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p" X* T& F" W1 u
王允,字子师,是三国时代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一说起他,大家都会立刻想起《三国演义》里那个正义凌然,足智多谋的司徒。眼见董卓乱朝纲,吕布为其爪牙,他利用义女貂蝉的美色,巧施连环计,令董卓和吕布二人反目成仇。最终,吕布在王允的怂恿和协助下,杀掉了残暴好色,而且权倾朝野的国贼董卓。% o% P# Z. l( H U0 ~: J" l6 V4 M
8 u# E! O/ P3 s$ ~儒家同样也提倡恩怨分明和感恩报恩,蔡邕曾经受到过董卓的提拔,就此感叹一下,也不算是违背儒家思想,更不能说明蔡邕和董卓是一路人……$ b. @0 ^$ R' `
" R0 ~0 i$ i. C$ K" [ ]; V" K' `$ s
然而,王允却只管自己的“善恶”标准,全然不顾别人的“恩怨”标准。处死蔡邕的同时,无疑放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那就是所有和董卓相关的人等,都必须死,绝不赦免。 ( N4 n! G0 M- L- r- O3 u/ y# ?+ a% ~: e+ G
这,无疑是将驻军长安城外,至今仍兵权在握的西凉军首领们,都置于了不得不反的绝路之上!- n! Q0 Q1 |# t& M, B3 P$ L( P
7 ~8 F3 K8 g/ s# I7 v7 y
要知道,王允当初能够成功刺杀董卓,重掌朝政,除了他自己的谋略高深,朝中大多数人支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凉军的主力此时并不在长安,而是屯兵函谷关附近,以抵挡关东诸侯联军,以及防御黑山起义军的滋扰。6 {; i+ J/ U* O- J) V% q
8 y, q: M; R* X8 i9 ] p现在董卓已死,西凉军群龙无首,正好是瓦解他们的最佳时机。更何况,西凉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只要来个分而治之,该拉拢的拉拢,该赦免的赦免,很快就能将它们分化。一部分收编以充实自身实力,另一部分调回西凉或是就地解散,解除军事上的威胁……$ r0 s9 C4 O$ G& P$ j0 U
4 w4 B5 C* t3 B然而,王允却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赦免和安抚西凉军将领,反而试图让他们战场上的仇人——关东联军盟主袁绍来控制他们……毫无疑问,王允脑海里的“儒家善恶标准”,又一次发挥出了荒唐的作用。他固执地认为,关东诸侯和自己是一路人,当初联军讨伐董卓,就是义举,他们都是尊崇并支持皇上的……0 t& ?) q/ Y% m; c4 d, `, R
, R$ w- V! y2 r事实上,关东诸侯们,这时候正忙着勾心斗角抢地盘(袁绍驱韩馥占冀州,乔瑁杀刘岱等),根本没有人搭理王允的命令。 4 y8 N+ I7 u& ]# z! i+ F% ^( R # w# H5 u) u8 `# O( t2 T6 F而被王允逼上绝路的西凉军将领们,却借机联合了起来……他们四处散布,王允要“杀光凉州人”的谣言,激起了西凉军士兵们的用命之心,反正早晚都是一死,还不如拼了,就算是死也要死个痛快……. D8 \* ]% A6 J
- q2 o L y `+ }- K9 G# o9 _% G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王允手中仓促组织起来的部队战力低下,徐荣吕布等收编部又人心不稳(他们本身也原属于西凉军)。 + b3 h+ { K b& Q9 Q6 K5 I; y7 A/ N, l2 C4 J
随着杨定、胡轸等人的叛变,长安城很快被以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凉军攻破,此时距董卓被诛,不过月余的时间…… : l# j. W I; b8 D( Z 9 o- E$ H' |( y城陷之际,王允本有机会逃走,但是他不但不逃,反而对劝他一起走的吕布说出了一番大义凌然的话:- ^* ?' D& E& ~4 J5 D, @& ^
1 k' m- ]& u4 A“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8 B3 L9 z3 P) i) l
7 Z1 n% ]' n' {/ r" k是的,这番话很感人,也很赤诚,宁愿用生命去报效混乱的朝廷,捍卫幼小的皇帝…… 最终,王允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在西凉军进城以后,他义无反顾质问李傕、郭汜等人,作为臣子,不思忠于圣上,却如此纵兵胡作非为,到底是想干什么? - r! a& k5 c6 W# C) y, k' p2 @0 o9 V , I+ M9 k& P7 ~' G. @$ }然而,和盗贼讲道理,注定是没有用的……最终,王允被李傕、郭汜杀害,一起被处以极刑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盖、王景、王定等。而原本在宦官,外戚干政之下,几度颠沛流离,权力尽失的东汉朝廷,又一次陷入了为人傀儡的尴尬境地,威信尽扫。; e. v' T7 O1 x3 y
( K7 H1 @8 D4 `0 @6 u- [. H9 _4 z3 J从此以后,神州大地的天下,终于也迎来了诸侯称雄,军阀混战的可怕乱世…… 6 Z& b+ z0 }. _7 M- L! e+ V. I/ U+ }. S
就此,我们可以给王允这个人物,来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6 |2 G! }+ c2 m5 ^$ C' @$ ~/ ` }* u: V
第一:他有文韬,有谋略,才能出众,而且为人正直,心怀天下,正义感满满,确实是庙堂之才,国家栋梁。( \: Q. Y+ w+ p' T8 |5 r
( `/ {# [% A- z% `$ l( r; _6 N" G第二:王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度坚持心中的善恶标准,并带有几分文人的书生意气。 7 A* R# C% j7 c , c- C( e. N0 L( V第三:正是在儒家思想和文人思维的影响下,王允做出了为民请愿,揭发张让等义举,也策划了刺杀董卓的正义行动。& E+ X8 ?* K% M: y. m
0 u$ Y! H2 M6 C U0 V( e" G
第四:也同样是受儒家善恶标准的影响,使得王允在除掉董卓过后,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并在政治上出了一系列的昏招。最终导致被西凉军余党反扑,丢掉自己性命的同时,也再次陷东汉朝廷于水深火热之中…… - @6 [2 ^- N* A$ T/ {+ {0 r* M( i4 r* S# d; w9 g
客观来说,王允是个能人,也是个好人,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定义的“贤人”。 ! z0 Z+ K6 _# U+ P' A% o4 Z" ^ 1 J; y7 z% B6 h* N6 H但是,他并不是个成功的人,至少不是个成功的政治家。而影响他成功最大的因素,就是他内心的儒家文人思维:黑即是黑,白即是白,原则性太强,不懂变通,死板固执,也缺乏圆滑……% I, x4 F% q9 S- y
, f: O1 _3 k+ T; s
或许,真的如某人所说过的:文人最好不要从政,即便是从政,也当不得一把手。% F+ t, M5 `$ a, `# s
+ @2 N& B8 W( ^( L; S2 B+ \这句话并非是贬低文人能力差(历史上能力强的文人不在少数),而是说文人的思维太僵化,内心黑白太过分明,善恶标准也太死板,会导致政治上的短视,和重大决策上的错误。 8 s7 ?- {0 Z- C5 N4 Y ^* d8 L9 p# e$ Q2 V
换句话说,文人一旦成了最高领导,就很有可能会导致一些重大悲剧的事情发生…… ' ?' W- H- F) p7 v 5 S0 y: r X+ T5 ~' RPS:有人认为,汉末的乱世,也有王允的一份责任。 3 |" m: `0 e9 Z9 G1 f9 A+ U- E8 n r- \4 J- S6 Q, ^
王允错过了,东汉王朝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2 b7 ^/ i% L. i1 q* T8 \