- L而荆州实权派的代表如蔡瑁张允等,也早就定好了扶刘琮上位,并投降曹操的计划……( z1 P* b5 f- [3 r+ u1 M- }# |

6 c2 p( u# @; K( g, ^6 @也就是说,荆州之地的完整性,此刻已经不重要了;江夏郡的得失,也不是那么必要的了(地盘都准备献给曹操,今后还要不要保持荆州的完整,也是该曹操考虑的问题了)。; a2 ?4 B1 L, x8 b, j. M

6 P  Z! J/ Y. Z既然已经没有了后方的支援,那么再次面对江东军进攻的时候,黄祖也只能是一肩力扛了……* k1 B7 `+ V# k, h' L& H. g" ?+ ?

" U4 x2 j; X. [+ t. H据史料记载,这一战先从长江上打起,黄祖让部将张硕、陈就为先锋,作试探性进攻,结果被东吴将领凌统以少胜多歼灭,全军覆没,张硕也死在江东军刀下。
9 p( D& |0 J' S3 M
& B. d/ k( |* t5 o( g% V之后黄祖又用两艘蒙冲舰守沔口,用石块火把居高临下投掷,令周瑜的进攻舰队损失惨重。直到后来,江东军组织敢死队,重甲持刀冲锋,才切断了黄祖两艘蒙冲之间的联系,并由吕蒙格杀了黄祖麾下的将领陈就。
) \( h: E+ b9 M+ R' W* A9 C3 S1 v8 _' H4 h1 M+ Q$ f- ?
大势已去的黄祖只能弃城而逃,最终还是被江东军骑兵追上,拉下马枭首……最终,黄祖的首级被盛放在木盒中,经孙权查看过后,被放置在孙坚坟前献祭……
+ f7 Q8 V/ s4 i, G2 e3 [& z5 p! U' E" U8 x! n
不过,尽管杀了黄祖,占了江夏,但江东军很快还是退回了东吴。其原因,应该还是在于黄祖之前的强烈抵抗,令孙权水军损失惨重,就算是占了江夏,也顶不住荆州军的大举反攻。8 {, ^) _# O6 w* D

' \$ A  I9 S3 g/ j8 g当然,黄祖在江夏镇守十余年,人心所向,恐怕也是个重要因素。
: _* y1 }  i1 ~3 p" ^; \. |; n7 w" ?* G4 Q# |
江东军虽然拿下了城池,但短时间内无法收复人心……所以权衡之下,孙权军选择了撤退,最终还是没能拿下江夏这块战略要地……3 `* U% N% K2 ~" ^/ T, z

/ W1 [0 D# {4 J: b综上所述,黄祖在三国时代,也能算得上是个人物。0 d7 S2 k0 u' A9 y9 ?7 a- b) v
  A9 h' D& G# N# m/ `. e
他名气不大,但绝不是碌碌之辈,至少所有关于汉末三国的史料,对他都会多少有些提及。
, ^8 i, }! o( u+ a* m$ a
; Z$ \! e, b1 g他的军政才能有限,战场上输多胜少,但也抹杀不了他镇守江夏十余年,并独抗江东集团好几次的战功。
& v+ ]% p5 ?! d' U$ l& Y2 m& J
2 v/ ]4 a, }3 }4 y而且,就如同前面所说过的,黄祖在这个人物,在不经意之间,对整个汉末历史的进程也颇有过几次影响。
& T! Y9 Z- n' b" r& q3 L9 S0 T
6 T) x( ]: I. j# t& Q: e射杀孙坚,不但令这位江东猛虎英年早逝,也将刘表扶上了荆州最高长官——州牧的位置。试想要是孙坚不死,以他的本事名望,会在之后的历史上翻出多大的浪花来?恐怕整个汉末乱世的群雄割据态势都会为之而改变。  a$ t( ~0 w% V: U: C! `: s, A- Q1 b# j

1 L- p" H5 _$ r至于刘表,如果不是因为黄祖伏击孙坚的表现,而迅速坐上荆州牧的位置,恐怕整个荆州一盘散沙的态势,还不知要维系下去多久。5 @& Q4 Z8 @; i$ ]2 _; n) f* h

0 d# q$ M: E+ G& j2 h到时候,荆州还会不会成为乱世中那个世外桃源之地,就很难说了。从北方逃过来的诸葛氏一家,还会不会选择荆州作为栖息之地,诸葛亮又能否在此与刘备不期而遇,也就更难说了……
& O0 Y6 y! w7 J8 J
, i3 W) ?! T3 ^* I3 V" ?' l* y至于他镇守江夏,不但成功遏制住了江东孙氏集团往西扩张的攻势,还使得公子刘琦在受到荆州实权集团排挤时,能以“效仿重耳”的模式,有一个可以“外出避祸”的去处。要不然,恐怕刘琦想要避祸,就只能净身出户,四处飘零了,从此流亡于世了……7 m, p; r( l5 E" C5 l$ e* i

5 D( Y5 T6 r4 \0 n. A要是没有刘琦驻守在江夏,给刘备开辟出新的栖身之地,恐怕之后蔡瑁等人献出荆州之地,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也会无处可去。要么,只能去苍梧这种不毛之地,投靠吴巨;要么只能以流寇的身份,投奔江东……今后再想起事,可谓是难上加难。( J+ d0 H8 \+ J* U# `# P  G/ t% E

! v; ~$ T3 o! J, c# M3 ^! G/ L. }而且,如果江东集团早早拿下了江夏,那势力范围就早都伸到了江北的地界。到时候即便还和曹操有场南北大战,那也仅仅是孙曹之间的事情了,哪里还有刘备参与的份呢?到时候,天下会成为曹操孙权,南北两个巨无霸集团的对抗,刘备想要与他们分庭抗礼,并成为天下三分的一方,恐怕都只能成为空谈了……: i0 k2 b; i" \% y- g* r8 \; K& A

, U7 m8 i! Q+ k' D# ~" n所以说,黄祖在江夏的镇守,等于在乱世逐鹿的缝隙之中,给后来的刘备,守住了一块赖以起家的地盘。因为这不仅是一处战略要地,城坚池固,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水陆兵力和钱粮,坐拥了这些东西,刘备才有足够的资本,和江东孙权谈合作。
: K4 Q) e! {3 ^5 Z# M0 P. U& M7 ^2 a& k# V
接下来,才有了双方合兵一处,各使所长,双管齐下(孙权一方主打水路,正面战场;刘备一方主打陆路,游击袭扰),终于在赤壁之战中战胜了强大的曹操。从此,天下的三足鼎立之势,才得以形成……7 h% J7 e3 Q& x$ \: L
& f8 }) e5 l' _3 b2 y& Y: a
从此,我们所熟悉的三国时代,才真正来临……/ z; a/ F$ {1 j

" Q0 p6 q  u# ?; KPS:黄祖算是个被演义和史书都共同忽略,同时遗忘的人物。就连他的年龄,以及生年,都不见于史料。( ~+ l; U; z- [; t3 F
: {- s) C8 d0 f* v. i$ {' j$ @
不过,从史料记载上推断,黄祖的年龄应该不小,大抵和他的主公刘表,是一个年龄层的。据《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宁陈计曰:……祖今年老,香戈已甚,时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1 d6 h9 [, q1 C; G& {- {- \$ ]: l0 {! L) x1 i) a) A
这段记载,大抵发生在甘宁投靠东吴的时候,也就是建安八年(公元203年)。这时候的黄祖能被称为“年老”,恐怕他的年龄已经至少有五六十岁了。
9 J% Z7 s' C- r7 K
3 r' X1 {* ^; y- n9 {$ t/ l+ S此时离黄祖阵亡的时间(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3年),尚有五年之久,只怕黄祖到那个时候,已经年过六十,就古人的平均年龄而言,已经算很老了。
9 E( J4 t, p+ L+ n/ I+ i9 a3 b+ W9 v9 `* v& F

, S! k$ ~: x8 f3 E3 c
- N1 F4 {, j) o+ y2 G0 Q人老了必然会力衰,脑子也会日渐糊涂,这大概也是黄祖在最后一战中惨败丢城,并出逃被截杀的原因之一……) `3 [7 n7 T' f1 c

  o7 F# T0 q* n; |9 @1 M4 F5 x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即便是在年逾花甲的昏庸之年,黄祖依然能与江东军的周瑜等人鏖战良久,并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之后才失败,或许也能够说明他的能力了。# U* L- x4 W' ?% f/ I% t

7 b9 R6 [& n2 k( Y而且,从甘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黄祖是从年老之后,才开始昏庸的。这是否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黄祖年轻的时候,还是比较英明神武的呢?
: j& ]) l4 ^- U' w! d
( [4 N" n- u) ^4 [  d: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女儿国小说网》

GMT+8, 2025-8-31 01:29 , Processed in 0.12609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